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愛與溫度

不一樣的生日

堯淑萍是中西醫科的一名護士,“90後”的她作為第三應急隊的成員奔赴抗“疫”一線,2月13日進入隔離病房工作。2月26日,是堯淑萍進入隔離病房的第14天,也是最後一個班,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在隔離休息的賓館裡,她對著生日蛋糕上閃爍的蠟燭許下了今年的生日願望:“願早日戰勝疫情,所有患者及醫務人員平平安安早日與家人團聚。”

疫情之下的愛與溫度

入院高峰期的時候,樓上樓下幾乎快住滿了,堯淑萍說,起初,因為穿著防護裝備很不適應,感覺頭暈、憋悶,但想到病床上的患者,她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有一天,一位患者拒絕用餐,她立刻主動上前關心,原來該患者有兩位家人也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所以很焦慮,沒有胃口吃飯。為了緩解其心情,她時常找患者聊天解悶,寬慰其放鬆心情,相信醫生,保持樂觀的心態。經過幾次長時間的交流和溝通,這位患者的焦慮減輕了,終於開始進餐了,慢慢的,臉上也有了些許笑容,和我們的配合度也越來越高,診療效果非常顯著。

疫情之下的愛與溫度

下班後,同事們為堯淑萍準備了生日蛋糕。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和地點,沒有聚會狂歡,但面對同事的心意和祝福,她說:“今年的生日特別難忘,不僅有你們的祝福,看著患者一個個康復出院也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疫情之下的愛與溫度

逆流而上

作為江西省定點醫院,胸科人每天都在與病毒作鬥爭,這是和平世界裡的一場無硝煙的戰役,我是第三梯隊成員辛麗明,現在已完成了使命進入醫學觀察期。進隔離病房前,我充滿期待又有些焦慮,進入隔離病房後,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焦慮的是家人對我的擔心,期盼的是能奉獻自己的力量;熟悉的是曾經在這裡上過班,陌生的是從未有過隔離病房的工作經驗,這種種的感受非常矛盾。

疫情之下的愛與溫度

在楊銀妹護士長的指導下,晚上我們進行了醫護間的心理疏導和理論培訓,讓大家可以降低各種焦慮,全身心的投入戰鬥。剛進入隔離病房時,病人總數猛增,達到了開科以來的最高峰,由於醫護人員缺乏,我們自告奮勇要求獨立完成每一個班次。工作是忙碌的,也是寂寞的,隨著病人數量的猛增,治療和消殺工作量不斷加大,而為了節省防護資源,有時只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艱鉅的工作任務。因為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N95口罩,講話都很費力,甚至會缺氧,上班前又不敢喝水,只能噎幾個乾巴巴的饅頭,喉嚨疼得冒煙。進入工作狀態後6個多小時不能上廁所,不能進飲進食,甚至由於工作的繁重,白色防護服內常常包裹的是一個個溼漉漉的身板,摘下口罩露出的是一副副疲倦變形的臉龐。這段時間雖然艱辛,但是我們仍然在逆流中勇敢前行,圓滿的完成了任務,下週我就要平安回家了,感謝生命中有這樣一次特殊的經歷。(文/梅逢豔 辛麗明)

疫情之下的愛與溫度

疫情之下的愛與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