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晚晴是個大變革的時代,舊世界與新時代的交鋒,讓矇昧的清王朝開始第一次接觸西方的先進技術。而在中國近代的科學史上,卻有一個人學渣出身,最後經過自學,成為清末科學界的"扛把子",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整個中國科學史的進程。可,他是誰?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徐壽簡介

他就是清末的"科學怪人",徐壽,字雪村。徐壽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2月26日,出生於江蘇無錫,家境貧寒,但是他還是和當時的很多人一樣走上了科舉取仕的道路。只不過呢他一直沒取得功名,在科舉之路上算是學渣,經過了多年的歲月蹉跎,他說:"嘗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用現代文講,就是:考了這麼多年,還沒考中,結果什麼好處沒得到,也沒學到什麼實用的東西,老子不學了。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但是,就算不學科舉,為了謀生,以及養活家人,他不得不一邊務農,一邊經商,通過販賣糧食來賺取一些差價。但是,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文化的追求。他謀生之際,也不忘讀書,但是越多的社會經驗讓他越來越認識到八股的無用,他將目光放到了當時的"經世之學"上。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徐壽從古代典籍研究經世之學

堅定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徐壽開始在古代典籍中研究經世之學。他閱讀的書籍,也從之前的四書五經擴大為:《詩經》、《禹貢》、《春秋》、《漢書》、《水經注》,雖然個別仍是文史範圍,但是他的關注點已經變了。他在閱讀古籍的時候,開始有意識的將書中的山川、物產、地理形態等等羅列出來,再和近代的地圖比較,總結了很多地理的古今變遷。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此外,由於江蘇無錫自古就是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同時也是手工之鄉。自古就有好手工的習俗,而這樣的文化氛圍,讓徐壽也對手工藝的製作很有興趣:"少好攻金之事,手製器械甚多"。也是因為此,讓他從古代的山川地理中脫離開來,轉向當時更有實用價值的科學研究中。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他的興趣開始轉向: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等。更厲害的是,他開始學習從明代翻譯的一些西方科學著作,漸漸的他也有了自己的認知,他認為科學技術的根本是工藝製造。就是根據這樣的理念,他的科學素養不僅僅得到提高,同時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工藝機械水準。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徐壽開始著手機械製造

後來,徐壽遇到了他一生的摯友華蘅芳,他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和科學家。二人一起互相幫助,還特意到上海英國倫敦會傳教士創辦的墨海書館,學習科學知識。也因此結識了當時的大學者李善蘭。經由他的幫助,二人得以閱讀、購買西方近代物理、動植物、礦物學等書籍,還購買了相關儀器。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之後,徐壽開始了自己的物理實驗之路。為了學習光學,買不到三稜玻璃的他,徒手把自己的水晶圖章磨成三角形,用以觀察七彩色譜,就是這樣邊實驗邊學習理論知識,他初步掌握了物理知識。1856年,徐壽回到上海,讀到了當時剛翻譯出版的《博物新編》,他又通過自學、實驗掌握了近代的化學知識。就這樣,他通過自學成為了中國當時的科學界"扛把子"!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徐壽著手建造軍艦

後來,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得一批大臣開始支持西學東漸,李鴻章也開始建造大批的工廠來支持國家的近代化發展。但是,用以國防的槍炮卻仍然需要購買西方的軍資,花費了很大的銀錢。所以,李鴻章開始培養懂得西學的中國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小有成就的徐壽引起了洋務派的重視,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都很賞識他。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1861年,曾國藩的安慶軍械所開班,聘請了徐壽、徐建寅,華蘅芳等一些學者。1862年,徐壽和華蘅芳開始著手為中國建造蒸汽船。可是,沒有圖紙、沒有資料,他們只好從最初的《博物新編》開始,反覆打磨,精心設計。最後用時三個月,製造出了中國的第一臺蒸汽機。之後,在蒸汽機的基礎上,開始了蒸汽船的製造。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不過,當時的清兵戰船仍是帆船,航速和蒸汽船相比差距很大,風向、風力、潮汐等很多情況都會影響到船隻。受當局派遣,徐壽等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南京的金陵製造總局,中國的第一艘蒸汽動力船"黃鵠"號問世。它長55巿尺,排水量45噸,每小時可行約12.8公里。它的問世,象徵著,中國近代的造船工業的開始。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後來,徐壽和英國人傅蘭雅合作,在參考了《化學鑑原》的基礎上,用音譯的方法,命名了化學元素的漢字名稱,所創造的鈉、鈣、鎳、鋅、錳、鈷、鎂等中文譯名,一直沿用。之後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也是得益於此。之後日本也學習此法,引回日本使用。徐壽後來還開辦了自己的學校來傳播西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科技學校。所以,徐壽對於中國近代化學的貢獻是巨大的。

在矇昧的清末時期,徐壽是如何徒手造出中國第一艘機動軍艦的?

在晚清那個矇昧的時代,一無良師,二無教材,徐壽,以及他的摯友們,同儕們,就是這樣靠著自己的努力,一點一點的學習西方的知識,製造機械、船隻,最後翻譯書籍、創辦學校,為中國的近代科學發展之路儘自己的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