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建立西漢帝國,漢朝是經歷長期戰亂後所建立的國家,先是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到後來三年的秦末農民戰爭,再到後來四年的楚漢相爭,漢朝建立以後又經歷了異姓諸侯王反叛的亂局以及諸呂之亂。常年不斷的戰事帶來的是殘破荒涼的社會景象,老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溫飽得不到解決。
漢文帝即位以後,對於他來說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快速發展和恢復經濟,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要做一位百姓擁戴、文武百官臣服的守成之君並不容易,漢文帝勵精圖治,把一個破敗不堪的國家推向“文景之治”的盛世王朝,文帝自此成為守成之君的楷模,那麼漢文帝是如何富國強民的呢?
首先,政治方面
漢初主要以“黃老學說”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文帝剛登基時,天下形勢並不樂觀,漢文帝吸取亡秦的教訓,他以身作則,不擾民,不撓法,大力提倡節儉,首創"德治仁政",漢文帝的為政之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撓法,善於納諫
不撓法顧名思義就是不依仗皇帝的權力破壞正常的法律程序,漢文帝就是這樣一位恪守成法的帝王,他曾經說過法律公平公正,人民就忠,治罪得當,人民就服,引導人民向善是官吏的責任,不能引導又不能公正的判決,法律反而會害了他們,使之犯罪。
法正則民意,罪當則民從。且夫收民而導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於民為暴者也。——《史記•孝文本紀》
一次漢文帝和他的車隊出行路過渭橋,按照法律規定,其他人要回避,此時橋下有人走過使文帝的馬受了驚嚇,按照漢代律法此人應罰四兩金,但是文帝卻要求將其處斬。
廷尉張釋之勸誡說,按照律法不應該判死刑,如果因為皇帝不滿,憑藉權力將其修改,律法對於百姓來說就會失去信譽,這樣便會使老百姓對朝廷失去信任,漢文帝聽後覺得言之有理,採納了張釋之的建議。
還有一次一個盜賊跑到祭祀高祖皇帝劉邦的高廟,盜竊祭祀劉邦的玉器,按照漢代律法應將盜賊判處死刑,但是漢文帝不服氣,他要求將其滅族,張釋之再次據理力爭,漢文帝採納他的建議。
漢文帝即位以後跟匈奴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國難當頭,漢文帝苦於沒有良將,一次他當著群臣面非常感慨地對馮唐說:“我要是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猛將,還怕匈奴嗎?”馮唐聽後卻說:“就算陛下手下有這樣的人才,也不懂得任用”,漢文帝聽後氣炸了,馮唐當著這麼多官員的面羞辱他,漢文帝一怒之下起身回宮,待他心情平復以後,並沒有懲處馮唐,而是召他來詢問為什麼說自己不懂得用名將,馮唐向漢文帝講述大將魏尚的遭遇,一番長談後,文帝覺得馮唐言之有理,並赦免了魏尚,將他官復原職。
由此可見,漢文帝的可貴之處,他善於納諫,甚至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積極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是漢文帝長於其他帝王的一面。
(二)提倡節儉,不擾民
- 以身作則
文帝為了積蓄國力和民力,成為天下人的表率,他一生勤儉樸素,草鞋辦公,穿粗布衣服,為了節省布料,連他的寵妃慎夫人也沒有穿當時貴族女子流行的曳地長裙。
據《漢書•文帝紀》記載,漢文帝想在驪山頂上造一個露臺,小小露臺對於一般帝王而言算是小事一樁,但是漢文帝卻不同於普通帝王,在修建露臺之前,他找來工匠做預算,工匠仔細計算後說需要100金,100金相當於當時10戶中產階級的全部資產,漢文帝聽後因惜十家之財,罷建露臺。
漢文帝不是缺錢,100金對於皇帝來說是個小數目,這就是漢文帝的可貴之處,他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花百金建露臺事小,為天下做表率事大,公眾人物沒起到表率作用,會對整個社會產生負面影響,今天花百金修建露臺,明天極有可能花千金營建豪華宮殿,慾望是無止境的。
到最後上行則下效,一批貴族跟著模仿,相互炫富,上層社會的浮華生活靠什麼來支撐?當然是搜刮民脂民膏,這樣一來便會導致社會矛盾加劇,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轍,罷建露臺體現了文帝的政治智慧。
- 儉葬
古人有句話叫死者為大,說明了他們對身後事的重視程度,尤其是帝王,秦始皇從13歲就開始修建陵墓,一直到他去世也沒有竣工,然而漢文帝卻是個例外。
漢文帝在遺囑中說,修建陵墓不鑿山,不掘水,利用天然地形以及丘陵自然斜面,橫向挖穴安葬即可,陪葬品不用珍貴的金銀銅,而是用瓦器。
秦漢時期很多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時,多數在山上都要挖幾層,漢文帝能夠做到儉葬體現了他的大智慧。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史記•孝文本紀》
節葬意義深遠,關係到治國的成敗與否,浩大的陵墓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壯勞力都去服徭役了,留在農田裡耕作的農民相對就變少了,古代農業社會一夫不耕,有人捱餓,一女不織,有人挨凍,由此可見衣食生產的重要性。而且豐厚的陪葬品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而來,這樣一來便會加重百姓負擔,從而加劇社會矛盾。
(三)廢除苛刑
漢代的律法大多承襲秦制,對於老百姓來說仍然比較嚴酷,漢文帝即位以後重視以仁德感化百姓,他反對苛刑,認為法令是用來制止不良行為,弘揚真善美,激發人們善心的工具,文帝即位以後廢除各種苛刑。
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史記•孝 文本紀》
文帝元年十二月(前179年),漢文帝下令廢除連坐法,自此廢除一人犯罪,株連親族的律法。第二年五月,漢文帝說:“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
意思是古人治天下,專門設置進善言的旗幟,寫諫言的木牌,在庭中設置諫言之鼓,可以向那些直言進諫的人打開大門,現在的法令中有“誹謗妖言之罪”,讓群臣們不敢直言,皇帝無從得知自己的過失,何以招來賢良?所以文帝廢除了“誹謗妖言法”。
文帝十三年五月,文帝頒佈詔書,如今有人犯錯,未施教就加刑罰,讓那些想改過自新的人失去機會,斷四肢,刺刻肌膚,令人痛苦又不道德。自此漢文帝廢除肉刑,由笞刑和杖刑替代。
由此可見,漢文帝在人類文明史上,為反酷刑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漢文帝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訓,與秦朝暴政反其道而行之,秦二世剛愎自用,他虛心納諫,秦始皇大興土木、濫用民力、奢侈腐化,他杜絕營建宮室苑囿,不擾民,提倡節儉。
最後上行下效,貴族也安分守己,不敢揮霍無度,從而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中國史上能夠做到勤儉節約的皇帝屈指可數,對於繼承之君而言,要克服享樂十分艱難,如果能夠剋制,那麼極有可能成為傑出的守成之君,反之則淪為亡國之君,這就是漢文帝成功的關鍵因素。
其次,經濟方面
漢文帝繼位之初,漢朝經歷了秦末漢初的動亂,造成人口死亡過半,由於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到戰爭中,致使土地荒蕪,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破產流亡,居無定所,社會經濟衰敗。
連天子駕車出行,相同顏色的四匹馬都找不到,面臨經濟凋零的國家,漢文帝為了恢復民力和發展生產,採取與民休息的治國方針。
(一)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生產
漢文帝執政期間,對漢朝經濟的復甦作出重大貢獻,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接秦之敝(同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文帝即位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復經濟發展。
- 節制民力
文帝即位時,多數列侯居住在都城長安,遠離自己的封地,每年吏卒千里迢迢輸送供給勞民傷財。文帝即位兩年後(公元前178年)下令,為了給老百姓減輕勞役負擔和轉輸賦稅,不允許列侯居住在都城長安,各自歸國。與此同時,文帝下令將成年男子每年一次的徭役減為三年一次。公元前167年,文帝下令取消戎邊之役,使壯勞力不用再去邊疆服苦役,這種程度的減免,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 減少租賦
漢高祖劉邦在位時,把田租定為“十五稅一”,即十五分之一的田賦,漢文帝即位第二年將田租減至三十稅一,即三十分之一的田賦。文帝十三年,文帝下令免除全部田賦長達十一年之久,除此之外也將人頭稅(算賦)由原來的120錢減至40錢。
- 以農為本
漢文帝即位第二年下詔:“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意思是農業為天下之本,如果民眾不務本,而是以其他末節為生,那麼生活便會貧窮。此後文帝多次下詔督促和勉勵發展農業生產,讓各級官員勤於農桑。漢文帝即位第十三年下令,恢復皇帝親耕、皇后親桑的禮儀,為天下人做表率,在這種環境下文武百官關心農桑,老百姓努力耕作,人民漸漸富裕起來。
漢文帝減賦稅,輕徭役,同時調動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史載當時是“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到了漢文帝后期,老百姓生活富足,每石穀物跌至十餘錢,而楚漢戰爭時期一石米值萬錢。——《史記•律書》。
(二)鼓勵發展商品經濟
漢高祖劉邦登基稱帝以後,壓制商人,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天下已定,高祖下令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以困辱之”,政策的目的無非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從而降低他們的社會地位。文帝即位以後,對工商業不鼓勵也不強加限制,主要實行“重農而不抑商”的寬鬆政策。
- 鼓勵私人鑄錢 、冶鐵 、煮鹽
根據《鹽鐵論·錯幣》記載,漢文帝即位之後,實行“縱民得鑄錢 、冶鐵 、煮鹽”的惠商政策,致使民間鐵鹽業迅速發展,出現了一大批鐵鹽商,比如依靠冶鐵發家的卓氏、程鄭、孔氏、曹邴氏等。大規模鐵鹽生產致使物美價廉,滿足了人民的需求。
漢文帝即位第五年,下令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人鑄造貨幣,私人鑄幣的開放政策,使冶銅業興盛起來。
- 廢除過關用傳
漢文帝即位第十二年三月,下令“除關,無用傳。”即進出關不需要出示相關證件,這一法令促進長途貿易的發展,加快國家經濟前進的步伐。
法令廢除以後,出現了“海內為一,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使商品成功運銷到全國各地,從而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由此可見,漢文帝為漢代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倡節儉,節約開支,減免賦稅和徭役,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給他們創造了一個寬鬆安逸的環境,從而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漢文帝在鼓勵發展農業的同時,對個體工商業不加以限制,實行寬鬆的政策,讓他們自由發揮,從而擴大財源,增加財政收入,使國家走上了富國強民的道路,出現了“文景盛世”。
第三、軍事方面
漢文帝即位之初,不僅社會經濟蕭條,邊境形勢也非常嚴峻,他所面臨的是匈奴邊患和南越國趙佗稱帝的問題。文帝即位後雖然與匈奴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但是雙方關係仍然非常緊張。漢初國力衰弱,無力伐戰,戰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管仲曾經說過內政不修就對外用兵,必敗矣,那麼漢文帝採取怎樣的策略去破解南北挑戰呢?
(一)對南越國採取“一國兩制”之策
漢文帝面臨南北挑戰時,他首先選擇解決南邊南越國趙佗稱帝的問題,趙佗本來是秦國的將領,後來割據嶺南稱王,建立南越國。劉邦登基稱帝以後,派陸賈遊說趙佗降漢,陸賈是非常出色的外交家,他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降趙佗,趙佗對他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
呂后掌權以後聽信他人讒言,禁止銷售鐵器給南越國,不和南越國做牲畜交易,趙佗先後三次派使者與呂后交涉,都被呂后扣押起來,呂后後來派大將駐守長沙國監視趙佗,自此趙佗與漢朝關係決裂,在南越國登基稱帝,自稱“南越武帝”。
漢文帝即位以後,趙佗寫信給文帝要求文帝派人到他老家河北真定縣,找到他父母的墓地,並修繕好,然後再找找他老家的堂兄弟,最後撤離在長沙國監視他的將軍。
漢文帝全部滿足了趙佗的要求,修繕好他父母的墓地,並派人給他父母守陵,除此之外還把趙佗的堂兄弟請來,給他安排了官職,最後漢文帝非常誠懇的給趙佗寫了一封勸降信,告訴他自己已經按照他的要求把事情都辦妥了,如果趙佗還想打仗,那麼兩軍交戰,定會死人,丈夫死了,妻子成為寡婦,父母死了,孩子成為孤兒,戰爭百害而無一利。漢文帝在信中希望與南越國和平相處,只要他把帝號去除,嶺南之地全都歸趙佗所有。隨後漢文帝派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見到自己崇拜的陸賈,很快答應向文帝俯首稱臣。
孝文帝大說,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史記·南越列傳》
(二)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漢高祖七年,劉邦被匈奴大軍在白登山圍了七天七夜,從此以後劉邦不敢與匈奴交戰,改用和親政策緩解邊境壓力,開啟漢朝“公主和親”之先例。
文帝即位以後,仍然採用和親政策,漢文帝即位第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盟約,率領大軍佔領河南地,直接威脅到首都長安,漢文帝聞訊後,派大將灌嬰率領八萬五千騎兵迎擊,右賢王不敢決戰,撤回匈奴境內。
後來漢文帝寫信給匈奴明確指出對方的過錯,說漢朝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怎麼能夠背叛兄弟呢?此外文帝還派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與匈奴交涉。
公元前174年,老上單于剛一即位,漢文帝第一時間派出一位宗室女子與之和親。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背棄和親之約,率領14萬騎兵佔領朝那、蕭關,漢文帝聞訊後大怒,派兵迎擊匈奴大軍,老上單于畏懼漢軍,不敢出戰,退出塞外。兩年後,老上單于提出和親,漢文帝答應對方的要求,接受講和,互不侵犯。
冒頓死,子稽粥立,號曰老上單于。老上稽粥單于初立,孝文皇帝復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史記·匈奴列傳》
公元前161年,軍臣單于即位後,漢文帝仍然採用和親的政策。公元前158年,軍臣單于拒絕和親,率領6萬騎兵,兵分兩路進攻上郡、雲中郡,漢文帝派大軍迎戰,匈奴又揚長而去,退出塞外。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匈奴單于更換比較頻繁,他經歷了三代單于,每代單于都大規模南下入侵,文帝在處理漢與匈奴之間的關係時,堅持和親是基本國策。
可見文帝在處理南北挑戰時,儘量避免主動對外用兵,採取和談的方式,這體現了文帝治國的智慧,漢初軍事力量衰弱,如果輕開戰端,帶來的損失會更大。
四、結語
漢文帝即位之後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與秦帝國暴政反其道而行之。
秦朝全盛時期人口不過2000萬,修建陵墓動用勞動力約70萬人,修長城約40萬人,南征百越50萬人,北擊匈奴30萬人,據史學家估算秦朝服軍役、徭役人員多達900萬人,幾乎佔據總人口的一半,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去服軍役、徭役,自然留在田野裡耕作的勞動力就變少了,嚴重影響老百姓的生活。
秦二世即位以後,由於過度奢華,連宮裡養的馬都沒有糧食吃,秦二世為了支撐自己浮華的生活,下令讓咸陽三百里內的老百姓不得吃自己種出來的穀物,老百姓無路可走,於是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反秦勢力幾乎遍及全國,故秦帝國的滅亡歸因於濫用民力,嚴重擾民。
漢王朝則與之相反,大思想家賈誼就觀察到了漢帝國所面臨的經濟危機,他提出要避免大量農民破產流亡的現象,要以秦為鑑,實行仁政,文帝也清楚的認識到長期動亂之後民心思治的社會形態。
在政治上,文帝避免秦帝國的嚴刑峻法、大興土木、濫用民力,他廢除苛刑,在位23年沒有營建宮室苑囿,減免徭役,實行“以德化民”的政策。
在經濟上,文帝避免秦始皇的生活奢侈,提倡節儉,連衣服和車馬都不更換,克服享樂主義。
在軍事上,避免秦始皇的窮兵黷武,不輕易對周邊敵國用兵,盡力維持和平。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對內不大興土木,對外避免大規模的戰爭,給老百姓留足時間發展農業生產。經過文帝的勵精圖治,老百姓的生活漸漸富裕起來,社會經濟日漸得到恢復並迅速發展,國庫變得充盈,百姓生活富足,漢帝國走上富國強民之道路。漢文帝開創了帝國時代第一個盛世王朝“文景之治”,漢文帝居功至偉,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守成之君。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鹽鐵論·錯幣》
閱讀更多 小龍談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