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前不久,#山东博物馆或因字体潦草换匾额#的话题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经了解,原来是山东省的政协常委、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孟鸿声在今年山东省“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山东博物馆”匾额的提案已经进入立案办理程序了。


该提案内容如下:

《关于山东博物馆匾额

更换为书圣王羲之正体集字的提案》

山东博物馆的浪漫主义草书匾额,长期以来,不断地引起了人们不菲的联想,甚至恶搞,难以启齿的不雅版本,层出不穷,如“山东××馆”、“山东××报”、“心系××波”等等。


微信网络广泛传播,流言蜚语贻笑大方,全国范围影响很差。


山东是素有历史文化强省之称的圣地,庄严的山东博物馆是展示辉煌文明的平台,匾额则是这一神圣建筑的文化明珠,具有画龙点睛的标识作用。


但是,当前的山东博物馆匾额题字,是对郭沫若先生书法作品中自由草书题款的局部截图,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不符合政府公共正体匾额的文字规范。


也就是说,那书法本来就不是为了题匾而作的,使用者却攀名附会地制成了匾额,属于用字不当,却让郭老背锅。


其实,郭老题了很多博物馆匾额,如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金县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等,都是为题匾而作的正体书法,均未引起观众如此不靠谱的联想误读。因此建议,山东博物馆更换匾额。


山东作为书圣王羲之的故乡,建议山东博物馆选用书圣王羲之字体,集成正体匾额,既接地气又和众美,庄严高致、众所瞻望、永世其芳。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王羲之正体集字山东博物馆匾额

《重磅!孟鸿声关于“山东博物馆”

更换匾额的建议提案已立案》

对此,网友们的态度也是分为两派,我们姑且把支持更换的朋友们称为“改良派”,反对更换的称为“保守派”。


“保守派”的网友说得有几分道理:


@张丽华文画@163.com:只要写得对,用不着改,正好提高一下全民欣赏水平,也借此证明一下与故宫博物院的联系。


@江東老樵_滬漁:更换字体?!真是天大的笑话!郭沫若是20世纪十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启功之上,艺术功力深厚,博大精深,岂能因“小学生”鉴赏水平的人说三道四就随意更换以媚俗!此事万万不可!

@浮山脚下一个人:我认为不然。用集王字很明显就是集的,郭沫若的字最起码还是一气呵成。而且不管别人怎么说,郭沫若的字还是相当可以的。这种东西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欣赏的来。


“改良派”的网友们说得也不错:


@快乐就好:提议很对,字体确实让人浮想连连


@又可以蹦迪啦哈哈哈哈哈:支持!曾经路过看到的时候也是很疑惑到底是什么地方


@文轩书道诗韵:说实话,这个提案早就该提上日程。郭老的字由于不是专门所题写,有率意而为的成分。而提案替代品又集字乏神,相当勉强。省内书法大咖又不足以当之。提案虽好,落实困难。究竟让谁来题写呢?


支持更换的网友们还认认真真地提出了方案,这其中要数换成颜体的呼声最高:


@晁毓欣:支持更换匾额!最好的办法,提供王体颜体汉碑等多种备选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后根据投票结果确定。


@说的和你一样:不能好好用颜体吗?颜体为匾额而生不是公认的吗?


@卧虎山居:确实该换,但我觉得应该用颜真卿的字!其字字体饱满,雍容华贵,刚劲有力,更能体现山东风格,山东气质


@冰雪之静笃:建议换上山东琅琊(临沂)老乡颜真卿的字体,更加庄严大气厚重!



且不说这匾额到底是换还是不换,让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山东博物馆。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银白色半球形穹顶形似泉水,

是泉城济南的象征;

外墙装饰用的是泰沂山脉独有的雪花青石材。


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省级博物馆。


馆内拥有青铜器、甲骨文、简牍、玺印、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等20多万件藏品,占全省藏品的1/3。


常设的陈列展览有石刻艺术展、明代战船展、古代钱币展、画与书法展、生物化石展、动物标本展、齐鲁瑰宝展和恐龙化石展。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观众最眼熟的亚丑钺

山东博物馆藏


但即便如此,山东博物馆的人气和知名度依然不高。有人说,这个锅得匾额来背。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说起这匾额,那是距今已有一个甲子的1959年。


在那个冬春交接的2月,郭沫若来参观山东博物馆之后,便即兴题诗一首:“纵有寒流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次第开。”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郭沫若十分喜爱这首诗,还在其后的数年里反复书写过。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不少博物馆都曾请他题过字,如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武侯祠等。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向下滑动查看相关博物馆题字


尽管“山东博物馆”并不是他正儿八经题字写的,但在1992年10月山东博物馆位于济南千佛山北麓的新馆落成开放时,这几个字仍然被搬到了匾额上并沿用至今。



一开始知道山东博物馆遭受过这样的“调侃”时,笔者最先想到的是明代徐长孺所著《东坡禅喜集·佛印问答第九》中的最后一节《马上谈》:


苏东坡与佛印出城游行。

佛印谓坡曰:“尔在马上十分好,一似一尊佛也。”

坡答曰:“尔穿一领玉袈裟,在马上好似一堆太牛屎也。”

印云:“我口出佛,尔口出屎。”

随从人呵呵大笑。


这“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的道理,用在山东博物馆的这件事上也挺合适。


其实关于书体,自唐宋以来,特别是在雕版印刷中,楷书等端庄方正的字体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十七帖》局部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至于草书,王羲之晚年所作的《十七帖》被誉为“草书之龙”,毛泽东更是草书的狂热爱好者。


不过欣赏草书的确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郭沫若所写的“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原本也只是作为题款而写的,而且是竖排的版式。作为博物馆的“门面”,换种更接地气的字体正式地题写也许会更好。


可要是就如提案所说用集成的王羲之写的“山东博物馆”,只怕会失了书法的连贯性。所以假如要换,那换成什么还需要再斟酌斟酌。



山东博物馆向来是一个顺应民意的博物馆,它们曾在新馆建设之初,准备了4个建筑设计的备选方案,并面向社会公示,最终以得票最多的方案作为新馆建设的蓝本。


新馆建成后,山东博物馆又应观众们的要求,通过现场、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投票选出了“十大镇馆之宝”:


1.东平汉墓壁画(汉)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因发现于山东东平县而得名。


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故事、礼俗记载,又有民间娱乐场面,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其中孔子见老子图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问礼故事绘画图。


2.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红陶兽形壶于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的代表。


此壶造型生动美观,类猪似狗。设计也很巧妙,嘴部既可加水,也可出水,使用简便。


3.甲骨文(商)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山东博物馆藏的商代甲骨文数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这批甲骨文原为清末罗振玉的旧藏,有四片特级品和精品。


其中一片刻有“鎷”的甲骨文是《甲骨文合集》中唯一带有“金”字旁的文字。

4.颂簋(周)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这件颂簋于1954年由山东文管会入藏山东博物馆,为传世西周青铜器中的珍品。


器内底和器盖上共有铭文15行152字,记载了周宣王对西周贵族颂的册命,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其金文规整、典雅,也是书法艺术的杰作。


5.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这件蛋壳黑陶杯是1960年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因胎体薄如蛋壳、色泽黑如漆而得名,仅发现于山东地区且数量较少。


该陶杯是以快轮制作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6.鲁国大玉璧(战国)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圆孔且孔径小于玉质宽度的扁平圆形玉器,是祭祀天地的礼器,代表礼制文化的最高境界。


这件玉璧是在1977年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中出土的,是目前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7.郑燮双松图轴(清)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这幅《双松图》是郑板桥在中进士的第一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于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画中的兰竹是郑燮擅长的题材,更有讲述同学之间情意的长篇题记:


“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


8.亚丑钺(商)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这件亚丑钺应该是观众们最眼熟的一件文物,它是1965年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中出土的,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


“亚丑”之名来源于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据郭沫若先生所说,应是商代国族的名号。


9.《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竹简(西汉)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这两套竹简是1972年4月10日从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属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孙子兵法》有105枚,《孙膑兵法》有232枚。


这两套已经失传了1700多年的兵法,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又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10.九旒(liú)冕(明)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旒,是帝王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天子的冠上共有12道旒。


这件九旒冕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是我国截止2012年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


这些都是由热心观众票选出来的。


那么这一次,山东博物馆的匾额究竟是换还是不换,你觉得呢?

(注:本次投票仅为馆儿君发起,不代表山东博物馆意见,亦无法影响最终结果。)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引发争议的山东博物馆匾额:换还是不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