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對傳統哲學、科學、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道德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

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因此,我們即使再忙,也要抽空讀一讀《道德經》,學習借鑑古人的大智慧。

但我們又該如何讀懂《道德經》呢?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主要闡述了2個“道”,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道德經》。你若能悟透其中一個,也不是一般人!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的《道德經》


1、天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了“天之道”,他認為“道”存在於宇宙之中,但是人們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因為“道”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

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天之道”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老子認為道、天、地人四者都是宇宙間的四大,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所以,人類應該順應天道之道,順應自然之道!

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的《道德經》

何為“天之道”呢?

老子在《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在《道德經》最後一章最後一句話又強調:“天之道,利而不害”。

由此可見,“天之道”就是:不爭、利而不害,不與萬物爭搶,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這便是像第八章中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所以說,老子把“天之道”形象地比喻成水,因為水與世不爭,有謙下之德,又以柔克剛,海納百川等等。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還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由此可見,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的《道德經》

2、聖人之道;

讀《道德經》的時候,我們會經常看到“聖人”這2個字眼,為什麼?

因為老子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研究了很多傑出帝王治國理政的經驗,而他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告訴帝王們如何治理好國家。所以說,老子把帝王比作是“聖人”,而《道德經》便是所謂“內聖外王”之學!

何為“聖人之道”?說白了,就是帝王們治理國家的方法!

老子先悟透了“天之道”,然後推演到“聖人之道”,告訴大家如何“道法自然”!

比如說,老子知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也認為“聖人之道”也該如此。

於是他在《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正是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他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為什麼聖人要“不爭”呢?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第81章)

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第7章)

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的《道德經》


其次,老子認為聖人要從大自然中去悟透“天之道”,向大自然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比如說,人應該像水一樣,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聖人的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第8章)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因此聖人應該學習水的“弱勝過強,柔勝過剛”: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第78章)

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由此悟出“聖人之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聖人也應該沒有仁愛的,不偏向某一方,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老子發現“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因此他悟出“聖人之道”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第五章)

老子觀察到了“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的自然現象,於是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做人要積極樂觀,沒有過去的坎!

根據這件事,老子還告誡聖人少施加政令、不擾民是合乎於自然的,如果帝王朝令夕改,就會誠信不足,就會讓人不信任。

老子觀察到自然中“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現象,於是悟出“物極必反”的道理。他告誡聖人: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第9章)

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的《道德經》


結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悟出數條“天之道”,就能衍生出這麼多的“聖人之道”。我們要是能夠學會這種方法論,用心感悟生活,感受大自然,也可以醒悟出很多“天之道”與“聖人之道”。

如何感悟“天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經》第16章傳授大家一種方法: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

不管怎麼說,老子《道德經》中闡述的2個“道”——天之道,聖人之道,你若能悟透一個,也不是一般人!同時,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老子《道德經》!閱讀更多關於老子《道德經》的文章,敬請訂閱琢磨君的專欄!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