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馬光到東林黨-文官在黨爭成敗與天下萬民之間的抉擇


從司馬光到東林黨-文官在黨爭成敗與天下萬民之間的抉擇

於國人而言,司馬光並不陌生,他是耳熟能詳的司馬光砸缸故事中的主角,也是《資治通籤》的作者。此書被偉人推崇備至並熟讀十多遍,也被評為國人必讀的國學經典。東林黨是活躍於明末的一個儒生同盟,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的名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受到很多國人推崇。司馬光是北宋時人,東林黨活躍於明朝末年,且前者是名人,後者是明末儒生同盟,為什麼要把他們放在一起對比?因為二者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是面對黨爭與天下萬民時,二者做出同一選擇-為黨爭成敗而棄天下萬民於不顧。

司馬光與王安石同朝為官,王安石主張變法,銳意改革北宋冗兵冗官的弊端,觸動官二代司馬光為代表的世家豪族利益,司馬光為此與王安石交惡。當時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改革,司馬光被壓制,心懷不滿的司馬光長期憤懣,無由排解。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登州有一位叫阿雲的女子,父親早逝,13歲時母親也撒手人寰,阿雲在為母親守孝期間,被其叔賣給村中一面貌醜陋的五十多歲的光棍韋大,喪盡天良的叔叔在未經阿雲同意的前提下和韋大履行了採納程序,完成訂婚程序。

從司馬光到東林黨-文官在黨爭成敗與天下萬民之間的抉擇

雖說北宋法定的女性結婚年齡是13歲,可是於阿雲而言,她只是一個正在為母親守孝、不諳世事的孩子,聽聞被親叔叔賣給韋大的噩耗,又沒有父母可以依靠,於是用一個孩子所能想到的方式反抗,她攜帶刀具,趁韋大在田間休息時,對其一番亂砍,因為力氣小且經驗不足,雖然砍了韋大十幾刀,但韋大僅僅是被砍掉了手指,韋大隨即報官。衙役將阿雲抓獲歸案後,阿雲供認不諱,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父母雙亡的孩子,面對審訊是如何的畏懼不安和驚慌失措,試問哪一個為人父母者見此情景不生憐惜之心?

此案上報北宋中樞後,司馬光為首的官員主張判定阿雲死罪,王安石為首的官員主張阿雲婚姻不合法,且有自首認罪情節,應減刑二等論處,兩派爭執不下,最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意見,阿雲按從輕審理後被宋神宗赦免。

十七年後,司馬光上臺為相,阿雲嫁給如意郎君,已身為人母,司馬光卻命大理寺重審阿雲案,將阿雲判斬立決。可憐的阿雲成了司馬光維護顏面、意氣之爭的犧牲品。本應以天下萬民為己任的司馬光全然不顧孟子教導的民本、仁政思想,為報黨爭之其視人阿雲性命如草芥。

此後司馬光身居高位,不思強兵富國,反而意氣用事,主張將王安石改革時,大宋將士收復的熙、河、洮、岷、宕、亹五州盡數割讓給西夏,在愛國大臣的反對下,王安石堅持將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地割讓給西夏,以意氣之爭而置天下於不顧。

從司馬光到東林黨-文官在黨爭成敗與天下萬民之間的抉擇

再說東林黨,明朝在薩爾滸之戰後,遼東明軍元氣大傷,努爾哈赤率女真八旗劫掠和殺戮遼民,凌辱遼民妻女,強迫遼民剃髮易服,境遇慘不忍睹。熊廷弼任遼東經略後,編練將士,安撫救遼民水火,解生民之倒懸。可是因熊廷弼屬於楚黨,東林黨將軍國大事、天下安危、遼東生靈置於一旁,指使言官彈劾熊廷弼,熊廷弼去官後,局勢再度惡化,二次起復為遼東經略後,東林干將王化貞任遼東巡撫,處處掣肘熊廷弼,勞師無功,造成廣寧失陷,後金至此徹底做大。

遼東發生後金叛亂後,軍費開支增加,可是東林黨卻自萬曆開始阻擾明廷徵收商稅,清查丈量土地。天啟扶持宦官打擊東林黨,明朝局面尚可維持,崇禎上位後,打擊宦官,東林黨失去制衡,不顧天災之後,北方民不聊生的現狀,鼓動崇禎加徵遼餉、練餉,造成農民暴動,接踵而起。甲申年崇禎帝自盡,北京失陷,後金入關,北方局勢糜爛,本應早立國君、同心協力、重整山河,此時福王朱由崧已在應天,馬士英主張的立福王為帝是上策,可東林黨卻以萬曆帝在東林黨阻擾下未立老福王為太子、可能清算東林黨為由,詆譭朱由崧有十不可立,致使南明朝廷內鬥虛耗,面對滿清不堪一擊,誤民誤國。

司馬光和東林黨都是文官,雖然不同時代,但是在黨爭成敗與天下萬民之間,他們都為黨爭成敗而棄天下萬民於不顧,結果宋亡於女真,明還是亡於女真,為禍至今。個人認為原因在於,五代十國時,武人稱雄,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社會趨勢下,皇帝如走馬觀花一般更換頻繁,可是武人不善治國,必須依靠文官,於是造就不倒翁馮道的傳奇。宋興後,趙匡胤重文輕武,打壓武將,以文御武的國策更使文官利益膨脹成為壟斷中樞和基層政權的黑手,因為深知無論誰上位得天下,都需文官治理天下,久而久之,天下萬民和道統就被棄如敝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