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引吳國滅楚國,忠孝到底能不能兩全?

《左傳》在敘述伍子胥人生的四個階段的同時,成功地塑造了伍子胥的人物形象,其忠孝智勇的典型性格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由於伍子胥形象塑造的成功,後來的《韓非子》《呂氏春秋》《吳越春秋》等著作都受其影響,它們在《左傳》的基礎上對武子胥的事蹟不斷進行藝術加工,使伍子胥的形象變得更加充實與鮮活。

伍子胥引吳國滅楚國,忠孝到底能不能兩全?

《左傳》中,伍子胥是以一個大孝子的形象出現的,也體現著儒家的這種辨證的孝道思想。昭公二十年,楚平王殺害伍奢之前,企圖召集其兩個兒子伍尚伍員並將他們一起殺害。

伍子胥引吳國滅楚國,忠孝到底能不能兩全?

伍尚、伍員為父作出的兩種選擇是他們對孝道的一種理解,一人赴死,一人報仇,一個解父之困,一個釋父之憾。史上一些人對伍子胥沒有急父之困奔吳赴死作批判,認為吳子胥不孝。

《左傳》只是以記言的方式交代了兄弟二人的分工選擇,並未以“君子曰”的形式對其做評論,雖然作者沒有明確表明其觀點,但還是比較明顯地看出他對伍子胥以報仇的形式來盡孝的方式是持肯定態度的。伍奢受讒被害,死前聞員不來,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其憤恨之情可知,報復之情可覽,“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伍子胥以父親之恨為恨,為報父仇逃到吳國,堅毅隱忍,執著信念,歷經十四年終於助吳攻陷楚國,使楚國差點面臨滅國的境地。復仇的成功體現出伍子胥的大孝,十四年的艱辛苦楚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范仲淹就高度讚揚:“胥也應無憾,至哉忠孝門。”

伍子胥引吳國滅楚國,忠孝到底能不能兩全?

吳王闔閭與伍子胥的關係,正如論語中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吳王闔閭把伍子胥引為心腹,對他言聽計從,正由於這種知遇之恩,伍子胥對吳王闔閭忠心不二。

他為吳王闔閭獻計獻策,盡心服務,正體現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昭公二十年伍子胥為闔閭薦鱄設諸助其刺殺吳王僚,昭公三十年為吳王闔閭獻上擾楚之計,定公四年吳攻楚時為行人以謀楚,吳王闔閭死後,為報其知遇之恩,實現其生前吳國稱霸的願望,伍子胥盡力輔佐夫差。

哀公元年力諫夫差不要與越講和,勸其一舉滅越,哀公十一年中,冒死諫夫差棄齊滅越。《左傳》中的這些事實可以看出,伍子胥對吳王闔閭忠心耿耿,竭盡全力,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至忠之人。


伍子胥引吳國滅楚國,忠孝到底能不能兩全?

至於伍子胥為什麼要帶著吳國回來攻打自己的祖國,就是因為他要為他的父兄報仇,這是一種“盡孝”的行為。而“盡孝”之餘,才能有忠。所以李贄說他“絕孝純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