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弊在當代、利益在千秋”是後人對大運河最準確的評價。儘管隨著當代鐵路技術的發展,運河在現代經濟發展的意義越來越小,但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沉澱,大運河的文化價值遠遠超過了經濟意義。

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京杭大運河最早的開鑿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年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開鑿——邗溝(今天大運河揚州段)。到了隋朝,隋煬帝耗費廢棄數十年將,歷史已有的運河和天然河道進一步疏浚,形成“隋唐大運河”,帶動了大運河沿岸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許多諸如揚州、徐州等商業城市的興起。

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隋唐大運河

元朝初期,大運河截彎取直,捨棄洛陽,建成以大都(現在的北京)為中心的運河體系。到了明清兩朝,隨著著早期工商業的發展,南北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明朝時期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漕運體系。一直到晚清,隨著鐵路的發展,大運河才冷清下來。

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京杭大運河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於大運河也進行了一些的疏浚改造。

首先,大運河北京-河北段,雖然經過疏通,建立了幾處水閘,但由於北方乾旱缺水,加之大運河沿途天然河流上游不斷新建水庫缺水,導致下游大運河嚴重缺水,無法滿足航運需求,如今全面停航。

其次,大運河山東段,由於民國時期洪水氾濫、泥沙淤積嚴重,雖然經過疏通,但水量有限,平均水深僅有1米左右,僅能做到季節性通航100噸左右的船隻,在鐵路系統發達的現代,航運價值不大。

再次,大運河江蘇段特別是徐州以下,經過建國以後多次改造疏通,平均水深在3米左右,能夠通航500噸船隻,至今仍然是蘇北地區煤炭等大宗商品進入長三角地區的重要通道,水面船隻密度甚至超過德國的萊茵河。是我國除了長江以外的另一條黃金水道。而大運河長江南岸至杭州段,雖然通航能力不如江蘇段,但依舊我我國北方煤炭進入江浙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在2002年,京杭大運河被納入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基本上沿著京杭大運河開戰,經過近10年的改造,南水北調工程於2012年全線貫通。

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南水北調東線

因此綜合來講,只要我們不放棄,大運河的價值是永恆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正確的使用他。

至於復航一說,山東濟寧到杭州段新中國成立至今從未停航過。

而黃河以南到濟寧段,最近幾年,經過不斷改造和完善,基本實現了通航。但由於水資源不足,導致整體航運能力有限,經濟效益並不明顯。

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有新聞報道,稱大運河北京通州到天津武清段,近期恢復旅遊通航,不過這已經和傳統意義上的內河航運沒什麼關係了。

至於黃河北岸到天津段,現階段主要作為南水北調總乾渠,短時間內還看不到復航的可能性。在我看來,大運河要想重現歷史上的繁榮,必須有充足的水資源支持,而這恐怕要等到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根本性好轉以後了。

京杭大運河,昔日的經濟命脈,今日的文明傳承

最後筆者的第一部小說《六道神魔志》在《頭條》上架了,書荒的朋友歡迎關注我,進入我的主頁小說頻道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