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慢病患者“藥不能停”,一場醫藥電商的補位賽

4億慢病患者“藥不能停”,一場醫藥電商的補位賽

對於慢病患者而言,吃藥是跟吃飯、喝水一樣必要的日常行為。

這一個多月來,文莉和其他所有武漢人一樣“四門不出”,但隨著疫情的持續,她逐漸意識到了一個巨大的隱患——63歲的父親患有慢阻肺,藥已經快吃完了,給老人做霧化用的愛全樂也幾近告罄。

“這個時間,別說去醫院了,連附近藥房都不敢去,再說藥房也沒有這個藥。”文莉滿是擔憂地說道,“只要一想到這個事,我半夜難受得睡不著覺,睡著也是各種噩夢。”

文莉父親的情況並非個案。我國共有將近4億慢性病患者,他們需要長期服藥、定期到醫院複診,通常而言,慢性病一次處方醫保用藥量為4周,局部地區針對個別疾病會將用藥量延長至12周,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患者一次至多隻能儲存1個月藥量。

疫情發生以來,受就醫和交通限制的影響,不少地區的慢病群體複診難、取藥難,直接面臨斷藥的危機。除了慢阻肺患者,癲癇患者、術後康復患者、糖尿病患者、抑鬱症患者、甚至部分罕見病患者,一旦斷藥,病情將受到不可逆的影響。

針對這部分患者,醫藥電商企業搭建起“藥品信息橋樑”,專門上線了“湖北地區慢性病患者斷藥求助登記平臺”,並聯合當地藥房建立起配送網絡,聯通患者組織和志願者嘗試打通配送環節的“最後一公里”。

正是求助於這樣的方式,文莉找到了父親急需的愛全樂,但另外的口服藥卻始終沒有找到。“如果再沒有藥,老人怎麼辦?我真的是欲哭無淚。”她說。

在看到醫藥電商為患者解決難題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侷限性,受制於藥品這一商品的特殊性,醫藥電商藥品品類本身有限;而封城、交通管制等因素的疊加更使得醫藥電商所依賴的物流優勢難以延展。

“根據目前已經收集到的斷藥登記信息,整體的情況大概是這樣:60%可以通過線上、本地調配來解決,20%是尋貨的難題,剩餘20%要通過後續志願者來完成。”京東健康醫藥部總經理金恩林在接受億歐大健康採訪時表示。


斷藥危機

對於慢病患者而言,吃藥是跟吃飯、喝水一樣必要的日常行為。

胡玫家住武漢市武昌區,今年66歲的她因癲癇已經持續吃藥超過10年了,每天要吃開浦蘭和曲萊兩種藥,由於受疫情影響,她所居住的小區完全封閉,上次去離家最近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續方開藥已是1月中旬,“只開了一個月的量”。

癲癇俗稱“羊癲風”,臨床症狀為患者突然意識喪失,吐白沫,肌肉強直性收縮等。目前,藥物是治療和控制癲癇的主要手段,若患者在服藥期間如果無故減藥、斷藥,極易導致癲癇症狀復發,且許多抗癲癇藥物屬於治療神經類精神疾病的藥品,購買相對困難。

“本以為吃完這些再去一趟醫院就行,結果沒想到會有疫情,”胡玫說,小區還沒有禁止出入時,她也想過要再多開一些藥放在家裡,但問了武昌好幾家三甲醫院,都沒有她需要的藥,又打電話給武漢當地幾家規模較大的連鎖藥房,唯一有貨的藥房卻在長江對岸的漢口。

醫院、藥店的途徑都找了,她開始求助互聯網,“我之前從來沒在網上找過藥,前段時間自己搜了一些網上平臺,有的說沒有這種藥,有的找客服沒人理,我不確定買了能不能送到,就沒敢下單。”胡玫說道。

能試過的法子都試過了,胡玫心底愈發沒底了,眼看著再過一週就要斷藥,疫情的發展情況又不太明朗,她不得不擅自更改了服藥劑量,把剩餘數量比較少的一種藥減半服用,把剩餘數量較多的增加一半的量,她也知道這樣做有危險,“但實在是沒別的辦法了”。

面臨斷藥危機的不止胡玫,在距離武漢140多公里外的湖北黃石市黃石港區,魏琳的父母也快沒藥了,兩位老人都已經70多歲了,每天都需要服用降壓藥來保持血壓穩定。唯一的女兒魏琳長年在國外工作,去年12月底回國看望兩位老人後,春節並沒有回家。

兩位老人平時吃的藥全賴相熟的鄰居去醫院藥房幫忙取,但春節期間鄰居不在家,雖然魏琳在12月底回家時專門去醫院為二老備足了春節期間的藥量,但隨著疫情的爆發,此刻相隔千里、身在國外的她,還是對父母的情況擔憂不已。

這場疫情的爆發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對於湖北地區1300多萬慢性病患者而言,這種無措感尤甚,不少高血壓、糖尿病、癲癇、術後康復患者需要定期複診、購藥,在這個非常時期,許多地區前往醫院不便並存在交叉感染風險,他們被迫面臨斷藥的危機。

醫藥電商補位

好在斷藥沒有真正發生在胡玫和魏琳父母身上,2月17日,胡玫在小區門口接過了快遞員送到的藥,兩位老人所需的降壓藥也成功買到了。

而這,均得益於“湖北地區慢性病患者斷藥求助登記平臺”。2月10日,京東健康旗下京東大藥房上線了上述平臺,兩週多時間,截至27日晚,平臺已收到湖北地區超過16000條慢病患者的斷藥求助信息,80%在平臺登記的慢病患者用藥需求得到解


4億慢病患者“藥不能停”,一場醫藥電商的補位賽

16000多條求助中,癲癇、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患者,以及重症康復期患者佔求助比例的2/3,另外1/3多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地區分佈上,2/3的患者來自武漢,另外1/3的求助者來自武漢以外的其他湖北地區。

當時,胡玫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提交了自己的用藥求助信息。第二天,京東客服通過電話與胡玫取得了聯繫,詢問情況後,客服告訴她,她需要的這種藥在京東平臺某個大藥房旗艦店裡就有,從商家在武漢當地的藥倉可以很快發貨,快遞也能送到小區門口——就這樣,胡玫順利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藥。

魏琳父母的情況也別無二致,魏琳幫忙登記完求助信息後的第二天,平臺客服便電話聯繫了兩位老人,而後通過客服提供的在線購藥鏈接,遠在國外的魏琳在線為父母下單,幫二老買好了藥,現在藥也已經送到了。

京東健康之外,阿里健康也於2月13日上線了“湖北地區缺藥登記”服務,截至21日,收到上萬條緊急缺藥求助信息,來自武漢、孝感、黃岡等區域的較多,其中87%是慢病用藥需求,且大多來自鄉鎮;30%的患者已經面臨斷藥,70%的患者剩餘藥量比較少。

“患者提交信息後,阿里健康通過調動平臺的藥品供應鏈,比如湖北藥店聯盟、全國藥店聯盟,結合物流及短配企業合作,以及藥企力量,多角色多形式社會化力量合作資源幫助患者找尋急需藥品,並安排專人處理求藥信息,力爭72小時之內向用戶反饋找藥進展。”阿里健康“缺藥登記”項目負責人梁素娟表示。

儘管在一定程度上為慢病患者匹配上了需求,但金恩林和梁素娟在接受億歐大健康採訪時均表示,疫情局部地區的交通管制和物流限制還是面臨的最大困難,目前平臺還在竭盡全力對接各種社會力量解決。

“我們正通過各種辦法在嘗試,包括志願者接力、藥品放在縣城自提點自提、藥店的小貨車開著送貨等。”梁素娟說道。

金恩林也具體說道,收到的求助信息可具體分幾個情況,80%的需求其實是京東、順豐之類的快遞可達的,這裡面涉及一部分沒貨的,京東在爭取更多商家加入的基礎上,把京東大藥房西安的庫存爭取送進湖北;最難的在於物流完全不可達地區,大約有1000多條信息,目前的解決方法一個是尋找本地供應方,另一個是招募志願者人力帶貨。

慢病是重要突破口

關注湖北地區的慢病患者之外,醫藥電商平臺也盡力將服務拓展至全國。

2月26日,繼前日公佈面向湖北地區的五大舉措後,阿里健康又聯合天貓推出了面向全國慢病患者的處方藥服務:患者打開淘寶APP搜藥品、選藥房,將對應藥品加入“需求清單”,在互聯網醫生複診開方後,完成費用支付,最快可在30分鐘內收到藥品。

4億慢病患者“藥不能停”,一場醫藥電商的補位賽

而京東大藥房則在2月8日攜手17家藥企推出“慢病關愛計劃”,慢病患者可以通過京東大藥房提供的複診、續方、購藥、配送一站式服務,以及專屬購藥福利,避免外出感染風險,解決疫情期間的購藥難問題。


4億慢病患者“藥不能停”,一場醫藥電商的補位賽

實際上,不僅僅是疫情期間慢性病患者的買藥難題,這些醫藥電商平臺更希望解決的是,患者日常的處方藥購藥需求

——經歷過去圍繞OTC、醫療器械甚至保健品等品類的價格戰、促銷戰後,醫藥電商的主戰場已經逐漸延伸至處方藥。

在B2C醫藥電商產業發展的近15年曆程中,在上游,佔據藥品市場總額85%的處方藥難以流向線上醫藥市場,是阻礙行業發展的第一大障礙;在下游,對個人消費者在線銷售處方藥的限制,則是阻礙其發展的第二大障礙。

眼下,隨著國家對處方外流的鼓勵以及《藥品管理法》的全面修訂,這兩重障礙正慢慢被揭下,而多個醫藥電商平臺也早已紛紛搶灘佈局,或者建立DTP藥房,或者聯姻互聯網醫院,為承接處方外流、銷售處方藥作好準備。

而其中,慢性病是醫藥電商首先能突破的重點——慢病患者數量龐大,且具有穩定的購藥、複診需求,且隨著治療水平的提升以及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未來慢病的市場潛力會進一步拓展。

曾有一位內分泌科醫生作過一個比喻,“如果說普通的治病是把掉落到水裡的病人撈起來,對於慢性病的治療通常是終身的,我們更傾向於理解為教會病人如何在水裡生存,”在他看來,這種生存法則的教育是公立醫院難以實現的,這就給了互聯網平臺相應空間。

健客CEO謝方敏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培養消費者認知是醫藥電商爆發突破口。回到此次疫情,在實體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較高時,醫藥電商通過推出的各種活動,培養了用戶進一步適應和熟悉在線購買處方藥。

此前,一張身上掛滿藥袋的照片在網絡走紅,武漢江岸區後湖解道惠民苑社區網格員豐楓,因負責幫居民買重症慢性病藥物,身上掛了兩大串共計100多份藥品。


4億慢病患者“藥不能停”,一場醫藥電商的補位賽

在一家媒體的推送裡,有網友評論,“電商是不是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儘管這樣的疑問或許有失偏頗,但消費者對醫藥電商認知加強可由此略見一斑。


加速藥品供應鏈重塑

作為藥品銷售終端之一,醫藥電商一端連接著消費者,另一端則連接著全國各大藥企。

過去,藥企將藥品推廣、銷售的主要陣地放在醫院上,醫藥電商並非其所重視的渠道,但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根據中康資訊旗下中康CMH數據,2018年,我國七大終端藥品銷售額達到1.67萬億元,城市公立醫院為銷售最大的陣地,佔據了市場一半的銷售份額。不過,城市公立醫院市場的銷售額增速有放緩趨勢,隨著分級診療、醫藥分家、處方外流等政策引導,基層醫療、零售藥店、網上藥店市場份額正逐步提高。


4億慢病患者“藥不能停”,一場醫藥電商的補位賽

此前,面對帶量採購、醫保談判帶來的變量,不少藥企措手不及,紛紛表示要建立醫院市場之外的新分銷渠道。例如,華森製藥去年3月發佈2018年報時表示,未來產品銷售將從聚焦公立醫院,逐步拓展至民營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零售連鎖藥房以及電商平臺等。

2019年9月底,在就帶量採購話題採訪111集團首席運營官祝鵬程時,他也曾向億歐大健康提到這一趨勢——

針對帶量採購帶來的系列衝擊,藥企需要加強多渠道營銷,尤其是要借力醫藥新零售渠道,利用互聯網醫藥平臺的渠道和技術優勢快速觸達院外市場。

其具體解釋道,目前院外渠道不夠集中、很分散,藥企自建渠道去鋪市場的話,成本高、速度慢,例如線下藥店市場,中國有超過40萬家連鎖和單體藥店,單靠藥企自己去觸達不現實,但借力互聯網醫藥新零售平臺,可以加速實現渠道下沉、快速上量。

回到此次疫情,購藥需求湧向線上,線上藥品供應鏈壓力陡增。“傳統的藥品供應鏈,不夠重視互聯網渠道,假如互聯網供藥體系順暢,供應鏈壓力會大大緩解,這次疫情將來會重塑藥品供應鏈。”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作出論斷。

金恩林具體解釋道,“京東積極動員上游合作伙伴尋貨、保證供應,像之前媒體、機構突然說的雙黃連有效,另還有一個治療艾滋病的、一個治療瘧疾的,以往都沒有銷售過,但京東在物流有優勢,因此得到了供應商的極大支持。”

在金恩林看來,這次疫情讓更多藥企認識到醫藥電商的備貨、配送能力,對這些藥企來說,其可極大幫助他們提升旗下藥品在民間分散用戶中的可及性,“例如罕見病藥品,這類需求量是非常分散的,線下門店備貨很淺,也僅有少部分的店可以備貨,從經營上來說,這並不划算,但如果是電商的話,基本一個倉能夠覆蓋整個省的需求,比較合算”。


(為保護隱私,文中文莉、胡玫、魏琳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