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為何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產生影響,不是美國?

“再別康橋”,為何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產生影響,不是美國?

徐志摩

“輕輕地你走了,正如你輕輕地來,你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相信這首《再別康橋》對於很多人都可以稱作是耳熟能詳,或者說爛熟於心了。一提起徐志摩你會想起什麼,是浪漫多情的翩翩富家公子?是才華洋溢的緘默男子?還是一名頗具哲理的有留洋經歷的知識分子?這些形容詞都是他,都是為了他,可是也不全是他。很多人知道他是因為和一代女神林徽因的情愫、和交際花陸小曼的愛恨情仇,什麼才是真正的他好像並沒有很多人在乎。

雖說徐志摩在政治上的表現有待爭議,但是他在文學詩歌上的造詣應該說是可以稱為大家的。他的詩歌沒有恢弘的氣魄,沒有氣吞山河的野心,但是他把感情秒回的極其細膩以及美好,盪漾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房。可惜生不逢時,那個時代不允許七尺男兒沉溺於情情愛愛,這太自私。而徐志摩的哲學觀養成也是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形成的,那麼下面我們就跟隨筆者的描述來走近徐志摩和英國文化之間的關係。

一、探究為何只有英國文化會對徐志摩產生重大影響

徐志摩在青年時期最先留學的國家其實是美國,並在美國有了三年的留學歷史,後來才去了英國。那麼到底為什麼英國對徐志摩產生的影響比美國要大得多呢?這當然是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的,下面將進行一一的分析。

1、美國和英國不同的文化底蘊區別

根據徐志摩本人所透露的觀點,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感到厭倦,要不是一直被哥倫比亞博士的頭銜誘惑,他肯定早就已經離開充斥著壓迫和階級競爭的美國,去尋找心中的烏托邦了。而那時候的英國雖然雖然遠遠比不上十九世紀的鼎盛——日不落帝國,但是社會福利制度發展比較完善,民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比較高。

“再別康橋”,為何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產生影響,不是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

並且最為重要的是美國雖然在當時經濟、科技、文化都算是比較強大了,但是這個國家太年輕了,歷史也太過短暫,這必然導致美國的歷史積澱不會很深厚,所以它的根基也太不穩了。而英國不同,英國雖然比不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源遠流長,但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都多多少少的影響到了英國。所以這從根本上區別了美國和英國的文化基底,徐志摩喜歡文化底蘊更為深厚的英國,而美國對他來說,多多少少顯得淺薄。

2、英國文化對徐志摩獨特的吸引力

徐志摩作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浪漫自由是他畢生的追求。而他性格的展現也可以從他幾段情史裡展露端倪,而英國的浪漫自然恰好迎合了徐志摩的天性需求。並且由於羅素這位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對徐志摩的循循善誘,從而使徐志摩對追求自由浪漫的英國紳士文化的嚮往和喜愛。而羅素的哲學研究方向也不由自主的影響了徐志摩的研究方向,只是由於羅素先生個人生活上的問題,致使徐志摩不能順遂師從羅素的願望。

特別是英國文化具有濃厚的精英特點,這種貴族之間的紳士文化以及濃郁的精英氛圍,並且在美國徐志摩過多的約束了自己的天性,投身於無止境的爭名奪利中,長期壓抑天性的徐志摩一直在尋找宣洩的出口,而英國文化恰好滿足他的這一點需求。所以當英國文化走進他的生活並向他拋出橄欖枝,他肯定是義無反顧會選擇逃離這種情況的。

二、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影響的表現方面

英國文化對徐志摩思想的影響是不置可否的,特別是在徐志摩完整的哲學系統的思想上的養成。這其中原因很多,但是不是屬於紛雜,這些原因都是貼切徐志摩本身性格以及英國這個富有魅力的國度的基礎上分析的。當然,徐志摩能夠接受英國文化,或者說英國文化能夠直接影響徐志摩,肯定是原因多樣的。這其中一二,我們接下來就進行一一分析。

“再別康橋”,為何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產生影響,不是美國?

英國貴族

1、英國文化造就的獨特學習環境、“康橋”對其有重要影響

眾所周知,徐志摩在英國接受文化教育的地方是康橋(即現在的劍橋大學),受英國人的文化以及天性的影響,這裡與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簡直是天壤之別。劍橋大學實行三學期制,並且每個學期都很短,並且上課從來不點名,自己的學習狀態除了自己的導師外幾乎沒有其他人過問。這裡的學風自由,可以隨意和導師攀談,以此尋求學術上的進步和成長,但是閒暇時間可以躺在草坪上看雲捲雲舒,可以看康河盪漾,可謂快哉!

這裡的學術文化環境對於徐志摩來說真的太誘人了,甚至他開始憎煩美國一潭死水似的教育學術環境。(並且筆者翻閱有關資料發現徐志摩的恩師梁啟超的崇拜國度也是英國,所以大膽猜測可能這也會對徐志摩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再者就是說,英國作為資產階級國家的先驅,教育體系比較完善並且有獨特特點——還是有貴族殘留的,而這點對青年時代的徐志摩來說很吸引人。

2、英國文化本身的優越性

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英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最起碼,它比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文化根基要深的多,也要穩得多。雖然不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起源國,並且是啟蒙運動的最初起源國,哲學思想是影響力極大並且系統機制也是比較完善的。比如哲學家羅素、懷特海都可以稱作是哲學領域的領先人物。其次便是劍橋擁有超過二百五十個社團,這為徐志摩參加哲學活動,接近哲學思想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平臺和廣袤的視角。

據說徐志摩在美國時迷上了極具反叛色彩和哲學色彩的大文學家——尼采,他瘋狂的追捧他的思想,拜讀他的著作,可是尼采死了。但是極為巧合的是,這時的羅素鋒芒正露,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都很大。徐志摩通過邪學會來接觸到那些懷疑傳統、反抗傳統的新思想,英國文化的包容性很強,這個國度允許幾乎一切思想和言論。徐志摩就在英國文化極強的包容性下學習羅素的反傳統哲學思想,

英國國家文化慣縱這個思想,而這個思想也在以一種驚人的思想發展起來,植入到青年徐志摩的腦子中。

“再別康橋”,為何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產生影響,不是美國?

羅素

三、英國文化與徐志摩哲學觀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上文提到,既然英國文化對徐志摩的哲學觀產生如此重大且深刻的影響,那麼他們之間必然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

這些聯繫當然也體現在方方面面,只是深層表層等等摻雜在一起有點難以表述,需要讀者耐心跟著筆者的思路來描述清楚。

1、英國文化與徐志摩哲學觀的共通之處

雖然徐志摩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是他的父親作為一個傳統的商人,這就使得徐志摩在國內接受的教育是“士大夫”教育,不可以不說是充斥著中國傳統思想的。而英國也有著悠久的君主專制制度以及貴族制度的影響,這也就是徐志摩能很快的接受英國式的思想,融入英國的社會氛圍的原因。

並且徐志摩主張的“寬容精神”“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友愛”其實和儒家的某些觀念是不謀而合的,而這些文化又於英國所倡導的紳士文化有相通之處。其實不止在這一個方面,在其他許多徐志摩所信奉的、倡導的哲學觀念都與英國文化十分相像。所以也就不奇怪徐志摩說出,“英國是中國人師法的榜樣”這句話了。所以綜上種種,很容易可以得出結論,英國文化和徐志摩的哲學觀相通之處其實是很多的,在某些方面更可以說是趨同。

“再別康橋”,為何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產生影響,不是美國?

倫敦塔橋

2、英國文化與徐志摩哲學觀的相互反作用

徐志摩的人生哲學觀是以“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人生哲學觀 ,其間還包含了“自由”、“單純信仰”、悲觀主義等內容 ,它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英國文化的影響

。它們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反作用關係,如果說是英國文化影響了徐志摩健全的哲學觀的形成,那麼徐志摩哲學觀就是對英國文化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歷史性融合。

可以說二者相生相出,也對彼此有著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其實萬物之間都有這般那般的聯繫,英國文化就是徐志摩哲學觀形成的土壤,徐志摩哲學觀就是這片土壤栽植其它土壤產物結出的特殊果實。它們之間呈相關關係,有著密切的反作用力。

“再別康橋”,為何英國文化對徐志摩哲學觀產生影響,不是美國?

徐志摩、泰戈爾、林徽因

四、總結:

徐志摩作為那個年代接受西方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受英國文化影響最大,也最英國文化有了創造性的繼承,並且體現在了自己獨特的哲學觀上。徐志摩的哲學觀和英國文化之間的關係毫無疑問是緊密的、息息相關的。相信經過上面的一番講解,讀者朋友們也已經有了較強的理解,對於英國文化的追根溯源以及徐志摩哲學觀形成的原因以及影響。

筆者不由得陷入深深的惋惜,所謂英雄生不逢時才是莫大的悲哀,如若徐志摩等人生於現世,肯定會有更大的文學、哲學碩果來閃耀中國文化。

1、《外國文學研究》

2、《徐志摩詩選》

3、《啟蒙運動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