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妝:“媚眼含羞合,丹脣逐笑開”,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古代美妝:“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自古以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像《詩經·衛風·碩人》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柔情女子;像李白筆下《西施》的容顏:“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又如《西宮秋怨》裡“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的香花美人;膚若凝脂,豔若桃李。就像《洛神賦》裡遠觀如“皎若太陽昇朝霞”,近看似“灼若芙蕖出淥波”的女神。萬千佳人,不失紅妝。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雖沒有現代的化妝技術,卻依舊有許多美容的法子,眉妝、口脂、丹寇……樣樣俱全。“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古人早已懂得白紅膚色的和諧之美的標準;“膚似凝脂,素白如雪”則是古代美女的主要標準之一;古代人的選美除了看髮式、五官相貌這些,還會究其妝容、身材、皮膚體香等,

同時對女子的腰和牙口的要求也很高。

一、“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之古代美妝漫談

1、眉黛中的自然美學

“須教碧玉羞眉黛,莫與紅桃作麴塵。”古來女子對畫眉而是情有獨鍾。色如遠山,彎如柳葉,俏如上玄月。在古代,女子通常用黛畫眉,因此這眉妝又叫“眉黛”。黛是一種呈青黑色的礦物顏料。古時對於作黛的原料可謂是多種多樣,譬如漢代的“石黛”,它是由石墨或細粉兌水調和後形成,材料全取之自然。

古代美妝:“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漢代石黛板硯

再如唐代的“螺子黛”(又叫螺黛),《隋遺錄》中記載它出自波斯,一顆十金。螺子黛屬於舶來品,是一種由菘藍等天然顏料植物加工的青黛產品。這種天然的加工品,是源於對自然的尊重和美學的繼承。

流行於古代民間的眉黛除了螺子黛還有銅黛,以及興起於南北朝時期的青雀頭黛、宋朝使用較多的煙黛等。幾乎在每個朝代,這畫眉的材料都會有所變化,不變的只是那顆追求美的心和取之自然的法則。而這畫眉之法也是令人驚歎的,明朝就有人大致總結概括了十種眉妝:“一曰鴛鴦眉,二曰遠山眉,三曰五嶽眉……十曰倒暈眉。”美不勝數。

2、從花鈿看古代美妝的創新

古代漢族婦女還喜歡在額頭上貼畫上一種精緻的花鈿裝飾。花鈿起源於南北朝時代,在南朝宋時興起,然後流行於唐朝。花鈿形狀繁雜多樣,

用薄金、銀片、魚腮骨、紙等自然界常見材料剪成花葉、魚蟲等形狀染色貼映於眉間額前。

花鈿一般有紅黃綠三色,紅色多見,綠色花鈿稱為“翠鈿”。在古代,皇家女子和貴族婦女喜用,相傳這花鈿是由宋武帝女兒壽陽公主發明,謂之“梅花妝”,因新穎美麗而成為宮廷妝容時尚,流行於民間。在繼承的同時有所發展和創新,這是古代美容術上又一進步。

3、胭脂與美甲: 對外的接納,古老的傳承

“分妝開淺靨,繞臉傅斜紅。”說到古代最常用的化妝用品要數這胭脂了。胭脂分面脂和口脂,相傳是由匈奴傳入中原的。胭脂乃紅妝,它的原料不管是史書還是藥方中都有記述,通常為硃砂、紅藍花、石榴花、玫瑰、紫草、紫茉莉等。紅藍花流行於西域,據說漢武帝時派張騫出使西域便從焉支山帶回了紅藍花,因此漢人又將這胭脂紅妝叫做“焉支”,而後才被傳做“胭脂”。

古代美妝:“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胭脂

現代美甲、指甲油的品牌琳琅滿目,流行於各大美容行業,而古代美容術中也有修指美甲的“指甲油”、“指甲貼”等,只不過在當時這叫“丹蔻”。“為誰畫眉,朱唇點丹蔻?”纖纖玉手,十指丹蔻,古代的丹蔻原料十分純淨、天然。它由丹蔻花(千層紅)、鳳仙花等加明礬搗碎攪拌,然後包裹一些時日後拿出來染指甲。

其實早在商朝開始,古代中國就有用蜂蠟、明膠和蛋清做指甲油的案例,它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是古老的美容之術。在古代通常只有身份尊貴的女人才會留很長的指甲,直到唐、清兩朝留長甲才普遍起來。

4、香粉添嬌: 藥食文化的交雜

“粉,傅面者也,從米分聲。”這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粉的釋義,由此可見,古人最初用的化妝香粉是用米粉製成。《齊民要術》中記載米粉原料最好用粱米或是慄米,這是常見的農業生活下的糧食作物,將它們研磨後加水淘乾淨然後浸泡1-2個月不等(根據氣溫變化),再經過幾道加工工序,鋪上草木灰吸溼過濾形成“粉英”,這樣的米粉最為細膩潤滑。

當然,古代還會用鉛粉、珍珠粉等作

美白妝粉;還有用各種香料藥材製成的香粉,常用的香粉原料如丁香、零陵香、甘松、檀香、龍腦香等,各大藥方中都有介紹。“百媚朝天淡粉,大珠步月生綃”,這傅身的香粉總能增添別樣的氣質,一點清香,一點醉;不管是美膚還是增香,妝粉在古代美容中地位都十分重要。

古代美妝:“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二、古代美容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對於中國古代女子美容術的發展,歷史上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夏商周開始拉開序幕,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趨向成熟,兩漢在化妝用品上進一步發展,唐朝變得豐富多彩,宋元已經穩定並愈加完善,最後到明清不斷創新,已形成系統。

1、古代美容術中的自然觀念

在封建制度下的古代社會,國民經濟的根本就是農業發展。從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人們的吃穿住行都是取之於自然,從植物到礦物,從田間到山野。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很少用一些化工材料,封閉思想中的人們往往過著棲澤而漁、臨山而柴的生活,人們往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同樣的,古代化妝用品也是源於外界,它們的材料主要由天然的動植物、藥材土石等製成,再經過一些後續加工和人力改造而成。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香粉、眉黛的制發和取材,這些都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東西,

當人們發現了它的利用價值後便取來使用。再比如珍珠粉和鉛粉具有增白的功效,排草和菖蒲可以除臭,茜草和紫鉚可以染色等等。智慧的古人在生活中觀察到這些外物的價值所在,然後略加創新也便有了這美容之術。

所謂創意源於生活,創意源於自然。古代科學文化雖沒有現代這麼發達,但這並未制約古人的思維廣度。他們將梅花畫於金箔紙上然後印貼於額間稱之為花鈿,印於指甲又可做丹蔻;不見如此,他們還會創造出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形狀,比如蟲、魚、花、月,而這些形象就是來源自然,至於做花鈿的魚鱗、做丹蔻的鳳仙花,同樣來自自然界。

2、物質基礎的保證

古代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國土面積廣闊,地跨三大氣候帶,地形複雜多樣,丘陵盆地、峽谷平原樣樣俱全,物產豐富而多樣。

如此一來,男耕女織之下的人們吃穿用度完全可以自己生產自己滿足。除此之外,古代農業比較發達,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自然,瞭解自然。

古代美妝:“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嵇康寫的著名著作《養生論》

與此同時,朝廷政府很重視對外經貿,從張騫出使西域到川蜀之中的茶馬古道,以及遠達北非的海上絲綢之路;從西域到高句,從蒙古到南越,各色民族的物資和外來文化與中原的文化交織糅合,形成博採眾長的美容術。

3、中醫藥石的影響

很多人都會發現,絕大多數古代美容方中都可見中藥材的配伍。其實,古代化妝用品和中藥材一樣,幾乎都是採自自然環境中的那些對人體有價值作用的動、植物或礦石等,而中醫藥對於化妝美容的貢獻可謂是舉足輕重的。秦漢時期的煉丹方士利用丹砂、錫銅等金屬煉取長生不老丹,這就出現了以丹藥為形式的美容健身之術了。《神農本草經》中也有許多利用植物美膚香身的藥材,如白芷、川芎、紅花等。

到了魏晉時期又流行道家玄學的養生之術,人子弟追崇這種魏晉風度,常常服藥食丹、放浪形骸,還有嵇康寫的著名著作《養生論》。唐宋的中草藥化妝品已經很常見,如《千金方》、《萬平聖惠方》等都著有一些典型的美容方法。不管是

藥食調理還是五禽戲、太極拳等運動療法,中醫和古代醫師們對美容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古代美妝:“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古代女子是怎麼化妝的?

嵇康《養生論》

4、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儒家文化中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觀,

用在社會生活中,古人們利用萬物維持生存和發展,順應自然環境,同時利用環境和自然資源,改善生活、改造環境道家中亦有“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學說,只有順從自然規律和萬物的生存法則,取之有道方能安身立命,福享天年。比如適量的鉛粉可以使皮膚增白,可一旦過度使用就會導致疾病,甚至有致命的危險;即使是有毒的硃砂只有經過合理的調配依然可化作唇間的一抹驚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只有遵循“道”的規律,才能取之有益。

三、結語

“故羨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即便你沒有美麗的容顏,但只要經過化妝美容的修飾,你一樣可以光彩照人。從古至今,美容之術都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特徵,它是美的代表,是人們對生活的表現,更是一種文化。

參考文獻:

1、《民俗學概論》

2、《中醫美容養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