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知道的《掌控習慣》四法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在讀了《掌控習慣》這本書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能夠堅持每5天打卡30分鐘的英語流利說,最後拿到1000元的學習獎金。不是因為我是個勤奮、吃苦、有意志力的9歲女孩媽媽,也不是因為我熱愛英語到發狂。真實的原因是:我希望贏得1000元學習獎金,因此出錢給英語流利說公司,讓其負責使我形成每天學英語的習慣。

這樣的學習效果真的好嗎?的確,我感受到了我的英語水平的進步,尤其是英語聽力,看電影美劇啥的百分之六七十能聽懂。問題來了,當我已經確知已經得到了我的1000元學習獎金,我再也沒有打開過那個app, 雖然它的確做的很棒,但我仍然無法忘記半夜還在學習打卡的昏昏欲睡場景,這實在不是一段美妙經歷。

家長應該知道的《掌控習慣》四法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培養一個好的習慣,應該滿足四個原則, 《掌控習慣》這樣寫道:

1、讓它顯而易見

2、讓它有吸引力

3、讓它簡便易行

4、讓它令人愉悅

毫無疑問,我的英語學習經歷只滿足了前三個條件,第四個條件的缺席,讓我很少能記起要打開英語流利說app。

即便這不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卻也從反面印證了《掌控習慣》作者提煉出的四大原則的有效,並讓我想到用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再合適不過。

幸運的是,作者在書後附有給父母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指南,如果你已經閱讀至此,不妨一起來看看。

第一準則:讓它顯而易見

日本人的衛生和整理能力世界一流。這並非基因遺傳,也不是國家強制,而完全是日本人懂得用環境創設習慣這個道理。在日本的幼兒園,顏色起了大作用,功能不同色彩不同,小組不同色彩也不同,就連每個孩子的生活用品都有專屬的“家”。從小在分類明顯,整理有序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孩子,衛生整理能力自然出眾。

回到國內,如果我們的孩子不喜歡刷牙,是不是可以在環境上下功夫?比如,整理出一塊孩子和大人專屬刷牙區,分別用色彩鮮豔的彩紙打印:這是寶貝的熊貓牙刷,這是媽媽的袋鼠牙刷。

當刷牙變得明顯可見時,孩子想刷牙的渴求也會明顯提升。

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用執行意圖法,它的格式為:我將於(時間)在(地點)(行動)。

  • 從學校回家打開門的時候,我就把作業拿出來放在書桌上,開始寫作業。
  • 我吃完晚飯後,我就把碗收拾起來放到洗碗池裡。

記住,以上動作必須細小而且容易執行。如果你想讓孩子回家做一小時作業,那還是先從建立習慣開始,把一小時縮短至十分鐘,甚至是兩分鐘。

習慣的頻率優於時長。要形成習慣,關鍵是重複。每一次重複,我們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就會得到加強,最終形成自動化習慣,不需要刻意為之。


家長應該知道的《掌控習慣》四法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第二法則:讓它具有吸引力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一件事情對他來說沒有吸引力,很難形成習慣。

好消息是,人都有跟隨群體的喜好。群體一般來說,分為三個群體,一是親近的人。二是同愛好的人。三是權威人士。

作為孩子親近的人,也就是父母,這時候就要發揮作用。

我們常說父母要以身作則,就是從這方面來說,因為孩子在家庭環境中,會不知不覺模仿大人的習慣、動作、語調,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簡直就是大人的翻版。

孩子漸漸大了,同伴會是模仿的對象。因此家長就需要謹慎選擇學區、學校。

青少年走上歪路,往往是因為跟錯了朋友,相對批評辱罵孩子,不如想辦法讓孩子遠離不良同伴。

第三法則:讓它簡便易行

再也沒有什麼比簡單容易執行的任務更讓大腦著迷。

作者提到一個案例。讀高中,他認識了一家四兄弟。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這四兄弟家裡沒有電視,他驚呆了。回顧這段歷史,作者反思,這四兄弟都非常聰明、博學,原因是在其它同齡孩子都在看電視玩遊戲的時候,他們卻在閱讀,差距在起跑線時已經顯現。

孩子是環境的產物。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一定要讓這個習慣非常容易執行。

比如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就在家裡隨處安放書籍,讓孩子隨手就可以得到書。

第四法則:讓它令人愉悅

如果做了一件事情,能夠得到正向的反饋,那我們重複做這件事情的機率就會大得多。

為了維持習慣,你需要讓孩子嚐到甜頭。

有些家長眼裡只看到孩子缺點,開口閉口把孩子缺點提到嘴邊,久而久之,孩子也自以為這是自己的缺點,並且嘗試改正卻最終無果而返。

在一次女兒的家庭作業中,老師佈置作文:寫寫你的優點和缺點。從微信群中家長髮來的作業來看,百分之九十的孩子對自己的優點一帶而過,重點都是在寫自己的缺點,而這些缺點並非是孩子自己想出來或認識到的,而是家長天天提在嘴邊的:粗心、不喜歡舉手發言、做作業太慢……

這並不是說,你不能提孩子缺點。 重點在於,你要看到孩子優點,表揚孩子好的習慣。

為了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你要在他做出一點點進步時,給他好處。


家長應該知道的《掌控習慣》四法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一點點微小的好習慣累積起來的。

最有名的例子是富蘭克林。

他有隨著帶筆記本的習慣,每天記錄自己是否有違背13條原則的事情。

還有一個極端例子是柳比歇夫,堅持56年對自己的一生做“時間統計”,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等方面,到底能幹多少,怎麼幹?

“時間統計”習慣已成為柳比歇夫生命的組成,它不僅保證了很高的效率,也保證了旺盛的生命力。

父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與其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放,不如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習慣。

這,才是有益孩子人生道路的正確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