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错工艺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

金银错工艺

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银”,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对一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金银错工艺

汉字是世界上含义最丰富的文字,而“错”字又比一般汉字的含义还要丰富得多。这个“错”字,如何理解呢?金银错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八个字,便是许慎《说文解字》载:“错,金涂也,从金,声”。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涂,俗作涂,又作,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一点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如用金钱绣成图案花纹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西京杂记》卷一)。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

金银错工艺

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两种:镶嵌法和涂画法。目前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金银错工艺

涂画法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1.制造“金汞剂”

“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

2.金涂

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

3.金烤

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金银错工艺

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因为古代图画纹饰也叫“错”。错彩和镂金是两码事:如前面所说第一种镶嵌法,也就是史树青所谓的"镂金"法;而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即“金涂”法,就是“错彩”。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错”。

金银错工艺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纹饰的意思,所谓“金银涂章文”,就是在青铜器上,用金银涂饰花纹图案。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金银错工艺

我国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

铭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在商代出现的,最先是铸造的,战国秦汉多是刻的或錾的,但是,无论是铸的,还是錾刻的,铭文与铜器的本色没有区别,粗心的人,有时会对铭文视而不见。但是,从春秋时期错金银工艺兴起后,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熠熠生辉,人们一见到青铜器,金光闪动的铭文,尤其是,青铜器经过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变成深颜色的“绿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错铭文,则数千年光辉丝毫不减!

金银错工艺

金银错本身是一种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铭文从此发生了变化,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经营。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

鸟虫书又名虫书、鸟篆、鸟籀,是篆书中的花体,往往用虫鸟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金错鸟虫书铭文,在春秋至战国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汉则见于壶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银错鸟篆纹铜壶和河北省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错鸟篆纹铜壶。

金银错工艺

几何纹图案

金银错青铜器多用几何纹装饰,其中尤其以几何云纹最多见。金银错几何云纹,与以往青铜器的几何云纹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它既有几何图案所固有的严谨规则构成的骨法,而又在规则中求变化。如多使用细而匀称的云纹涡线,而旋转的细涡线之间,是用较宽的面来联结,这种纹饰富有节奏感和律动美,显得格外清新和活泼。几何图案的创新,是战国秦汉金银错工艺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此外,几何图案,还有菱纹、三角纹、雷纹、勾连纹等,但都不是主要纹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