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书法仅仅是“鬼画符”吗?它们有更自我的“非艺术”追求

“一定是有人诬陷了约瑟夫,因为一天早上,他没有犯什么错,就被捕了。”——卡夫卡《审判》

讲道家书法,却要以外国名著中的句子做开篇,如果这也算不得滑稽,大概道家“鬼画符”也是可以解释通的了。“道家书法”一如《审判》中的此句:一定是有人诬陷了它,因为一天早上,它没犯什么错,就被当成鬼画符游街了。

“鬼画符”似乎成了道家书法的代名词,也成了书法鄙视链中最低端的一个代表,它坐在同为差等生的江湖体身旁,后者冷眼一瞥,努努嘴,也不自觉挺直了腰杆,有人的地方才是江湖,咱这体儿虽俗,毕竟也属“人为”。

道家书法真如众人口中所言“鬼画符”一般不堪吗?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一下。

受“道家文化”影响的书法和“道家书法”

传统文化有三条腿,儒释道。其中儒道为本土文化,植根最深,固然对艺术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书法而言,道家带来的影响要远胜儒家。从魏晋时,黄老之术就以一种潮流文化的姿态充斥在文人圈,只不过当时很少有人把道家因素带入到书法之中,直到王羲之这个天才的横空出世,才将道家哲思比较全面的表现在笔墨中。

王羲之无疑是道家学说的“爱好者”,算不上真正的修道人士,但他对道家思想的运用在同时期看来实为一种超前的艺术意识,这是王羲之能留“生前名”的原因,在王羲之之前几乎所有名家都是“身后名”。至于后代,修道名家也非常多,却鲜有翰墨高手了。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白,李白也是一个修道爱好者,精通诗文翰墨,仕途不得志后非常喜欢研究道学,他的字也是唐朝书法中的一朵奇葩。


道家书法仅仅是“鬼画符”吗?它们有更自我的“非艺术”追求

唐朝书法在形态上有两点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是楷法森严,第二是用笔厚拙,用官话来解释一下就是有“盛唐”特征。如细看李白字,会发现他的艺术感觉是超越盛唐时风的,很前卫,有一丝“尚意”的苗头。用笔狂放不羁,结字也奇诡莫测,轻重大小,变化飞动。

讲究,却不处处讲究。

这个感觉是非常“道家”的,讲究释放天性,讲究自然个性,与王羲之如出一辙。就李白的书法来说,跟后期一些道学名家的字相比,无论感觉还是艺术表现力,都是相通的。


道家书法仅仅是“鬼画符”吗?它们有更自我的“非艺术”追求

比如张雨,赵孟頫的徒弟。李白在一幅字中,突兀的用笔还是少数的,但在张雨作品中,已经开始变得多了起来,频率也更快了一些。

王羲之的张扬,是建立在“和谐平正”之上的张扬,强化了矛盾处理,做大胆变化。李白的张扬,是在平稳的用笔上偶尔飞腾,大有欲破牢笼之感。而张雨的张扬,是一种已经冲破束缚巨变。

这三人给人传递的感觉是一个递进趋势,相对匹配的是三人的道学高度。王羲之属于爱好者,李白属于后进精研,而张雨是比较纯粹的修道者。可见,修道专业程度与对法度遵循是成反比的。因为道学着重体现思想深度与厚度,在这种三观养成的前提下,书道似乎只能算是小道,故而对道学研究的越深远,对法度越漠视。

“漠视”法度这个词用得似乎不太准确,应该更趋近一种对自我的追求,毕竟他们的字都是有法度基础的,在法度基础之上敢于淡化法度,冲破传统思想所不容,或许对他们来说,书法已经成了表现自我,追逐自我的一个工具,更着重于人的本性,而非“艺术”追求中所体现的情绪兴致。


道家书法仅仅是“鬼画符”吗?它们有更自我的“非艺术”追求

看张三丰的字,已经开始大胆的抛弃了传统笔法套路,很多地方开始用“纯转笔”表现其个人的追求。如细线可视作主笔调,其中很多用笔突兀的部分跟张雨李白是有相通处的。突兀的关键并不是“墨重”,而是在形体和用笔上放的开,比如几处枯线缠绕。

单纯从技法角度讲,基础细线缠绕就已经甩开古人很多行草名家一大截,除一流草书名家有此功夫外,相对出名一些的草书家对大草线条的锤炼,确实比张三丰要差很多。

但如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这幅作品,大概是与“鬼画符”别无二致了,此处也可理解为何很多人评价道家书法为鬼画符。

其实对于修道者来说,“外形”已经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点了,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无论是连绵还是一根根排线,这些技法的使用很明显表现出他们的追求在更深的层次,与文人书法有区别。但也与江湖体有区别,江湖体是不会在乎技术难度的,但道家书法中的精品部分却屡屡让人技痒欲试。

有一点比较有意思,这些道家书法中的精品,他们对外形的要求随不传统,却也有一些独特的表现,时常规矩之中出现狂放之资,这种变动的来源,大概与常写符篆是有关联的。


道家书法仅仅是“鬼画符”吗?它们有更自我的“非艺术”追求

符篆作为自汉朝产生的道家文化,是历代修道者必修的一门功课。尤其古代,符篆和丹药无论在民间还是朝堂,都有驱魔辟邪入药的传统,也是道士们赖以生存的一项基本业务。所以他们的书法也会受到“符篆”的影响。

于符篆文化我并不熟悉,不知道其中有什么特别精神的追求,但有一点可知,在修道者的眼中,尤其是职业修道者眼中,画符篆应该有一些特殊含义,不仅仅是驱魔辟邪而已。以上二人的书法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字中参用了符篆的一些因素,然后去表现符篆中这种有宗教色彩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与文人相异之处。李白的作品中,连绵很多,突兀用笔也很多,价值修道炼丹,也可知他的字是受了符篆的影响,但符篆没有成为李白的主营业务,所以影响有限。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事是说不清的,就好像很难找到一个对道教文化研究精深,又对书法文化研究精深的人。起码在现代来说,很多修道者的字确实与古人的专业性差太远了,更像江湖俗体,没有专业性的支撑,即便没生一幅鬼画符的样子,也算不得有什么精神追求的高明,充其量是附庸风雅罢了。至于有没有人诬陷道家书法,好像也不重要了,无法诬陷的古代道家书法,被当代道家书法实锤了,想反驳都不是很容易。

其实道家书法看到最后,抛去那些真正的鬼画符,也就是符篆,会发现他们本身就有一种区别于文人书法的追求,虽然借了书法的外壳,但好像并不把书法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当回事,这种追求在当代自然是没见到过的。所以用书法的标准去看待道家书法本身就是不合适的最准确的认知观应建立在对道教文化了解比较深入的基础上才可以通过其笔墨表现揣摩其精神追求,只是实在有些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