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陰常路肉火燒——縈繞舌尖的家鄉味道

蒙陰常路肉火燒

——縈繞舌尖的家鄉味道

田琳琳

蒙陰常路肉火燒——縈繞舌尖的家鄉味道

說到美食,就會讓人想起自己從小吃過的、滋養身體的各種食物,想起家鄉。就連沂蒙的煎餅,似乎被演繹成了代表一方水土的美食,成為具有山東特色的一個食品文化符號。其實,我們從小到大,吃過的饃、蔥花餅、小米飯,經母親的手做出來,都可謂美食,但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既能代表一方鄉土特色,又能勾人食慾、瀰漫唇齒間的家鄉味道,在你的心裡是不是也有這麼一種美食,讓你回味故鄉,魂牽夢繞,這種奇妙的感覺我是有的。比如說蒙陰常路的肉火燒。

故鄉在蒙陰縣常路鎮,205國道從鎮上穿過,東奔西走的常年在“道上混”的那些大車司機,到了這個地兒,莫不“聞香下馬,知味停車”,就是圖吃上三五個噴香噴香、熱氣騰騰的常路肉火燒。剛出爐的肉火燒皮薄如牛皮紙,透明得能看到裡面烙熟的肉餡,透著火烤的鮮香,聞著味就能迅速勾起肚裡的饞蟲,咬了第一口還想咬第二口,直到把肚子撐圓……

“常路肉火燒”製作方法簡單,主要就是面、大蔥、豬肉和調料,先把面和成團,然後擀成薄餅皮,放進肉餡攤平,成品形狀大都是長方形。但燒烤工藝卻有特色,最特別的就是那個爐子了,它是用大鐵皮油桶做的,把桶身切開,取一半油桶,在斷開的切面上,加上一個平底鍋,鍋底燒木炭,可以將肉火燒在平底鍋內烙,也可以用鐵支架在木炭火上烤,一爐多用,這實用的爐子裡暗藏著常路手藝人的聰明才智。

孩童時期,正是大腦對世間美食蠢蠢欲動的時期,那時家裡的生活條件遠沒有現代豐富,天天面對的食物是煎餅。“常路肉火燒”的美味總是讓我難以抗拒,對我充滿了誘惑,每每想起小時候和肉火燒完美邂逅,就會有一股濃香在唇齒間回味,彷彿嗅到了常路肉火燒的味道。

那時,正讀小學的我,每天放學都要經過常路的“美食街”,說是“美食街”,不過是幾個打肉火燒的爐子、賣丸子湯的小店,徒步穿梭在求學的必經之路,每天放學時,在肉火燒的香味中漫步,囊中羞澀的我,只能強壓著肚子裡的饞蟲,任它在嗓子眼撕咬我的味蕾。那條街是我上學路上最好走的路,恰也是我上學路上走的最緩慢的長路。

當走到肉火燒的製作專區,一股濃濃的肉香味,通過鼻孔直灌到心底,更是讓我這個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娃,抑制不住,口水在舌尖打轉,饞蟲更是肆無忌憚地吞噬著我的意志力,眼睛衝著一個個肉火燒在爐火上可勁的拋媚眼。終於,我的眼睛停留在一個熟悉的面孔上,是三姑——我二姑的結拜姐妹,我平時要叫三姑的啊,她竟然也在烤肉火燒。那種喜悅,拖動著我不聽使喚的腳步,一步一步往火燒攤前挪動。

蒙陰常路肉火燒——縈繞舌尖的家鄉味道

/html>

三姑正在忙碌的製作著肉火燒,擀麵皮、包餡、封口,一排排長方形的肉火燒,在三姑熟練的手法下,進入了自制鍋爐上的平底鍋,在平底鍋裡輕輕烙到面不粘手後,再放到木炭火上烤到外酥裡嫩。當我移動到跟前時,我大喊了聲:”三姑”,三姑抬頭看見是我,熱情地笑著說:“閨女,放學了,來拿兩個肉火燒吃。”說罷,三姑用油紙給我包了兩個剛出爐的肉火燒,我心裡那個高興啊,都沒遲疑一下,饞蟲促使著我就接過來肉火燒。

回家的路上,鼻子裡那個香啊,吃的口大了怕吃沒了,吃的口小了怕不過癮,就這樣邊走邊吃,總算把饞蟲給消滅了。當然,我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我饞蟲太大,以後不許再去和三姑要肉火燒吃,當然媽媽就會隔三差五的買個肉火燒給我制服饞蟲。

我曾問母親,這麼好吃“常路肉火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啊?母親也不知道準確時間,只說從她的小時候就有了。常路鎮地處泰安市和臨沂市的分界處,國道 205貫穿東西,肉火燒也倍受往來經商客人的青睞。很多拉貨的大貨車行駛在國道205上,每到飯點,客人們都喜歡提前或者延後吃飯時間,只為和在205國道邊上的常路肉火燒完美相遇。現在,常路鎮加工肉火燒的師傅們,把肉火燒作成了長的、圓的不等,但不論作成什麼形狀,一成不變還是那個味道。

“常路肉火燒”一直以一種獨特的味道吸引著我,讓我常常懷念,讓我的家鄉情結享受到一種愉悅和滿足。成家後,每當和老公聊起家鄉的肉火燒,唇齒間總能溢出肉火燒的香氣。老公笑話我小時候太饞,卻依然非要去嘗一下我口中這無人能抵的美食,現在每一次回孃家,到常路鎮品嚐肉火燒是我們全家的必享美食,我順利地把肉火燒推進了全家人的肚子打“饞蟲”。如今,我也早已熟練掌握了“常路肉火燒”的做法,家人想吃了,就精心拌好肉餡,和好面,擀好皮,拿出電餅檔,放進肉火燒,一試廚藝,在油、鹽、醬、醋的廚間煙火裡,吃著肉火燒,亦足以慰鄉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