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藥---麻黃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和中麻黃的草質莖。主產于山西、河北、甘肅、內蒙等地。原植物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嚴寒,多生於沙質土壤中。味辛、微苦,性溫。主歸肺、膀胱經。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臨床用名有麻黃、炙麻黃、麻黃絨、炙麻黃絨。


解表藥---麻黃

生麻黃


解表藥---麻黃

炙麻黃


解表藥---麻黃

炙麻黃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

《本草綱目》:麻黃乃治肺經之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餘思之,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惡寒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洩,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故其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憤鬱。故用麻、甘同桂,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洩肺以利氣。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以石膏。《活人書》夏至後加石膏、知母,皆為洩肺火之藥。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洩,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洩木而固脾,使以姜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下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氣。汗後脈沉遲,加人參以益肺氣。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以洩肺熱也。皆是脾胃之藥。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此千古未發之秘旨。又少陰病發熱脈沉,有麻附辛湯、麻附草湯。少陰與太陽為表裡,乃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補中有發也。

《本草思辨錄》:麻黃之實,中黑外赤,其莖宛似脈絡骨節,中央赤,外黃白。實者先天,莖者後天。先天者物之性,其義為由腎及心;後天者物之用,其義為由心及脾肺。由腎及心,所謂腎主五液,入心為汗也;由心及脾肺,所以分佈心陽,外至陰節肌肉皮毛,使其間留滯無不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積雪,為其能伸陽氣於至陰中,不為盛寒所凝耳。此論麻黃性用,致為精審,遠勝諸家。按《靈樞·本藏》雲:“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先其應。麻黃雖入腎而中空輕揚,故為太陽傷寒洩表汗之要藥。肺之合皮毛,入太陽即入肺,入肺入心即入榮衛。麻黃莖並不白,鄒氏謂其入肺而有意裝飾之,未免蛇足。又葉天士、陳修園鹹謂肝主疏洩,以麻黃髮汗為疏洩、為入肝,不知肝能下洩,不能外洩,其亦武斷之至矣。
與麻黃相助為理之物,其最要者有六:曰杏仁,曰桂枝,曰芍藥,曰石膏,曰葛根,曰細辛。得其故而後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矣。今具論如下:杏仁者,所以為麻黃之臂助也。麻黃開肌腠,杏仁通肺絡;麻黃性剛,杏仁性柔;麻黃外擴,杏仁內抑;二者合而邪氣盡除。如麻黃湯治風寒,麻杏苡甘湯治風溼之類皆是。

【現代藥理研究】


1. 麻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以麻黃鹼作用最強;麻黃鹼能提高中樞性痛覺閾值,產生鎮痛作用。


2. 麻黃揮發油及松油醇有降溫解熱作用。


3. 麻黃鹼是擬腎上腺素藥,對支氣管平滑肌的鬆弛作用緩和持久。麻黃水提物具有鎮咳作用。


4. 麻黃鹼能興奮腎上腺素能神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能收縮血管,使血壓上升,血壓上升特點為緩慢、溫和、持久,收縮壓較舒張壓明顯。但麻黃根具有降壓成分。麻黃鹼還能擴張冠脈、腦和肌肉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但使內臟和皮膚粘膜血管收縮,血流量降低。


5. 麻黃水提物有抗血栓作用;使血清尿素氮在8小時後減少29%;奧昔麻黃鹼使動物血液粘度、紅細胞比容和血漿粘度降低、紅細胞電泳率升高。


6. 麻黃有利尿作用。


7. 麻黃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8. 麻黃能鬆弛腸道平滑肌,興奮子宮,興奮動物輸精管平滑肌,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約肌張力增大。


9. 體外實驗中,麻黃對多種致病球菌、桿菌有抑制作用;揮發油對亞洲甲型流感型病毒有抑制作用。


10. 麻黃還具有抗過敏作用、利膽作用,以及降血糖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