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伯远帖》高清欣赏!难得的晋人纸本真迹!收


没有王羲之真迹,吃透王珣《伯远帖》对学习晋人书法也很有帮助!

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说起王珣,很多人会想到王羲之,毕竟都姓王嘛。他们俩也确实关系挺近的,王珣的祖父是王导,王导的父亲与王羲之的祖父是亲兄弟,也就是说王导是王羲之父亲的堂兄弟。

王氏家族在那时候绝对是豪门望族,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有个“新亭对泣”的成语,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吧: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里的王指的就是王导家族,谢指的是谢安家族。

有点跑题了,还是回到王珣的《伯远帖》吧。此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明清两代由吴新宇、安歧等递藏。乾隆丙寅(1746)年被收入宫中,乾隆非常喜爱,将原存宫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清帖》、王献之《中秋帖》与王珣《伯远帖》共贮养心殿西暖阁,并更名为“三希堂”。前二帖均非真迹,唯《伯远帖》是东晋名人法书真迹。清亡后佚出宫外,流落民间。四十年代后期,此帖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后来,周恩来总理批示以重金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最重要的,这是王珣的纸本真迹 真迹 真迹!!!

没有王羲之真迹,吃透王珣《伯远帖》对学习晋人书法也很有帮助!


没有王羲之真迹,吃透王珣《伯远帖》对学习晋人书法也很有帮助!


没有王羲之真迹,吃透王珣《伯远帖》对学习晋人书法也很有帮助!


没有王羲之真迹,吃透王珣《伯远帖》对学习晋人书法也很有帮助!


没有王羲之真迹,吃透王珣《伯远帖》对学习晋人书法也很有帮助!


没有王羲之真迹,吃透王珣《伯远帖》对学习晋人书法也很有帮助!


一、风格特点

1、用笔:

(1) 抑扬顿挫,锋棱毕具。此帖是王珣的真迹,也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因此,通过学习此帖可“直入晋室”。其用笔自然生动,特点鲜明,绝无描摹之痕。此则放笔直书,锋棱转侧之间,又各不相同,其转折爽劲,如“逺”、“从”、“逰”等字的捺画,起笔坚定直入,顿挫明显,点画流动,笔迹清晰,富有弹性;“此”字的竖与横的方折甚至有些刻板,锋棱尽显,四个纵向的下笔,笔笔尖起,“从”字的连续几处的折画“和而不同”,笔势奔放,充满力感;“期”字的月部折角处上下错动,折画变异,虽为偶然性,但和谐自然。

(2) 点画跳动,节奏明快。此帖的点画妙尽自然,意趣超逸。点法多为侧锋出之,似轻描淡写,全不经意,又恰到好处,如“伯”字之左竖点,“逺”字左点与右二点,“従”字之双人旁,含蓄之极,还有像“之”、“寳”、“以”、“優”、“逰”、“别”、“如”、“永”等字,点法变化清新,生动活泼。此帖的线条运动感极强,节奏明快,下笔多为露锋直入,以尖笔出之,而收笔多为含而不露,或尖而不刻板,如“远”字之捺,“群”字之竖,“優”、“獲”等字之末笔,出笔含蓄;“以”、“申”、“别”、“如”、“永”等字露锋出笔,尤其是“永”字的所有笔画都是“尖入尖出”,点画跳动,行笔速而疾,线条一波三折,流动飞扬。有的笔画运笔极速,沉着痛快,毫无轻飘之感,但不锋芒毕露,笔力内充。

2、 结体:

(1)结体开张,疏密有致。此帖的字形与王羲之的行书“和而不同”,更强调了结体的变化。此帖尤其注重疏密的对比,在独体字与上下结体中体态修长,结密无间,有清瘦之感,这种处理效果与王羲之行书相似,但这不是书者的精彩之处。其可贵处在于左右结体的匠心独运,运用疏密的变化产生开张的体势,左右拉开,有意识地形成或相背或相向的结体,并增加了左右间的呼应关系,顾盼照应,使他们之间的留白处与左右两部分形成强烈对比,甚至可以将左右结体视为左中右结构,左右为实,中间为虚,虚实一体,“计白当黑”,形散神聚,如“伯”、“勝”、“情”、“以”、“優”、“如”、“昨”、“隔”、“相”等字结体开张的,其结体之所以有如此开张之势,与其局部的紧密有关,其密处不透风,但笔迹清晰,如“顿”、“胜”、“优”、“获”等字笔笔紧密,整体开张。

(2)欹侧取势,动静结合。《伯远帖》是晋人尚韵的代表,董其昌跋中有“珣书潇洒古淡”之句,从中可体会到“韵”的含义。在此帖中,其“古淡”更在于一种美的和谐,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与统一,因此,其作品极为生动,无一字有摆布之感,筋骨精神,随其欹正、大小,气宇融合。欹侧的运用是与二王书风“和而不同”之处,这种特点在此帖中达到极致,使无一字为“正”者,无一字不正者,字字生动,或立或卧,或欹或正,或松或紧,一切是在左低右高的大基调中变化,美不胜收。其动与静的统一也是此帖的一大特点。笔画之间的构筑所形成的角度不同,给人的心理感受也自然有区别。角度小者(呈锐角),其冲击力越强;角度越大(呈钝角),其冲击力越弱,情绪平和。此帖的结体以折笔居多,转笔兼之,且折笔处多为锐角,动感强烈,如“珣”字之横折,“逺”、“逰”等字的走之,极力缩小其折处的角度;尤其象“從”字,极小角度的连续折画,其动感至极,冲击力极为强烈,然后在结体的收笔处以舒缓的长线条收之—书以反方向折画,这样,既有险劲的冲击力,又有沉着的静穆感,充分展示出其纯粹的晋人韵致。

3、章法:

《伯远帖》的章法没有大起大落的奇特变化,但为欣赏者带来和谐天成的自然美,字与字间是那么合理,得体而又巧妙,丝毫没有造作摆布的痕迹。在此帖中,有楷行甚至草书的融合;有大小、对比、纵横的穿插、虚实的辉映,使上下承接极尽自然。“珣”字厚重、静穆中微有动感;“顿”字左右结构上紧下阔,与“珣”字的处理相反。“页”字倾斜指向“珣”字之虚处。“顿首顿首”的书写呈符号化,极为自然,以上可以看为一个节奏。“伯”与上一字对比强烈,与“遠”字成一节奏;“勝業情”三字,虚实变化。第二行,“期群從之寶”可以看成一个节奏,纵势与横势的对比,生动自然。“自以羸患”四字,疏密反差,大开大合。第三行,“志在優遊”的用笔由弱渐强。“始獲此出意”又由强渐弱。第四行在结体上前后较密,中段疏朗,恰与前一行的中间结字厚重饱满成对比,最后一行虽较为平和,但也妙趣横生,“古遠”轻重对比,“隔”字大密大疏,应之者“嶺”字密中含疏,“嶠”字与“不”字轻重反差,“不”与“相”、“瞻”字的开合对比,最后以较为平淡的“临”字收笔。综观全篇,章法平和的基调中透出潇洒流宕的风度,充分展示出晋代书家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