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自1895年,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日本割佔臺灣後,臺灣已經差不多125年沒有迴歸到中華大陸了。兩岸政治隔離,又曾經軍事對抗。直到今日交流依然有限。也因此,我們對臺灣的很多歷史和人物處於一種模糊的認識之中。偶然間發現了《尋找祖國三千里》這本書,閱後五味雜陳。感慨;悲憤;震驚;惋惜。一個個名字以鮮活的形象感召我,令我無法平靜。感謝藍博洲先生,他擁護祖國統一。不辭辛苦,深入訪談,很多資料沉澱了幾十年,才在當事人同意或者去世後公佈。盡最大努力做到了口述歷史的還原和保護當事人的責任。同時,藍博洲先生還查閱了大量的已解密檔案,引用當事人的書信。因此這本書真實可信,儘量詳實,值得和大家分享。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藍博洲


實際上大陸人民對臺灣民眾在日據時期,日本對臺灣的統治和剝削,以及國民黨到臺灣初期的具體情況並不瞭解。坦白說,我們不但不熟悉,而且還有一部分誤解。這之中臺灣民眾的複雜心態,曲折經歷,鬥爭和犧牲,是一部令人唏噓的歷史。當然這個歷史過程中,也有背叛國家民族和自己政治理想的敗類;或者在侵略者淫威下,不得不順從生活的普通人群,對此歷史已有公論。


臺灣被日本霸佔後,直到1945年被收復之前,人民的反抗從未停止。從1895年到1915年這是第一個鬥爭時期。20年艱苦反抗後,臺灣人民的反抗被暫時鎮壓。明石元二郎就任臺灣殖民總督,這是日本實施南太平洋擴張的開始。殘酷鎮壓後,懷柔手腕上場。要想篡改人的歷史觀,首要是進行欺騙教育。從這時候起,臺灣人開始被禁止使用漢文,很多報紙停止或縮小漢文版面。被迫學日語,學日本禮儀,開始成為日本人榨取經濟果實和提供戰爭資源的基地。


侵略殖民的日本人怎麼可能真的造福臺灣人民呢。學校也要分開,日本人和臺灣權貴專用一類學校,其它臺灣其他人入師資教學差的學校。即便是低檔次的本地人學校,本地人也不能拿第一名,還要插入一些日本孩子進來,這些日本學生經常毆打中國人。到1922年,表面上宣佈臺灣本地人和日本人可以在一起上學。但是國籍民族和經濟差距不同的群體怎麼可能在一起呢?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臺南二中


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把臺灣學生變成日本人。進行軍國主義教育,向天皇照片鞠躬。日語教育之深使得全島48%的人都會日語會話書寫,還推行臺灣人改日本名字。到1943年6月,被迫改稱日本名字的臺灣人已經有十多萬。即便這樣,後來成為臺灣學運領袖之一的陳炳基都一直以“祖母要自殺”為由堅決不改姓名。1944年4月,17歲的陳炳基被捕了,日本憲兵把他的衣服剝光吊起來用竹劍、木刀毆打,連著十多天都受到審訊拷打和灌水,打昏了就潑冷水激醒後再打,前後被關押了兩個月才因為未成年被“暫緩起訴”,交給學校當局監管。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現在很多人認為臺灣有幾十萬上百萬日裔,其實這裡有相當一部分是改了日本名字的臺灣人。當然確實有部分臺灣人甘心做日本臣民。大陸,臺灣的親日分子還互相勾結,像汪精衛曾從大陸派出交流生到臺灣,其場所叫興亞寮。這種背景下,也確實有很多學生去日本留學。但留學的學生中也是各種思潮,積極尋求解放臺灣的也很多。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日本的思想進入了極端黑暗時期,對外“東亞新秩序”,對內“國民精神總動員”。四百多名左派人士和相關政黨被排斥,被禁止。因殖民緣故,不少臺灣學生在日本留學,但是經常被日本人欺凌,臺灣學子悲憤淒涼,很多人希望回到祖國大陸。日本的殖民嚴密而緊迫 ,如果不是二次大戰日本戰敗,臺灣必定被殖民同化。書中記載的很多人物 雖然內心反日愛國,但竟然不太會說母語,不熟悉寫漢字,可見被殖民程度之深。


文化同化,改換禮制,精神奴役,經濟掠奪之後;1941年起,為應付戰爭在日本全島設立六十六個軍事訓練場,每年訓練一萬以上學生參戰,還有3000人被迫參加增產挺身隊去生產。為了儘量擴大參戰人力,還設立五十所婦女訓練所,負責醫護。到1942年,進行志願兵徵集,迫使17-30歲的青年參戰。為防止漢族和少數民族串聯,單獨把少數民族變為高砂義勇隊。不去就會背上非國民帽子,成為叛逆者。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面對這樣的情況,除了一部分人以去日本,大陸上學,去大陸做生意等辦法逃避兵役。其他人無可奈何。所以大多數從臺灣徵集的士兵都是被迫的,當然這裡也有一部分死心塌地或者為了利益為日本戰鬥的。比如:臺籍日兵徐東波就曾經說:“1943年夏天,我23歲,在報紙上常會看到刊登入伍的通知及新聞,有 160 元的薪俸,就在這種半勉強、半志願的心情下,我向日本軍隊報到。”臺籍日兵陳根發,也談到了當時“錢”對於吸引他加入“皇軍”的誘惑力:“他們承諾給去(菲律賓)馬尼拉的人每個月120日圓,這是我在臺北做卡車司機的月收入的兩倍。”


但大多數都是被殖民者心態,不想去又不敢不去。到了戰場上,生死之間也只能拿著武器搏命。據說20.7萬臺籍日軍中:將近12.6萬人作為軍夫,8萬人作為軍人直接參戰;在服役的屬地方面,20.7萬人中:有6.1萬人被送往菲律賓和南太平洋的其他地區,3.3萬人被送往中國大陸。


還有一部分人積極反抗,比如:臺北二中的李沛霖 楊友川 嚴永賢 林水旺等成立激進反日團體列星會。目標以暴力讓臺灣脫離日本統治,主動對日本人攻擊。1936年日本浪人毆打從大陸返回的臺灣資本家領袖林獻堂。本來秘密結社的列星會正打算因為林獻堂被打,組建更廣泛團體。但因為李沛霖,楊友川毆打併刺傷日本人,導致殖民當局警覺,被拘捕。


鬥爭更堅決的如吳思漢,本身學業優秀,在日本也會有發展。但他在臺灣在日學生的幫助下經過朝鮮隻身返回大陸。一路上,被日本人搶奪財物,目睹難民的慘景。滯留河南,差點被國民黨縣長殺害。萬幸這個縣長查明他們所說屬實,終於從朱陽關搭乘軍用卡車,從西安到達重慶。然而重慶政府不但不感興趣,反而打算把他弄回臺灣空降去尋找不存在的游擊隊。幸好這時候的戰爭的進程發生了變化,吳思漢得以倖免。臺灣光復後,他返回臺灣,發表了《歸國記》引起轟動。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臺灣光復後 吳思漢加入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鬥爭,這一類人還有王萬得,李水井,辜金良和郭琇琮等等,他們發展了各地各行業的黨組織和黨員。1949年10月後轉入地下,同時在阿里山和臺北進行地下活動。1950年2月後,組織各地暴露的黨員聚集到阿里山。1950年5月2日被捕。1950年11月28日被殺害。


家境頗好的林如堉渡海來到大陸。考進了日本設在上海的東亞同文書院。這個書院本來是打算培養中日雙語人才,也就是所謂知中派和知日派。在這裡,共產黨員王學文將中西功,西里龍夫,白井行幸,尾琦莊太郎等日本人培養成隱蔽戰線的英雄。林如堉和這裡的陳伯熙,王康緒成為朋友。並結識了從基隆來的吳克泰(詹世平)。後來王康緒去了淮南蘇皖邊區參加新四軍,林如堉去福建打游擊,後參加了國民黨海軍。(從後面林如堉參加臺灣的共產黨活動來看,我們也有理由認為他實際上是共產黨員)。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後排孩子既是林如堉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1945年臺灣光復後,去大陸時進入國民黨系統的臺灣人開始返回,如張士德搞三青團。而臺灣的進步人士在目睹了國民黨接收的醜劇後,極度失望。各種學生進步組織如:臺灣學生聯盟也成立了。於是鬥爭又轉入了國共之間的戰鬥。1945年11月,國民黨陳儀停止各類人民團體活動,但是進步學生和具有正義感的人民已經在臺灣共產黨員組織下團結起來,並組織了二二八運動。


悲憤交加!我讀藍博洲先生《尋找祖國三千里》,走不丟


由於缺乏武器和準備,組織民眾的工作才開始不久,計劃不周,更缺乏自己的武裝力量,二二八運動失敗了。國民黨瘋狂反撲和絞殺,開啟了30年戒嚴時期。由此,臺灣再一次暫時被阻隔在祖國大陸之外。


我在網絡做了一些閱讀,發現當時堅決去大陸的人為數不少。如:遊幀德,李蒼降、藍明谷,蔡川燕。更有呂芳魁到達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參加八路軍。李中志(原名李金財)返回臺灣後,參與組織二二八運動。朱天順,在大陸日佔區從事秘密工作。林棟,來到太行抗日民主根據地。據說為實現臺灣光復,先後迴歸大陸參加抗日,和同胞並肩作戰的臺灣愛國志士,有幾萬多人之多。震撼啊。感嘆著他們啊,這些為了迴歸祖國拼了性命的人!

而藍先生不也是這樣一個追尋祖國的人嘛。

每個正直的臺灣人尋找祖國的路,都是一部感人的敘事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