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个王则昭:谭富英之师妹,谭元寿给师姑拜寿行大礼

2008年5月30日下午,天津中国大戏院剧场爆满,气氛热烈。这里举行的是天津市文艺界为四川地震灾区同胞献爱心的赈灾义演。

当一位耄耋老人由人搀扶着走上舞台时,剧场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想你!”“我们没有忘记你!”的喊声此起彼伏。

这位老艺术家精神矍铄,光彩照人,频频向观众拱手致意。她,是当今之世梨园界辈分最高,年资最深,唯一健在的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须生同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则昭。

她的一句《珠帘寨》西皮导板“昔日有个三大贤”声贯全场,观众席里掀起热浪般的喝彩声。当她以韵味深醇、火候老到而又不失清亮的嗓音,唱到当今剧坛几近失传的两句唱词“你既然降了奸曹操,分明是负义反桃园”之时,剧场里又一次爆发了满堂彩声。

天津有个王则昭:谭富英之师妹,谭元寿给师姑拜寿行大礼

天津已故女老生王则昭老先生是谭小培的关门弟子,王则昭之子范宏常开玩笑地说,谭富英曾给自己磕过头,“只不过 当时 我不知道,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

原来时间要追溯到1953年,谭小培去世时,谭富英正在去朝鲜慰问的路上,列车途经天津时,知道老父去世消息,当即回北京处理后事,在北京匆匆忙忙一程就立刻赶回朝鲜,王则昭则代为处理相关事宜。“但来祭奠的人,只要冲小培先生下跪磕头,母亲就也磕头还礼。”谭富英回国后,冲着王则昭就磕头“道辛苦”:“师弟替我也尽孝!”当时,王则昭已身怀范宏,也就这么着“受了”谭富英一礼。

天津有个王则昭:谭富英之师妹,谭元寿给师姑拜寿行大礼

2012年06月28日,王则昭九十华诞祝贺会在津举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领谭家后辈从北京赶来为王老贺寿。一进门,85岁的谭元寿颤抖着手,想丢掉拄着的拐杖,向寿星佬叩拜,众人忙搀扶拦阻,王则昭老人更是忙不迭地说:“不敢当!不敢当!”。

“我就磕一个!”谭元寿坚持着。

还是陪父前来的谭孝曾反应快,随着一声“我代父行礼”,人早已匍匐在地。

  王则昭早年投师谭门,成为谭派弟子佼佼者,曾是硕果仅存、辈分最高的谭门传人。

王则昭和马三立、骆玉笙等艺术大家都曾被统一安排住在天津河西科艺里,谭富英只要来天津演出,基本都会抽空到王则昭家中。

“有一年秋天,谭先生来家中正是开海之季。”中午吃螃蟹,范宏说,桌上一共有5个人,自己的大姐先端上6只大海蟹,“天津人习惯是,吃完一拨再端上热的。”

谭先生看一人一只还剩一只,就抓起“最后一只”:“别和我抢了,这只归我了。”

结果一会儿,大姐又端上一盘,连王则昭都有些忍俊不禁了,结果谭先生愣住了,却立刻大手一伸,把刚才那只放了回去,“我就换只热的吧。”

这么充满童趣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1923年王则昭先生出生于天津。9岁开始学戏。10岁便随师到东北大连等地演出,后一度辍演迁居北京读书。因偶然看了孟小冬的《珠帘寨》,便心中萌发了为京剧艺术奉献终身的信念,并矢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女老生。

西安事变后,她举家迁往兰州。在那里遇到了余派名票张伯驹先生。张伯驹先生曾以半师半友的关系追随余叔岩先生多年,得其真传良多。一次,张伯驹同文化名人张大千、谢稚柳二位先生看了王则昭的戏后,到后台赞叹她的嗓音甜润清亮,且无雌音,并当即收其为记名弟子。

天津有个王则昭:谭富英之师妹,谭元寿给师姑拜寿行大礼

之后,为她传授了《捉放宿店》、《搜孤救孤》、《失·空·斩》、《洪羊洞》等余派经典剧目,并告知:“余派声韵讲究,四声运用灵活,尤其是三级韵的使用很有研究。无特色就是余的特色,这是一种高境界。学余不能只学皮毛,而须得其风骨。”这使悟性极佳的王则昭受益匪浅,不久,她便有了“西北孟小冬”之美誉。

解放后,王则昭成立了“群众京剧社”,担任社长。他们除了地方演出外,还经常到部队去慰问。后来参加了西北军区文工团京剧队,成了一名光荣的文艺战士,其间她曾与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同台演出,给西北官兵和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1年,经时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将军介绍,王则昭成为谭小培先生的入室弟子,三

载受艺期间,还得到师兄谭富英随时点拨。这些难得的学艺经历,使她得窥到谭、余两派的艺术真

谛。此后,她还由周啸天亲传了《白蟒台》《打登州》等其他流派名家的拿手剧目。王先生经多位

名师雕琢,兼取诸家所长,艺术修养渐趋精到。她在演出实践中,宗谭但不为谭腔所囿,学余却不

拘泥于一声一腔的效法,而是根据自身嗓音宽厚结实、韵味醇厚、高低音游刃有余的条件,认真汲

取前辈们的艺术精华,在适当的音区内加以发挥、变化,力求寓柔于刚,峭拔含蓄。

1952年,天津一宫建成剪彩,市总工会邀其演出,一出《大·探·二》在天津唱响。自此而后,她便成了津门常演不衰、久享盛誉的名角。后在天津建华京剧团领衔主演兼团长,多年来该剧团一直很叫座,经常日、夜两场甚至三场,也应邀到外地演出,可谓常演常新。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她每年演出场次不下六七百场。


天津有个王则昭:谭富英之师妹,谭元寿给师姑拜寿行大礼

王先生还跟奚先生请教过,这里有个小佳话。王先生从小练书法,写得一笔好字。奚先生一般不见生人,可是那天一看王先生这拜帖,不由得一惊,梨园行的年轻人还有字儿这么好的?这我得见见。这么才见着的。

王先生好学到什么程度呢?去上海演出,演出间隙,别人都逛街去了,十里洋场、花花世界啊!王先生不去,单去拜访梅兰芳的大弟子魏莲芳先生。魏先生很纳闷,我是青衣你是老生,我给你说什么呢?王先生说,我知道您47年傍孟小冬先生唱《搜孤救孤》,请您把孟当时怎么走的,小节骨眼儿,您给我说说。魏先生听罢,颇为佩服这青年女老生的好学精神,就认认真真说了一遍儿。当时孟已经在台湾了,不问魏问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