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公元189年,东汉王朝的国祚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帝国陷入了外戚与宦官争权的泥潭,又连逢旱灾,百姓颗粒无收而税赋不减,终于引发了波及整个中原地区的黄巾起义。4月,灵帝病逝,围绕着皇位继承人,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与内宫宦官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并最终获胜。而以蹇硕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则取得了大将军妹妹何太后的原谅与庇护,并相持不下之际,何进召董卓等驻外将领率兵进京,企图以逼宫的手段诛灭宦官集团。感觉大事不妙的宦官率先发难,假传懿旨诱杀了何进,随后何进部下袁绍等人闯宫诛杀了宦官为何进报仇。如此一来,外戚势力与宦官几乎同归于尽,大权重归士大夫集团手中。遭受外戚宦官两大集团长期压制的士大夫们可以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从容展布,重振朝纲。然而士大夫们还没来得及进入状态,一个巨大的变数降临了洛阳。董卓,来了。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电视《三国演义》董卓剧照

董卓当时任前将军,领并州牧,常年带兵在凉州与西羌作战,十年战争中手下磨炼出一支大约30000人的精锐部队,虽然领并州牧,但并没有就任,而且拥兵自重拒交兵权,美其名曰:“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廪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此次何进征召其进京逼宫,董卓是积极响应的。当董卓兵至洛阳城外时恰逢何进身死,其部下攻进皇宫滥杀宦官,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突围逃亡,途中被追击至投河身亡。而刘家二兄弟便撞到了董卓军中,就这样,机缘巧合之下,董卓立了救驾大功。

由于何进死得突然,原外戚集团对董卓的约束力便近乎于无,于是董卓得以顺利的接管了何进原来的部属,又挑拨吕布杀死执金吾丁原并收编了他的军队。这样一来,董卓便成为京畿附近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士大夫集团势力还未得到恢复,又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也不得不暂时依附于董卓。就这样,实际上董卓凭借军事实力控制了中枢权力。董卓此人,有军略,少政谋,能用武力解决的事情便尽量不吵吵,很快,其暴行尤其是擅自废立的行径招致了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感。

考虑到在力量上完全无法与董卓抗衡,以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以及骁骑校尉曹操为代表的士二代们纷纷逃离洛阳到关东一带募集军队组织力量准备“诛除国贼”“共赴国难”。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三点驻防的联军对董卓形成三面包围态势

董卓的残暴行径也引起了地方官员的不安,各地州牧郡守,包括董卓为培植地方势力派遣到各地的牧守,纷纷扩兵屯粮以求自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袁氏兄弟凭借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振臂一呼之下很快便景从云集,一共有十多位牧守响应。当然了,所谓十八路诸侯自然是《三国演义》的小说家言,参与讨董斗争的共有十三路牧守,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以及长沙孙坚和骁骑校尉曹操。

各路诸侯于公元190年正月共同起兵,“众各数万”。其中不乏有实力强大的地方派,比如王匡与桥瑁都是曾经应何进召唤进京逼宫的军阀。考虑到袁氏的显赫家世以及几乎被灭族的惨烈遭遇,出于敬重或者同情,各路郡守尊袁绍为盟主。十几路诸侯的兵马并没有聚集到一起,而是大体上分为三个方向驻扎,其中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驻于河内郡,袁绍名义上的上司冀州刺史韩馥驻于邺城,为各路诸侯提供粮草补给;袁术和孙坚在颖川;其他各路诸侯驻于酸枣。

这样联军便对洛阳形成了三面包围。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董卓军防御态势及洛阳八关位置图

董卓虽然麾下精兵强将,又占据京都控制 中枢,但对于十几路牧守一二十万兵马也不敢觑。首先,在2月(公元190),董卓以洛阳即将成为前线难以保障汉献帝安全为借口,将皇室以及中枢机构集体搬迁到长安,并将洛阳城包括宫室宗庙等付诸一炬。随后便以洛阳为中心,同样在东南北三个方向组建了一条内线防御圈。黄巾起义以来,考虑到洛阳周边缺少天然屏障,东汉政府精打细算了八个地方作为军事据点,然后依托这些据点打造出一套防御体系。这八个据点即所谓“洛阳八关”,即西侧的函谷关,北面的孟津,东北方向的小平津,东方的旋门关和轩辕关,南方的伊阙关和大谷关。此时八关基本都在董卓军的控制下。

在控制八关的同时,董卓又派河南尹朱俊守卫洛阳,中郎将徐荣率重兵前出至荥阳、成皋一带布防。

然而,就在双方摆开架势即将大干一场时,却很诡异的陷入了冷场。

当时联军的北线王匡兵少,南线袁术正在等待孙坚的大军,都没有主动进攻。而酸枣联军主力虽然驻屯于酸枣,但此时盟主袁绍却在河内郡,也就是说,酸枣的军队没有统一指挥,而且相互并没有统属关系,兖州刺史刘岱虽然名义上为其他几位郡守的上司,但几位郡守都有兵有粮有地盘,对这位名义上的上司并不甚以为然。在这样的局面下,不要说戮力同心,这些位豪强自家没打起来就已经是看袁绍的面子了。于是大家只好坐屯酸枣,每日宴饮以增进感情防发生擦枪走火的恶性事件。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董卓北线奇兵破王匡

北破王匡

拉开架势准备打人的突然止步了,准备挨打的可不干了。董卓常年于凉州与羌胡人征战,战场上磨炼出来的军事素养自然不可小觑,董卓抢先动手了。酸枣主力势大不可轻动,南北两线的敌军又以北线的王匡军威胁较大。王匡军驻在河内郡的河阳津,距离洛阳八关中的孟津与小平津仅一河之隔。当时王匡军已经做出了要从小平津渡河进攻洛阳的资态。董卓并没有在小平津方向进行防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孟津方向摆出阵势,同样做出要渡河而击的态势。这样一来王匡兵少的劣势便暴露无疑了,如果王匡军与董卓军同时攻过黄河,那么双方将易地作战,但王匡兵少,自然没有多余兵力可以保卫大后方,也就意味着成为了无后方作战,那时王匡军必然陷入绝地。因此,王匡被迫移兵至孟津方向对董卓军进行防御。但孟津方向并不是董卓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董卓派奇兵自小平津渡河,随后直插王匡军侧背。王匡军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孟津方向,突然背后遭袭顿时便是一片混乱,被董卓军杀得七零八落,幸运的是王匡本人此时并不在河阳津而逃过一劫。但不可避免的是,联军北线大败。

在董卓解决王匡军的同时,屯驻酸枣的联军终于也有了动静。

东峙酸枣

说动了,好像也不切实际,因为动的只是小小一部分。

曹操,在逃离洛阳时任骁骑校尉,参与盟军后,被袁绍委任为奋武将军,在品秩上属于从四品,至少与各郡守相比不算很低。但曹操有个致命的弱点——他没有地盘,也就没有财源,因此很难募到军队,此时他手下仅有数千家乡子弟兵,在“众各数万”的诸侯中,可谓人微言轻。但曹操是正经有理想的士二代,他一度激励各路诸侯趁董卓大失民心为天下所恶的时刻,以“诛除国贼”为名义大举兴兵,三面进攻夹击董卓,定可功成名就。但各位诸侯可能觉得感情还不够深厚,对曹操的建议置若罔闻,继续饮宴。3月,曹操率本部人马冒险向荥阳方向进军,以为打开突破口之后各军就会跟进。但很不幸,曹操在荥阳城外遇到了董卓的中郎将徐荣,双方展开一场混战,持续整整一天。曹操毕竟兵少,兵员素质也不如董卓的凉州军,竞日大战后,

曹军损失惨重,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如果不是曹洪将战马让给曹操,曹操本人也要没于阵中。就这样,酸枣军的一点小动静,便被徐荣给摁平了。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曹操军进击荥阳被徐荣军击破

无论如何,曹操的出战为酸枣军赢得了些许体面。徐荣见曹军虽然兵少但战力凶悍,估计酸枣10万大军更难攻打,于是也就没有继续追击。否则,在徐荣军的突然袭击下,一盘散沙的酸枣联军很难说会怎么样。曹操吃了败仗撤回酸枣,对联军更加失望,但其实力已经难以支撑他在联军中的话语权了,便悻悻地去扬州募兵了。

这样,东线战事又进入了心照不宣的对峙姿态。时间不长,便因为粮草耗尽而各自散去。

孙坚来了

此时,在南线备战的袁术也等到了得力干将孙坚。起兵讨董时,孙坚任长沙太守,起兵后孙坚整编兵马北上与袁术会合,途中杀了与他有旧怨的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并趁势收编了他们的军队。到鲁阳后,孙坚被袁术封为讨虏将军并兼任豫州刺史。与董卓一样,孙坚也出身军伍,而且同样曾经常年在凉州与羌胡人作战。董卓对孙坚是有些许忌惮的,曾经对谋士说:“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三国 》,孙坚这愣头青,有两把刷子,你们遇到了要小心点。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孙坚画像

估计是对手中部队的水平不是很有信心,趁董卓专心对付酸枣和河内两路军时,孙坚在鲁阳一心练兵,也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吧。于这年(190年)冬天,还迫退了董卓军的试探性进攻。191年2月,孙坚率军北上,正式对董卓军发起进攻,行军至梁县(今河南临汝西)进遭遇董卓部将徐荣,没错,就是差点搞掉曹操的那位徐荣。徐荣到梁县完全是偶然,并非是针对孙坚而来,此时正奉命抢劫以缓解军队补给压力。两军遭遇时,孙坚军队正处于行军状态,被徐荣部一通冲杀便陷入混乱,大军几乎一哄而散。孙坚无法控制军队只得率领几十名轻骑突围,徐荣也发现了孙坚,率精锐紧追不舍。孙坚身边也有靠得住的部下,部将祖茂戴了孙坚的头巾吸引追兵远去,孙坚才得以脱身。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只是孙坚一个人的舞台

孙坚一次败军,二破胡吕,三取洛阳

孙坚收拢败军后再次北上至阳人(今河南汝阳东北)。已经注意到孙坚动向的董卓便派中郎将胡轸率吕布等都督迎战。这位胡将军是个爱胡来的,开拔前便放言说要杀个军官整肃军纪,“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三国志注》。这话听在吕布等军官耳中那就太膈应了,便有了破坏这次征伐的念头。很快大军行进至阳人城扎营,就在当天夜里,吕布派人到胡轸军营外大喊“敌袭”。冷兵器时期的军队,意外遭袭是很容易造成混乱甚至炸营的。胡轸军营立刻陷入大乱,“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不得不说,吕布这玩笑开大了,当胡轸搞清楚状况重新收拢兵马,已经耗云了整整一天时间。阳人城并不是大城,本来城外也没有堑壕防护,守备也不甚严谨,而就因为耽误这一天时间,孙坚已经将阳人城布置的守备森严,不能攻打。胡轸只得悻悻撤军,撤退途中又被孙坚一通追杀,还阵斩了都督华雄。嗯,华雄确实不是被关羽杀的。随后的战事便很顺利了,董卓求和不成,争战不胜,最后撤出洛阳城,收缩至函古关以西。将几乎整个中原地区让给了各路诸侯。

而孙坚也没能再继续进攻函古关以西地区,因为袁绍另任周昂为豫州刺史,并派其攻掠豫州,孙坚被迫撤离洛阳保卫大后方。

至孙坚撤军后,所谓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彻底落下了帷幕。纵观整场战争,表面上看董卓退出洛阳,似乎是联军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当初联军提出的诛除国贼和扶持皇室的战略目标却一个也没有达成,国贼董卓仍然在长安,而皇室以及中枢机构也仍然在其控制当中。董卓收缩进关内只是与联军——其实也就是孙坚脱离了军事接触,而其实力仍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毫无疑问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是失败了的。

那么联军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其实挺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联军内部不合缺乏统一指挥等等,但在这表面之后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到东汉末年,帝国的权威已经日渐式微,对地方的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黄巾起义以来,中央无力全面镇压,各地牧守为抵御黄巾军纷纷组建或扩编了自己的军队,如此一来,在各地豪强的支持下,对东汉皇室感情缺缺的各路牧守已经有了欲与皇室分庭抗礼的意思,所谓反董卓也只是因为坐在中枢的那人不是我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也不肯做出头的椽子,更不肯为他人火中取栗,大多数人是持作壁上观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才导致了军事斗争的失败。

其次,联军看似庞大,但与董卓对比,既无强兵,也缺良将。各牧守的兵马基本上都是在平灭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组建起来的,相比于在凉州与羌人鏊战多年的凉州军在战斗力上无疑要差一个档次。而且除去孙坚外,联军并没有可堪与董卓及其麾下战将争锋的将领。即使孙坚也不得全力施展,在攻战阳人后还曾经被袁术断粮,无疑就是出于忌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有董卓在前,士大夫阶层对军阀实在是深恶痛绝。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军伍出身的孙坚无疑是最出色的将领,但毫无疑问这肯定也引起了袁术的忌惮——天知道孙坚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董卓呀。袁术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毕竟,驱虎吞狼是个危险活计,万一虎吃了狼还不饱嘞?于是才有了孙坚进驻阳人后被袁术断粮的事情。迫使孙坚星夜赶到后方以“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的理由才说服袁术继续提供军粮。士大夫阶层对领兵将领的不信任与忌惮最终导致了讨董战争的失败。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就这样不清不楚的落下一帷幕,也预示着以军事手段掀翻董卓的行动失败了。随后士大夫们只好亲自上阵施展手段,先是忽悠着大帅哥吕布刺杀了董卓,随后又被失去了控制的董卓部属杀了个满堂儿。从此,士大夫阶层彻底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能力,而大汉皇室也陷入了光竿司令的窘境。随后,士大夫们不得不纷纷委身于中原逐鹿的各路诸侯,而皇室则委委曲曲的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具和吉祥物。

要说这场不像战争的战争有没有受益者,那自然是各路豪强。联军不战而散之后,经过一番试探,大家也都明白了:原来大家都不再把皇室当作一盘菜了,天子嘛,兵强马壮者亦可为之。于是,一个充斥着动荡与混乱,自绝死中挣新生的大世,到了。

��x�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