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七村南七乡及南七饸饹

因撤乡并镇之故,以南七命名的南七乡已不复存在。然而,南七卫生院、南七信用社、南七幼儿园等,仍然各行其事,各履其职。从下邽镇村级名称中,也没有南七村这个称谓。那么南七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这要从一个流传古老的历史故事中予以解读。

从祖辈的口传中我们得知,在现在南七幼儿园西侧向北约100米处,有一座庙宇,叫玉山庙。始建于唐宋,荒置于清末民国初。其庙的位置与下邽慧照寺七华里远。时北有村庄,得名北七里。南有村落,起名南七里。

玉山庙前有一条东西大道。据说往东直通官路、羌白、大荔,过黄河可到山西运城一带。往西经官底过关山通三原越扶风到宝鸡天水至兰州。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这条横贯三秦大地的交通要道多么气派,可谓“车水马龙”。玉山庙周围可歇脚,玉山庙可烧香拜佛。其繁华景象真可谓门庭若市。

南七村南七乡及南七饸饹

南七村,因玉山庙而得名。追溯历史,可谓久远。南七村今何在?熟悉当地历史的都知道,张、同、曹三个自然村的前身,就是古南七村。它从得名起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因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把原南七村一分为三,按姓氏更名为张家村、同家村、曹家村。

南七村远近闻名,不但出了多位武术家,更有许多知名学者,在多位武术家中,尤以张生芳最出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张生芳老先生曾在兰州与马回回斗智斗勇取得了胜利。值得一提的事是,他1956年在天津参加全国武术大赛,大刀类取得冠军。为咱老陕,为咱下邽争了光。从南七走出的知名学者有已故原渭南县政协副主席、毕业于原北京辅仁大学的天主教神父同宣化;已故山西大学俄语教授同泓印;西安交大数学系博士生导师程正兴;留英学者,毕业于伦敦大学的数学博士屈瑞斌等。

在咱渭北一带,老百姓口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阳尹冯家、南七同家。老南七村远近知名,张、同、曹村人更因自己是南七人而自豪。在当下普通人的记忆中,南七乡政府的驻地在北七村南白天主堂的旧址上。那么乡政府的名称为什么不叫北七乡而叫南七乡?这中间的缘由要从1949年解放后建立地方政权说起。原南七村有一座天主教堂,就是现在的同家村天主堂。他对外的称谓叫南七天主堂,当初地方政权建立时,办公地址就在天主教教堂内,所以叫南七乡。时任乡长张生华,南七同家五队人;文书张玉太,南七张家人;民兵连长张世英抗美援朝期间曾在南七曹家办过公;时任乡长邓军红,南师定通人。后又迁回南七天主堂办公至1955年。1956年顾家乡政府成立,原南七村归顾家乡管辖。大公社成立时,撤掉顾家乡和凹里张乡,成立管区。地址设在原南七张家南场 ,故叫南七管区。往后几经变迁,地方政权由管区更名公社,办公地已搬到北七南白村天主堂,但公社的称谓以南七命名没有变。所以仍叫南七公社,改革开放以后,将公社一词又变更为乡,继而又叫南七乡。所以,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尽管地方政权办公地多次变迁,但因起初命名南七而沿用到撤乡并镇,因而在外地人的心目中误把北七当做南七。

南七饸饹,誉满三秦,

名扬九州

南七村南七乡及南七饸饹

在全国多个省地,特别在关中道十几个区县,按“正宗”南七饸饹的门店初估一下,有800至1000家之多。饸饹门店为什么要以南七命名,个中原因要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说起。用荞面做饸饹,在南七南白一带历史久远。祖辈们在多少年的制作中,摸索出了妙招。因而制作的饸饹筋、柔,配以上等调料,口感鲜美,因而博得人们广泛喜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时任乡党委书记王生耀第二次到南七任职时。渭南县县长王帮民同志有一次到南七乡视察工作,乡党委书记用南白村人压的荞面饸饹招待王县长一行。王县长吃了以后感到味道很好,建议乡上组织一班人马到渭南县开店卖饸饹。在那个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个体没有一个挂牌开店的。于是,北七大队组织了一班人,以北七人白相岐为首,以南白人白焕文等七人为技术骨干,以南七乡的名义,在渭南县城原地区客运中心对面,租赁农机公司几间旧房经改造后开张运营,起名南七饸饹。当时渭北的民众,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客运班车到渭南转车去西安的客人,下车后要吃饭,最方便的地方就是对面饭店的南七饸饹,还配有烧饼。本人1980年任乡企专干,每月都与南七饸饹馆有业务往来,故知其一二。南七饸饹以集体企业名义在渭南办店,达四年半之久。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原南七饸饹馆随之解散。因四年之久的声望在三秦大地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集体解散以后,原来能做饸饹的都冠以南七之名而开店。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以南七命名的荞面饸饹布满三秦大地各个乡镇。并北上京津,南下广州,西到兰州,乌鲁木齐等地。

南七村南七乡及南七饸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