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還是搬家?不同文明間的思維差異

轉眼一年的光景匆匆而過,因為疫情的緣故,今年的春節檔可謂慘況空前。遙想去年此時,幾大片方各顯神通。於是想起了《瘋狂外星人》《流浪地球》等幾部電影。忽然有了一些恍惚,怕是記憶欺騙了自己,於是只得翻出來重看。

流浪?還是搬家?不同文明間的思維差異

末世感的營造算是勉強及格

看過之後,還是禁不住要叨唸幾句《流浪地球》。

此前獲悉劉慈欣的這部短篇小說被電影化,全然因為有相熟的演員參演。其助理當時興奮的描述“劉老師這篇不同以往的太陽系危機”時,我便頗有些好奇,禁不住詳加追問。所得答覆是“以往好萊塢故事都是人類面臨滅頂之災,只有一少部分人跑掉,這次我們帶著地球走!”

聽聞此處,我很有些茫然,問出了一個據媒體傳“郭帆導演到好萊塢被追問的問題”:為什麼帶著地球走呢?

流浪?還是搬家?不同文明間的思維差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緣起問題

當然,朋友助理沒能給出我滿意的答案,但她的反應卻讓我意識到了什麼:有地球就有家啊!但當時因自己電影后期正在焦頭爛額,懶癌佔據大腦主控權,就此把問題的深入思考擱置了。

時隔三年,電影上映。看到了熟人和同行的表現,就中國電影工業體系上的技術進步,很有值得稱道之處。當然,也由此又勾起了三年前的那個沒有進行下去的深入思考。

為什麼中國人的科幻要帶著地球走(就現今票房來來看,非常多的大陸觀眾也認同這一設定)?這是個值得玩味的事情。

先從科學性上看,這個做法基本無法成立。

流浪?還是搬家?不同文明間的思維差異

所有的發動機都安置在地表,而地殼的厚度最深處也不過33-35公里,再往裡走,就不再是固態而是熔融態。換句話說,在地表安裝發動機的做法就相當於在澡堂子的地上給肥皂裝推進器。地殼會在地幔上造成漂移,最終大陸板塊完全斷裂,地幔湧出……好吧,後面的事情就別想了(我們就更不用說地幔和地核的形成跟太陽的引力攝動有多大關係了)。

而人類作為誕生於太陽系引力場的生命體,其身體架構的遺傳信息完全基於當下所有的太陽系內星體引力攝動,這麼貿貿然搬家到4.2光年之外,大有尋死的氣勢。

其次,從成本上看,推動地球的成本遠遠大於建造飛船飛離地球的花銷,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兒精明如英、美,在作者筆下居然也跟著批了!想來也是科學幻想的一種。

既然如此,為什麼非要執著於帶著地球走呢?直到看到師弟的微博,恍然大悟。


流浪?還是搬家?不同文明間的思維差異

傳統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

國人作為農業民族存在了數千年,雖然近百年的時間裡,我們在一個叫霍布斯的英國老頭兒所描述的“種間競爭壓力”的脅迫下選擇了一條工商業變革之路,但步履之蹣跚遠非近鄰日韓所能比擬。一個世紀的慢三跳下來,我們骨子裡依舊沒有迎來純粹的工商業文明。究其根本,似乎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中文雖然已經趨向於符號化了,但本質上還是象形文字。與直接對應於聲音的拼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是典型的非理性思維載體,它所形成的語法結構非常不便於大規模精細溝通的需要。要知道,一直到民國之前,中國文字最大的長處是寫詩,因為夠模糊,朦朧美是天然的。最不擅長的就是契約、合同等條款性文字的簽署,因為語法結構實在不嚴謹。今天的白話文是民國時期諸位文學大家利用英文、拉丁文和少量日文的語法建立的。所以,國人從思維基礎上就跟工商業文明存在天然隔膜。

相比之下,西方文字屬於拼音符號,其根本是記錄聲音。因其發源地是以希臘為首的環地中海文明,不同的半封閉部族文明之間溝通,彼此不能認識對方的象形文字,所以只能通過記錄聲音來完成表意。如此一來,才會產生以拼音文字系統。

文字語言是人類思考的基礎,沒有良性的溝通協作工具,中國人註定要在這個問題上犯難。

流浪?還是搬家?不同文明間的思維差異

有錢沒錢,搬家過年

2.中國的地緣環境直到前現代社會以前一直都不存在大規模通商的可能性。為什麼?因為成本太高。讀過《金瓶梅》的人都知道,西門慶從陽穀縣城去了趟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旅途上各種艱險,自己慨嘆差點回不來。為啥?因為複雜地貌上的山賊路匪比平靜水域的海盜難對付多了。這類山賊路匪所串聯的是當地所有的農耕勢力,從地方官員到大戶豪族,盤根錯節。即便你家勢力雄厚(除非是皇家這個級別,可以傾全國之兵),面對這種情況往往只能屈從,是謂:強龍不壓地頭蛇。此外,運輸這件事兒自身的成本也極高。面對深溝大壑,高山密林,沒有高鐵和公路的人想帶貨走過去勢必登天。

3.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東亞大陸的作物產出的不存在工商業文明的基礎。古希臘主動研發航海技術,除了地中海風平浪靜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自身土地貧瘠,可耕種地塊資源有限,所以才大力發展受工業。通過手工業製品和工業資源豐富的部落文明(比如古埃及)進行交易,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作物,貨幣體系也無法結算為單一的糧食,進而發展出與工商業配套的貨幣體系(各種形態的代幣)。相比之下,東亞大陸的自然環境完全是封閉的,各地的基礎結算體系就是糧食(這個情況一直到了元代之後,因為世界貿易體系的逐步打開才得以改觀),所以內部結算為單一貨幣:糧食。中國雖然自宋代以來一直試圖發展金融產業,但基本上很難成功,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結算貨幣自身穩定性不夠。

說了這麼多,實際上都是講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為什麼會如此眷戀著土地。儘管今天的中國農業人口數量直線下行,國人骨子裡的鄉土情節仍是中國走向工商業時代最大的障礙。

所以,大劉仰望星空的時候,根卻深深的紮在土地上,以至於太陽都不能正常工作了,也得帶著腳下的土地飛,不然不踏實。這和完全繼承工商業文明的英國人諾蘭所構架的《星際穿越》完全不同。

流浪?還是搬家?不同文明間的思維差異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蹲在自家田埂上慢慢變老。預備~唱!

電影《流浪地球》的故事其實完全可以翻譯成帶揹著“家”過年的故事(電影裡用的最多的詞就是回家,這是典型的農業文明思維)。只不過這次回家咱是帶著基建全部條件,來找能批下來土地性質變更的地塊兒,然後全家老把舊宅子搬過來,村子搭起來,繼續過咱村兒的小日子。

看了這麼多,您或許會質疑我對農業文明的態度。其實寫文章的初衷是給行業內的同仁提個醒,這個年月在中國電影市場上能創造最好成績的一定不是進口大片。正所謂“得鄉鎮者得天下”,看一看2019年賀歲檔的票房前四就明白了:三線城市的待業中青年發達記,草根演藝圈尋夢記、小鎮青年成就從文學到賽車再到電影的夢想跳躍,以及這部“有錢沒錢,帶球過年”都時時刻刻的提醒我們,三四線城市才是主流文化消費市場的現實。但也正如此,那些在豆瓣等地才能看到的喊著文化貧瘠的文化藝術愛好者,真的不要指望我們的電影能擁抱世界主流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因為中國作為擁有話語權的常任理事國的存在本身就是非主流。非主流好麼?個人以為:沒什麼好或者不好。

天底下沒什麼先進或者落後的文明,只有合適於當下或者不合適於當下的的文明,合適的被推廣,不適合的被淘汰(或擱置)。從當下的狀況上看,中華文明不是非常適合今天的時代,但從長遠看則存在其優勢:因為整個地球就是個有限地緣環境,你我的身體結構都無法支撐我們真的進行長久的星際旅行。一旦我們確認出不了地球,那麼如何在有限的固定環境內維繫社會和生存就成了人類面臨的首要問題——畢竟到那時候我們已經沒有欠發達地區可以踢皮球了。在這方面上,中國人因為自然環境而走在了前面,用歷史教會了人如何維穩。到了那個時候,中國文化又會走上人類舞臺。

真不知道是不是該去期盼那一天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