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一個盛世的開端

為了不辱沒劉邦“好酒及色”的聲名,他成了漢王之後,當然會擁有很多女人。這些女人以戚夫人為代表,在高祖活著的歲月中,不光讓呂后內心充滿了嫉妒,還帶給了呂后對前景與性命的莫大恐懼。所以,劉邦一死,呂后立即著手對這些女人進行了報復。

  她的手段除了對戚夫人的殘忍外,對於劉邦的其他姬妾的處理方法是幽禁在後宮中,但卻唯獨對薄姬例外,並允許薄姬跟隨自己的兒子代王到封地去。

  代王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薄姬是現在的江蘇省蘇州市人,史書沒有記載她的姓名。她的母親本是魏國宗親,與薄姬的父親私通後生下薄姬。因為史書同樣沒有記載薄姬的年紀,因此不太清楚這段公案發生在秦滅魏國之前還是之後。但不管如何,以秦時大亂,戰國遺留貴族的處境可想而知,因而薄姬少年時的生活,想來也不會好過。

  陳勝吳廣起兵後,魏國貴族趁機復國,魏國故地被魏豹佔據,薄姬的母親就將薄姬送給魏豹為姬妾。當時楚漢相爭,魏豹一開始被項羽封為西魏王,後來又跟隨劉邦。劉邦的56萬大軍被項羽3萬精兵擊潰後,魏豹一開始對劉邦還算忠心,並未像其他諸侯一樣投降項羽,但卻因為相士許負的一席話,有了反叛劉邦之心。

  事情起因比較奇特:薄姬之母曾帶薄姬到許負處相面,許負一見到薄姬後,就預言薄姬的面相將來必定生下天子。而魏豹聽到這個消息後,就有了反叛劉邦,自立為天子的想法。

  這件事大概隱含著兩個信息:一是當時的人很看重命相之學,這從劉邦發跡的事蹟中可以印證。第二是許負應該是當時很著名的相士。

  許負是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生卒年不詳,但據說是個女人。根據在於唐人司馬貞所著的《史記索隱》中引東漢時大文學家應劭所言。另外,史籍中負是婦的通假。而西漢初年劉邦的大臣陸賈的《楚漢春秋》裡記載,許負曾被劉邦封為鳴雌亭候。

  如果記載如實:一個女人因為給人看面相而被封侯。那麼在漢初時,這功勞意味著不下於軍功,或者也可反映,許負相面的神異。而後世,也確實流傳著許負相面的相關書藉與傳說,比如敦煌文獻中發現的殘本《相書》,就標明是以許負為首的十三人所著。而與本文有關的,還有另外一處,就是她曾預言文帝、景帝時的名將周亞夫:三年後封侯、封侯八年後為丞相、為丞相九年後餓死——果然分豪不差,精準的讓人懷疑是後人附會出的。

  而在薄姬時代,許負應該就已經很出名兒了,所以薄姬的母親會帶著薄姬到許負的住處。當時的溫縣,也在魏豹的魏國治下(魏豹當時的都城在現在的臨汾,與溫縣不遠)。許負的預言,直接改變了魏豹與薄姬的命運。

  魏豹聽到這個預言後,就開始背漢與項羽勾結。結果被曹參擊敗並俘虜,而薄姬作為魏豹的家屬,被沒入漢王后宮成為奴隸。

  劉邦一開始並未殺魏豹,大概是憐惜他的勇力。但項羽兵圍滎陽後,守城的周苛認為魏豹反覆無常,擔心在他在危難時作亂,就殺了魏豹。周苛在城破後,因拒不投降項羽,被項羽烹殺。周昌繼承了周苛的職位,後來劉邦想廢掉漢惠帝太子地位,周昌當庭與劉邦爭論。呂后視周昌為救命恩人。因為周昌為人口吃,與三國時那位同樣口吃的鄧艾,給後世留下個“期期艾艾”的成語。

  魏豹死後,劉邦偶然中發現薄姬很有姿色,就將她納入後宮,但納入後宮後就忘記了。原因可能在於:從史藉記載薄姬為人來看,她可能不善於人際關係,也更不懂得邀寵。另外,漢王所納的魏豹後宮中的女人,也不止薄姬一人,還有就是戚夫人此時已跟從劉邦。

  從經歷上來看,管夫人與趙子兒這倆人應該都屬於魏豹的後宮,而這三人,年少時曾相約不管誰富貴都不要忘了其他倆人。於是,這二人被劉邦召幸後,無意中談起薄姬,劉邦就突然對薄姬有了興趣,於是春風一度後,薄姬就生下了漢文帝。

  兒子是生下了,但劉邦並不是只有一個兒子。所以薄姬繼續被劉邦忽略。不過於別人來說,或許是壞事,於薄姬來說,卻是好事。劉邦死後,薄姬大概因為從未對呂后構成過威脅,所以跟隨漢文帝到達代國封地。

  薄姬母子在代國前後十五年。漢初時,王國高度自治,代國與匈奴接壤。以高祖和呂后時持續推行的和親政策來看,漢朝與匈奴並未有大的衝突。以文帝8歲為代王的年紀,大概談不上什麼治國綱領。不過,在代國的十五年,文帝應該親身經歷了戰爭所帶來的殘破以及百姓對於安居樂業的渴望,這給他後來執政漢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與其說文帝因為賢明而被立為皇帝,到不如說他和薄太后這種與世無爭的態度,決定了自己日後有機會成為皇帝。

  這需要從諸呂之亂說起:

  前文說過,呂后不過是想鞏固呂氏的權利,建立一個劉呂兩家共同掌控漢室江山的局面。但這個設想在她活著時,好像沒有問題。她一死,大臣和劉邦的那些子孫們就不幹了。劉邦的八個兒子中,被呂后一頓折騰後,只餘下了漢文帝劉恆與淮南王劉長。劉恆是因為自己與母親從來不給呂后添麻煩,所以倖存。而劉長,則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早死,從小被呂后撫養長大,所以也沒有被呂后迫害。

  但諸劉中,還有一個前面說過的劉邦的庶長子劉肥。

  劉肥也曾得罪過呂后,起因是因為惠帝這人太有禮貌,劉肥進京朝見時,和惠帝一起在呂后面前喝酒,惠帝對劉肥執家人禮,於是就惹的呂后大怒。怒的原因可能出於,劉肥這麼一個私生子,怎麼能配漢惠帝一口一個大哥叫呢?

  所以呂后就弄了兩杯毒酒,命令劉肥向自己敬酒,劉肥不知有詐,起身端酒,而漢惠帝一看自己哥哥向母親敬酒,也想湊個趣,就端起了另一杯。呂后擔心親生兒子,上前打翻了酒杯。劉肥這才明白呂后想毒死自己,思來想去,聽從自己大臣的建議,把城陽郡讓給自己的妹妹魯元公主作為食邑,並尊魯元公主為齊國的王太后,換句話說,是認自己的妹妹為媽,才得以倖免。

  這恐怕是奇恥大辱吧,所以劉肥先於惠帝一年去世。劉肥這人好像看起來挺窩囊,但他卻是西漢初年時,最有勢力的諸侯王,史稱盡王齊國故地,共七十三城,而且他也生了三個頗有英雄氣概的兒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虛侯——也是後來的城陽王劉章。

  劉章在呂后執政時,在京侍衛呂后。他曾在諸呂強盛時,曾當面指責呂后排擠劉氏宗親,又當著呂后面,藉口軍令斬殺逃酒的呂后族人。可稱的上是當時的強人。當然,與其他漢室宗親一樣,他也被迫娶了呂氏女子為妻,不過重要的是,此女為呂祿之女。

  呂后生前為強化諸呂實力,不顧劉備當年“非劉氏不王,非軍功不侯”的誓約,強立諸呂為王,並將齊國一分為四,大大削弱了齊國的力量。這些都是讓劉章對諸呂專權產生痛恨的原因。所以,呂后死後,劉章通過自己老婆得知了呂祿與呂產欲作亂的陰謀,就密秘通知自己的哥哥,繼位的齊哀王劉襄,舉兵討伐諸呂。自己與另一個哥哥,後來的濟北王劉興居留在長安為內應。

  從後來呂祿與呂產的舉動來看,說他們想作亂值得商榷。因為如想作亂,不會輕易的就因為幾句話而放棄兵權,更何況呂后死前,曾告誡過他們,如輕易丟棄兵權,會被忠於劉氏的大臣們族滅。因為“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歷朝歷代都是精明政治家所明白了道理。

  而劉邦預言能安定劉氏的周勃,當時雖名為太尉,也就是帝國武裝力量的總司令,但卻是個空架子,沒有掌握軍隊的能力。

  公元前180年,劉襄殺掉了忠於職守的齊國國相召平,率齊國軍隊反叛。但奇怪的是,呂產和呂祿居然派灌嬰帶兵前去平定。灌嬰是高祖劉邦時的功臣,所以,灌嬰一到前線就與齊國聯合。這個舉動,應該給了呂祿與呂產極大的恐懼。所以,憂懼時,他們居然聽從酈寄意見,想放棄朝中權力,與大臣們盟約後回到封國去。

  還是自己的姑姑呂須,頗有見識。指責他說,為將的丟掉兵權,與求死無益。但顯然,這樣的意見並未被呂祿和呂產聽從。於是,就有了後來周勃進入北軍,全軍右袒,擁護劉氏的故事。

  但還有南軍。劉章這時候挺身而出,率千餘士兵,擊殺呂產與於廁所之中……

  然後就是,諸呂氏不分男女老幼,基本上被殺了個乾淨。劉章的媳婦什麼下場不知道,估計應該也被殺了吧,因為那位有見識的功臣樊噲的亡妻呂須,也被亂棍打死……

  這其中,沒有薄姬和文帝什麼事情。

  但當時的皇帝,是呂后所立。大臣們認為皇帝也該換一換了,於是商議誰來做皇帝的問題。按說,劉章和劉襄在這其中功勞最大,而且,劉襄也算是劉邦的長孫,要繼承漢惠帝的帝位,劉襄看來最合適。但劉襄有個舅舅叫駟均,據傳說飛揚跋扈,大臣們擔心外戚專權的局面再次出現,就想起來薄姬母子為人老實,於是就派人迎立漢文帝。

  其實駟均與其說飛揚跋扈,到不如說頗有勇略。劉襄沒當成皇帝,估計也鬱悶,但此時再造反就沒有什麼藉口了,而且,他也肯定不會是灌嬰周勃這些功臣宿將的對手,所以回到齊國後,當年就去世了。

  而劉章因為曾經想擁立自己哥哥劉襄為帝,所以文帝內心很是不滿,即位第二年才將齊國割出兩郡分別立劉章和劉興居為城陽王與濟北王。劉章抑鬱不得志,不兩年也去世了,而劉興居後來趁匈奴犯邊而謀反,被一舉擊滅。

  陳平於文帝二年去世。

  周勃在文帝十一年去世。不過,他死前曾被人誣陷謀反,光榮進了一回監獄,最後還是薄太后關照,周勃才平反出獄,並留下個感慨,意思是自己曾統率千軍萬馬,到頭來終於知道了這世上還有比統領千軍萬馬更尊貴的人,就是獄卒。

  諸呂之亂中重要人物的結局大體如此,接下來的事情,還是文帝這個有史記載以來,英明仁厚的第一位帝王的光榮事蹟。

  孝文竇皇后,史記和漢書中並未記載她的姓名,按皇甫謐《帝王世紀》的說法,她名猗房,是今天的河北省武邑縣人,惠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後宮侍奉呂后。

  良家子這個詞需要解釋一下:按字面理解,良家子可解釋為清白人家女子。可什麼們是清白人家女子呢?在漢時,大概就是農民的兒子——當然,也可以是地主。而且還得符合幾個條件:一是祖上幾代沒有作奸犯科之人,二是祖上幾代既不能經商,也不能從事手工業,還不能是醫生和跳大繩的。三是也不是做官的(做官的就要論祖上幾代事蹟了),而且家裡沒人為奴為婢,還沒有給人當上門女婿的,……

  這樣說來,竇皇后也算是苦出身。本來秦末大亂,自己父親避亂隱居在武邑縣,結果掉河裡淹死了。而她母親應該也早亡,所以推測她大概靠自己的哥哥撫養度日。所以,到宮中當侍女,或許也是個出路。不過她可能不知道,她走後不久,她大概四五歲弟弟,也讓人販子拐走了……

  那時候,說是入宮侍候太后,但保不齊能遇見惠帝,得個寵幸,封個夫人什麼的。因為東漢好多皇后的進身之路都是這麼來的。可惠帝當時正在想把自己搞死,連皇后都不想見,也就不會有機會見到她。而呂后,聽從手下大臣建議,就也想學學儉樸,打發宮中多餘的宮女出宮。

  不過呂后女政治家的帳算的比較精明,將這些打發出宮的宮女分送每位諸侯王五名。竇皇后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想著自己是河北人,如果被分到河北屬地趙國也不錯,就央求管事的太監將她列到趙國的名藉中去。

  按說這事不大,可就是因為不大,管事的太監忘了這事,結果竇皇后陰錯陽差的就到了代國。

  竇皇后很憤怒,可憤怒也沒辦法。於是只好到了代國,但幸運的是,文帝很喜歡她。二人生下兩個兒子:一個漢景帝劉啟,另一個是梁孝王劉武。

  代王當年是有王后的。按規定,這王后應該是呂后所立,不知道是不是也屬於呂氏之女。但文帝應該與這個王后感情不錯,國為倆人共生下四個兒子。可這位沒有留下來名字的王后命很不幸,文帝沒有成為皇帝之前,就病死了。而且奇怪的是,他們的四個兒子也夭折了,不知道這事情中,有沒有竇皇后什麼事。

  文帝繼位時,劉啟年方八歲,也是文帝兒子中最年長的。所以順理成章成為太子,而竇猗房也就成為了皇后。

  文帝是個孝子,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個是關於他親嘗湯藥的故事。這個故事不見於《漢書》和《史記》,大致意思是,薄太后曾患病臥床三年,文帝親自給母親端藥,並且要每次嘗藥是否冷熱可口。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與否,怕是無從考證,但文帝是個孝子,史書中是有證據的:

  比如,當年周勃被誣入獄時,薄太后曾生氣地抓起頭巾向文帝扔去,痛訴他說,周勃當年平定諸呂,手握重兵,不趁那時謀反,難道現在退休回家了,反而想著謀反嗎?

  另外,薄太后於景帝二年去,由於呂后已於劉邦合葬,就在靠近自己兒子文帝霸陵附近安葬,意思是:東望吾子,西望吾夫。薄太后陵因在霸陵之南,故後世稱為南陵。

  而文帝是個好皇帝嗎?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不是吹出來的。文帝更被稱為三代以來第一位聖德君王。三代指的是夏、商、週三個朝代。那麼他的聖德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根據《史記》載:文帝十三年時,齊國有個著名的神醫淳于意時任齊國太倉令。不知道因何事犯法,按當時律法當被處以肉刑。也就是要斷折身體。淳于意有五女,沒有兒子。臨被押送長安受刑前怒罵說:生女兒不如不男孩兒,事在危急時,沒有可用的人啊。

  結果他十五歲的小女兒緹縈,千里奔波,上書漢文帝。願以身代父刑。漢文帝看到上書後,大為感動,併為之廢除了肉刑。

  以前談過漢代的上書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實施,其實是與文帝這種心懷悲憫的情懷不無關係的。文帝曾多次下詔廢除秦時已來嚴酷的法律,比如夷三族罪。當然,其中有些律法,在漢武帝時又被恢復。

  然後是輕徭薄賦。文帝屢次下詔勸恢復農業,並將稅制恢復到漢初的十五稅一,並減輕各項稅率。比如口賦和算賦。這兩項稅是中國古代的人頭稅,口賦是成人之前,算賦是成人之後。另外就是尉問鰥寡孤獨,可以說建立了最早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軍事方面,文帝也秉承不擾民的原則。匈奴屢次入侵,文帝繼續與匈奴和親,南越國造反,文帝不但派人保護趙佗家的祖墳,還派使者送去言詞懇切的親筆信,令趙佗感激之餘,願接受中央政府領導。

  漢文帝繼位二十三年來,禁止四方貢獻珍奇事物,自己也力行節儉,皇家官苑沒有再增加的,反而這些官苑對百姓生活產生影響,就廢除就些園林,允許百姓在裡面謀生。自己寵愛的慎夫人,穿著也很檢樸。這一切,反映的並不是一個封建帝王的作秀,而是真正的懷有悲憫天下的情懷。這可以從他去世後的遺詔中可以看出。不過,在這之前,我們還需介紹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

  賈誼,河南洛陽人。課本上我們學過他的《過秦論》:“秦人無瑕自哀,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復使後人以哀後人也”。此人十八歲時就聲名遠揚,為人舉薦,到漢文帝身邊擔任博士,才華為文帝所折服,所以一年就從博士,升遷為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在西漢時是個秩比千石的官員,處於漢代官吏級別的第六級,此時賈誼不過二十一二歲,

  賈誼對於西漢,貢獻不僅僅是在文學上。實際上,他是個破有眼光的政治家。但這種眼光,在當時是超越時代的,因而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這些遠見包括:讓列侯回到封地;充實梁國,使其成為漢室屏障;削弱諸侯王實力;另外包括為周勃鳴不平。

  為周勃鳴不平是遠見嗎?

  這個可能涉及到一個讀書人尊嚴的問題,就是“刑不上大夫”。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刑具不上大夫,並不是說當官的犯了法不治罪。這可能是因為,周勃進監獄後,沒少捱打的原因吧。

  但這事情有個前提,周勃時任丞相。換言之,賈誼讓列侯到封國的建議,不光是得罪了周勃,還得罪了一批在中央為官但有爵位的人。這件事的出發點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侯爵在京為官,家也在京城,他們封地所上的賦稅,要不遠千里送到京師,太浪費。

  所以,以周勃為首的一批人,不斷在文帝面前說賈誼壞話。文帝不可能因為賈誼得罪全體大臣。於是,賈誼的建議雖然被採納,但他卻不得不被犧牲。

  賈誼被髮往長沙國任太傅,文帝時的諸侯國官職按《漢書》說法,等同於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的太傅是萬石官員,顯然,賈誼佚萬石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推測應該等同於中央政府的太子太傅,為兩千石官員,也算上是位列公卿了。

  賈誼在長沙的生活並不是太如意。因為長沙國當時屬於卑溼之地,北方長大的賈誼水土不服。但他於長沙時寫下了很多傳世名篇,比如:《吊屈原賦》,再比如《鵩鳥賦》:且夫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

  不過,要說賈誼抑鬱不得志,怕是有些失之偏頗。漢文帝對還是賈誼的重視的,因為賈誼在長沙不過四年,本著鍛鍊年輕人的態度,這些也不算對賈誼的排擠。何況文帝曾感嘆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賈誼隨後建議充實梁國地盤,在後來七國之亂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另外,他建議的削弱諸侯王勢力,在隨後不久也被文帝採納。賈誼之死,是因為他受文帝重託,輔佐文帝少子梁懷五劉勝。但劉勝不幸騎馬摔死了。賈誼認為自己沒有盡到保護作用,所以時常在自責中哭泣,一年後死去。年三十三歲。

  士為知己者死?

  我覺得是這樣的。

  李商隱有句詩挺有意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其實,文帝也有為人所詬病的地方:比如前文所說的故意貶底劉章兄弟的功勞。比如自己的舅舅薄昭殺人,文帝率領滿朝文武到穿孝服到舅舅將祭拜,逼舅自殺,再比如那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太平盛世,尚路有凍餓之死的人。作為封建帝王,無法要求文帝十全十美?而且比起後世那些君王來說,文帝其實真實的多。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崩於未央宮,葬霸陵,廟號太宗。遺詔說:死生是人生常理,沒有什麼可哀傷的。現今流行厚葬,我所不取。而且,因為我的喪事,擾亂天下百姓正常生活,有損我的德行。現在命令,發喪三日之內,就不要再穿喪服。不要禁止民間娶親、祭祀和娛樂。依山為陵,將夫人以下的後宮嬪妃送出宮令自嫁……

  如班因所贊:(文帝)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刑措意為置刑法不用,比喻法制清明)。嗚呼,仁哉!

  這大約便是一個盛世的開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