白起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吗?

世人常说没有常胜将军,翻看国外古今史,无一名将例外,如世界战略家之父——汉尼拔,罗马大帝——凯撒,马其顿皇帝——亚历山大,还有近现代的法国军事天才拿破仑,苏联朱可夫,德国隆美尔,美国巴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中国的十大元帅、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他们都是百年一遇的军事奇才,但是他们都有过败绩。然而中国古代有那么几个人,被封为战神,如孙武、吴起、四大名将中的白起、王翦、李牧、韩信、霍去病、陈庆之等等。据说他们个个百战百胜,无一败仗。那么为什么他们这么特殊呢?难道是他们比上述名将更具指挥才能?当然不是,下面笔者挑选一位“战神”剖析一下他的败仗,笔者挑选的这位“战神”便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吗?

所谓的战神白起

我们都知道,战国史料缺少,六国国史被秦焚毁,唯一留下的只有秦国国史秦记。而国史一般都会讲究避讳,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秦本纪里看见秦国反复攻取同一片土地,这就是秦记对于秦国的失地避讳了。

一、 白起极大概率败仗之一 ——匡章攻函谷关之战

公元前296年匡章攻破函谷关,这是战国时期六国唯一一次被攻破函谷关的战争,秦昭襄王大为惊恐,主动割地求和。这是秦国最危险的一次战争,秦国险遭灭国。时隔两年身为左庶长的白起攻韩。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吗?

齐国三朝元老匡章

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史记·穰侯列传》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魏冉上台前昭王十三年白起就是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这一年穰侯举荐白起为汉中郡守),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带兵攻打韩魏两国,打了伊阙之战。所以不管魏冉举荐白起做汉中郡守,还是举荐白起带兵攻打伊阙之战,都是在白起身为左庶长攻打韩国之后。

从秦函谷关败仗前296年到公元前294年,仅仅两年时间,前294年白起是左庶长,那么前296年白起官职肯定不低。(王龁曾以左庶长身份统帅六十万秦军战廉颇于长平,王陵在长平之战后以低于左庶长一级的五大夫身份统领数十万人攻打邯郸,对阵廉颇。)如果说前296年白起是平民或者中下级军官,两年后迅速升为左庶长,那么他肯定有巨大战功,但是这两年史料上没有记载秦国有任何军事行动。所以白起没有战功升迁,没有魏冉举荐(魏冉第一次举荐白起时白起就是左庶长)。所以说白起在两年前的函谷关之战就是左庶长或者其他高官。在秦国的国运之战,白起这样的高官缺位是极小概率事件,所以白起在函谷关之战可能参战战败了,还有可能他明知必败,就拒绝出战,一如后来的邯郸之战。

二、白起可能的败仗之二 ——林下之围

【二十四年,攻林】--《云梦秦简编年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燕策二 秦召燕王》

【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史记·秦本纪》

林下之围是白起战败,理由是白起是魏冉举荐的,白起战败魏冉负责人,所以魏冉罢相。这也是大概率事件,但有人说是魏冉打了败仗,魏冉被撤,也说得过去。到底是魏冉战败还是白起战败,笔者不确定,妄揣白起战败的可能性大。

白起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吗?

三、 白起极大概率的败仗之三 ——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

(一)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对白起)曰“公不如称病而无出”】——《史记·周本纪》

(二)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攻离石】——《编年记》

(三)赵惠文王【十八年,秦拔我石城。(前281年)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魏厓来相赵】——《史记·赵世家》

(四)(秦国)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

,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战国策·燕策二·秦召燕王》

从上述四则史料可以看出,公元前281年白起攻打赵国“【离】石”城。而第四则材料是苏代劝燕昭王不要去秦国。上述史料提到“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这是齐国的传统领土,把齐国的领土给燕国和赵国只能是发生在五国伐齐前284年后,且燕昭王卒于前279年。所以这些话是苏代在公元前284年——前279年,对燕昭王说的,那么秦国“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肯定发生在前279年。秦国和赵国在“离石”的拉锯战最初发生在公元前281年,所以进一步将“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发生的时间确定在前281年——前279年

这两年时间有史记载的关于“离石”只有公元前281年白起攻打石城, “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意思是同魏国讲和后,秦国把公子延送去做人质,(白起)随魏将公孙衍连续不断地发兵攻赵。军队在离石受挫,在马陵遭到失败。第二则材料中《赵世家》载:“十八年,秦拔我石城”,大概是白起攻下石城而秦军遭到重创。

但是《战国策·赵策三》记载,【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赵以公子郚为质于秦,而请内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蔺、离石、祁于赵……秦王大怒,令卫胡易伐赵,攻阏与。赵奢将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锐师居安邑,以挟秦。秦败于阏与(前270年)】

白起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吗?

这显然说明石城在被攻陷后又被赵国收复,才有前270年“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而赵国收复石城史料中没有提及,笔者揣测,石城在被白起攻陷后,又在同一年被赵国收复,“兵伤于离石”意思是白起在这里战败遭受重创,才有了第四则材料中的“

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

意思就是在离石遭到重创,战败于马陵,就尊重魏国,将叶、蔡两城交给魏国。与赵国和好后就威胁魏国交还两城,魏国不给。战局不利就让舅舅魏冉和母亲去讲和,胜利了连舅舅和母亲都骗。正好呼应第二则材料,《赵世家》“十八年,秦拔我石城,(前281年,兵伤于离石同一年)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魏厓来相赵”,意思是赵王再次到卫地的东阳,决黄河水,征伐魏国(因为秦国战败,尊重魏国交割叶、蔡两城,魏国得到好处助秦国,赵国迁怒魏国,就攻打魏国)。大水成灾,漳水泛滥。魏冉来赵国任宰相。(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

不管怎么说,白起在石城受到重创或战败,在马陵战败可能性极大。

四、白起极大概率的败仗之四 ——楚人反我江南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於陈城。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史记·楚世家》

白起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吗?

秦国经略楚国图


【二十七年,错攻楚……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白起为武安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

】——《史记·秦本纪》

其中《秦本纪》中反复两次提到了“黔中”所以,秦国跟楚国也是就一座城,反复进行拉锯战。《秦本纪》中“楚人反我江南”与《楚世家》“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是同一年前276年,也就是昭王三十一年,这一年楚襄王收复江边被秦国攻占的十五座城池,同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但是《秦本纪》中将“楚人反我江南”置于“白起伐魏,取两城” 之后,很可能是白起攻占魏国两座城后,楚国收复失地,白起作为经略楚国的主帅,肯定不能坐视楚国收复秦国血战夺取的楚国城池,但是秦军败了是很明显的。楚国的胜利是辉煌的,司马错白起攻打楚国多年,所得城池不一定有楚国收复的多,很有可能秦国这次失败把秦惠文王时期的战国吐出不少。此后三十五年秦国没有对楚国用兵。

【(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楚世家》

此次是楚国参与合纵攻秦,失败回国,迁都寿春。

六年后【幽王三年,秦、魏伐楚】——《楚世家》

白起真的没有打过败仗吗?

自楚襄王收复失地四十多年秦国没有攻打楚国,可见楚国的胜利之巨大,秦国失败之惨痛。作为主帅的白起是要复主要责任的。笔者倾向于楚襄王从白起手中夺得城池。因为秦国岂能为攻取魏国的两座城池而弃多年经略楚国的成果于不顾?显然不可能。

以上罗列白起的四大败仗。除了林下之围缺少相关史料佐证,其他败仗似乎成了白起败仗的铁证。所以笔者坚信,这世上本无常胜将军,所谓的常胜将军都是后世人中有好事者吹嘘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