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一、

漢時人所說的古人,當是如今所說的上古之人。上古之人身形體貌究竟如何?其實無論是漢代還是當今,所能參考的資料皆為上古所傳,那麼上古記事的載體又是什麼呢?晦澀難懂的甲骨文,刻畫在石頭上、貝殼上的象形文字以及極為簡化的人或物的圖形,那些東西被後人揣摩、推敲,逐漸形成了上古之史。歷代儒家經典之作、漢代載史之書當中,尚且有很多明顯的虛妄記事,更何況經後人演繹的上古傳說?世人常尚古,好像古時的任何東西都是好的;世人見多了其生活的年代存在的不好的東西,便以為當世不如古時。俗世間常聞一句話,“人家都是這樣說的”,即別人都那麼說,事情就應當是那個樣。人,是地球上最有思維能力的生物,一直在不斷進化,其進化主要體現在大腦思維能力方面,而其身形體貌卻少有變化,這是生物的基因所決定的。世人之所以常贊古貶今,實則是借古諷今,欲以豔羨古人、古事之美,宣洩對今世的不滿之情。贊古者,未必真知古;貶今者,或是有所圖。何必呢?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二、

按照基因傳承的規律,正常人的身高是有一定的範圍的,超出了範圍,或過高,或太矮,都是因為身體中的某種疾病在作祟。傳說中的上古防風氏,身高三丈三尺;傳說中的彭祖,其壽八百年。防風氏只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虛擬的,與現實中的人毫無關係;彭祖之壽,經考證,當為起自堯帝時期的大彭氏國存在的年限,而非彭祖其人活了八百歲。彭祖善於養生之法,其族人常有長壽者,後人逐漸牽強附會地弄出彭祖享壽八百之說。有人依夏曆進行了推算,彭祖的實際享壽大約130歲,這個年齡也真可稱為長壽了。至於說人的面貌醜俊,的確是有很大區別的,沒辦法,“稟氣”如此,也就是源於父母的基因偶合。論古今之人,其形貎由基因傳承而少有突變,其心智逐漸進化使人類愈加聰明。東漢的王充善於分析、考究史上傳書中的記人、記事的真偽,他就是聰明人的實證之一。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三、

上古之人,本是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少有開化,飲血茹毛,不知以糧谷為食,生活、思維都是極其簡單,卻能被後世某些人贊為質樸。上古時無文字,留與後世的信息不過是零零散散的巖壁上、貝殼上的簡易刻畫,後人如何能知上古之人“臥者居居,坐者于于”?人類的文明進步是伴隨著人類的私慾貪念同步進行的。以文明進步為陽,私慾貪念為陰,則陽盛陰衰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陰盛陽衰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或許有人會說,人類文明一直在進步,難道是“陽”一直壓住了“陰”嗎?陽與陰相生相伴,從來沒有唯一存在之時。人類的進步,體現在人們有了更多的思維,創造了文字,創立了思想學說,創建了典章制度。思維是複雜的,善思者創造了文字,善思者以文字書寫其所創立的思想學說,善思者以文字書寫其創建的典章制度。文字的創造,是人類文明的最大進步之一,然而使用文字的人卻以文字為載體,做了千差萬別的事。讚美的,貶斥的,直言的,虛構的,無所不有。人類進步了,便不再質樸了嗎?非是上古之人質樸,而是從古至今就沒有過完全的質樸,所謂的上古質樸,實則近乎原始的愚昧。後世之人,並非不再質樸,而是其知其智不斷得以提升,便有了更多的慾念。慾念多了,便需要有所制約,於是,紛繁複雜的思想學說、寬嚴有別的典章制度應運而生,僅此而已。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四、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推崇周禮,故而作《春秋》並有《論語》之言。後世儒者尊孔子為聖,然而孔子的政治抱負卻並未在其生活的春秋時代得以實現,歷時十餘年的周遊列國竟然屢次被諸侯所拒,最終悻悻然回到魯國專心治學了。儘管如此,孔子的儒家學說卻為漢朝及後來的諸多帝王所接受,成為了教化臣民的極佳工具。傳曰“夏後世之王教以忠”,卻出了位不忠先王之道的桀;傳曰“殷王之教以敬”,卻使不敬殷商先王的紂;周朝以禮治天下,卻有春秋戰國諸侯廢禮爭天下的史實。忠君、敬王、從禮,皆為君王教化臣民以御天下之道,只有如此,方可壓制住某些“浮躁”的心,穩固君王權位。弘演剖腹葬肝,陳不佔雖膽小卻忠貞赴死,此二人所為便是忠義教化的典型事例。上古質樸,是一種思維混亂的說法;後世文薄,則是隻見“陰”無視“陽”的妄言。洗腦,雖是今人所創詞彙,卻也有歷時千古的浩大工程,便是由古人創立並不斷加以演繹的“經典學說”。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五、

上古之事,多以石刻、貝雕圖形記載,後世揣測其意並著書撰文解之。先入為主,是世人常有的思維習慣,何況信息封閉時代的人們很願意相信一些不知真假的古事傳說,更願意相信史上“名人”的說辭,儘管那些“名人”對於上古時期的事也是認知模糊。上古,或確有後世難以知曉的事,人的本性或為仁善、質樸,或者亦有虛偽、奸詐之人,正如後世之人一樣。其實歷代經典傳書當中,不乏記載良善、義節之事例,並非都只是書寫上古功德。正如文中所言,“古有無義之人,今有建節之士”,述事者亦然,古今皆有實論與妄談。不過世間“貴所聞而賤所見”之例確實常見,比如有人常說“人家都這麼說”,於是便有了“三人成虎”之事;有人即使是親見事實,也常會心有疑慮,或許是先入為主的心理在作祟。當今現實中,網絡平臺上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針對一事無論有怎樣的詳盡說明,仍會有人報以質疑,而有些事一經媒體三言兩語爆出,即便尚未經過核實,便會立刻出現大量的、不加思索的評論出現。古時信息不暢,出現一些以訛傳訛的事情倒也不足為奇,而有如今的信息傳遞極為迅速的時代,竟然也會有以訛傳訛的奇怪現象。獵奇的心理,牢牢地控制了人們的思維;宣洩的心態,扭曲了人們的操行,從而無限度降低了人們的道德底線。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6)——齊世篇第五十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