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历史五千年第十篇:汉高祖刘邦,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

刘邦同学出生于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据说出生时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老爸以为是皮肤癌,差点把他扔了,后来长大了好像也没啥影响。刘邦整日游手好闲不爱干活,结交一帮酒肉朋友天天花天酒地的耍。他老爸训斥他:“你这孩子不正干可不行啊,要像你哥哥那样,学着干活经商,将来才能养活自己。”但是刘邦正处于叛逆期,依旧我行我素。人们都以为他胸无大志,其实小刘同志是想飞出小山村闯荡外面的世界。他听说魏国有个叫张耳的要招纳门客,就去了。凭借自己吃喝玩乐学到的技巧以及开朗的性格,和张耳成了知己。好景不长,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成了通缉犯,大家各自跑路,刘邦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情商高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吃得开,没多久刘邦就和一些大小官员称兄道弟打成一片。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投奔沛县落脚,人们都想和他搞好关系,纷纷上门问安,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没钱,但是又想近距离的接触县令的好友,就喊到我出一万钱。一时间鸦雀无声,大家知道他没钱啊,没钱还敢装大头,墙都不扶就服你刘邦啊。吕公听说有人居然出一万钱,激动的跑出来迎接刘邦,拉着刘邦和自己坐在一起,亲切的厉害。刘邦悄悄说:“我没钱。”吕公好面子不好当时说破啊,就和刘邦攀谈起来。这一谈才知道刘邦是个人才啊,能说会道,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朋友遍天下。吕公也不知从哪里看出来刘邦以后是帝王的命,不顾家人反对就非要把女儿吕氏许配给小刘。不得不说吕公眼光独到,最后吕氏果然成为了皇后。就这样刘邦的青年时代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中过去了。


笑谈历史五千年第十篇:汉高祖刘邦,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

第一节:渐渐崛起的小人物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是个义气感比较重的人,不忍这些人受苦受罪,所以走到芒砀山时,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这时沛县令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也想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然而此时沛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他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出尔反尔,命令关闭城门,并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二人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的阵营,刘邦于是将一封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沛县县令由于不得民心就被宰了,人们打开城门欢迎刘同志进城。既然已经反了,就不能无主啊,萧何和曹参是文人,手无抓鸡之力,就推举刘邦做首领,称沛公。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起事后,立即开始攻略周边郡县,但是在进攻丰邑的时候遇阻,于是决定去投奔楚假王景驹借兵。


笑谈历史五千年第十篇:汉高祖刘邦,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

第二节:汉初三杰之一张良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代韩国的贵族世家,爷爷做了三朝宰相,老爸做了两朝宰相,到了张良该做宰相了,韩国挂了,不知道是国运不好还是小良子运气不好。于是乎,张良怒了,把这一切的原因都归罪到秦始皇头上,如果没有秦始皇灭了韩国,我就是宰相,你把韩国灭了,我就是亡国奴一个。张良花重金聘请一位大力士,并打造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准备锤死嬴政。嬴政为了预防有人刺杀,每次出行都是四个一模一样的马车,谁也不知道他在哪一辆上。对张良来说,这是四分之一的概率,一锤子的买卖。结果买卖没成,锤子没有落在秦始皇的马车上。可见当时的张良并不是很聪明,如果找四个大力士,弄四个铁锤,历史上就没秦始皇了。据说后来张良遇到一个老头坐桥上调戏他,好几次把鞋子扔在桥下让小张给他捡回来,小张还乐此不疲。老头一看,孺子可教也,这个傻样正好可以学习我的能力,于是扔给小张同学一本破书扬长而去,书面四个大字《太公兵法》,还告诉张良自己叫黄石公。那个时代娱乐资源匮乏,张良得了一本书就死命的看,看着看着就在不知不觉中涨知识了。有了些许本领,张良就扯起了造反的大旗,拉拢了100多人,又觉得凭这些人估计推翻不了秦始皇,决定去投靠楚假王景驹。路上碰到了也去投奔的刘邦,两个人一见就相谈甚欢啊,刘邦又一次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征服了张良,让张良心甘情愿跟随自己。张良就给刘邦分析了当下的天下形势,高谈阔伦。刘邦一瞅,比我能吹啊!那就跟着我混吧,你来先负责我的后勤部队物资保障工作吧。


笑谈历史五千年第十篇:汉高祖刘邦,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

第三节:汉初三杰之二韩信

韩信小的时候父母双亡,生活凄惨,无依无靠,以钓鱼为生。但是人穷志不穷,喜欢读书练剑,熟读兵书,经常背着一把剑出去要饭。俗话说:脸皮厚吃块肉,脸皮薄吃不着。韩信自小练就了厚脸皮,蹭吃蹭喝,导致很多人讨厌他。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虽然穷但是却长得堂堂正正,感觉此子以后应该会有一番作为,就时长给韩信饭吃。一顿两顿还可以,一吃几个月就过分了,况且韩信还很能吃,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时间久了亭长的老婆就不愿意了,想办法赶走了韩信。韩信桥下钓鱼的时候有个漂洗涤丝棉的老妇人见他可怜就经常拿饭给韩信饭吃,韩信心里很感激她。

淮阴有个卖肉的屠户,看韩信不爽就当众侮辱他说:“你看起来个子很大,还经常背着一把剑装侠客,其实你胆子很小。如果你胆子大,就拿起你的剑刺我试试,如果你胆子小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我给你一块肉吃。”也不知道是不是韩信很久没吃肉想吃肉了,还是感觉自己身单力薄,韩信看了看屠夫,毫不犹豫的从屠夫胯下钻了过去,众人哈哈大笑。

当时的韩信即使放到现在的社会,也会被人瞧不起。你虽然是个要饭的,但身强力壮却不去干活,天天蹭吃蹭喝,当然会被人鄙视。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死后跟随了项羽,多次给项羽献计都没有被采纳。项羽刚愎自用,怎么能采纳一个小卒子的建议。韩信失望后投奔了刘邦,被刘邦安排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有一天萧何碰到了韩信,一番聊天后感觉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准备推荐给刘邦。刘邦当时被项羽封为汉王,实际是被排挤到了汉中,很多大将觉得刘邦不行了就逃走了。韩信迟迟等不到刘邦的重用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急忙连夜策马狂追,终于把韩信追了回来,史称“萧何月夜追韩信”。然后萧何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对刘邦说:“如果你想得到天下,没有韩信是绝对不行的。”刘邦问萧何韩信有啥能耐。萧何说韩信能钻别人的裤裆而且还不生气。刘邦说这有啥用啊。萧何又说:“韩信不但能忍还熟读兵法,英勇善战,可拜为大将军。”于是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以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三军。后来的事实证明韩信没让刘邦失望。


笑谈历史五千年第十篇:汉高祖刘邦,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

第四节:汉初三杰之三萧何

萧何是汉初三杰里面最早跟着邦哥出来打天下的,正是由于他和曹参的推举,邦哥才做了一支起义军的领导。萧何论计谋不如张良,论打仗不如韩信,但是他却是一个大局观很强的人,家长里短也是一把好手。刘邦的军队在他的治理下兵强马壮。

赵王与张耳困于巨鹿,遣使至楚向楚国求救。楚怀王经过商议后答应救赵。但为了分散秦军力量,决定派一支部队西向直接攻秦。北路楚军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西路军以刘邦为主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趁项羽和秦军主力部队交战的时候攻占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献上传国玉玺,秦国灭亡。进入咸阳后,刘邦一度迷失了自我,香车美人,好不快活。但是萧何却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惑,带人迅速包围秦丞相御史府。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当然知道这些。对此,全军上下无不佩服,刘邦在惭愧之余,说:“萧何确是异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场。”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笑谈历史五千年第十篇:汉高祖刘邦,一个小人物的发家史

刘邦虽然年少时轻狂,但是那个叛逆期都能理解。但是他能聚拢那么多的能人异士在身边为他服务,可见人格魅力还是比较靠谱的。知人善用,能听进去好的建议,坚韧不拔的性格,见风使舵的眼力,都是这位将来的大汉天子身上闪闪发光的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