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第五講 屢遭暗算的吳起

魏文侯之後,曾經是戰國首雄人才濟濟的魏國竟成為人才輸出國,許多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先後離開魏國,魏國逐步走向衰落。有哪些人物呢?大家看看這一大串名字是不是名垂青史:田子方、吳起、商鞅、張儀、公孫衍、孫臏、樂毅、范雎……如果說田子方的離開是因為政見不合,商鞅、張儀、公孫衍、孫臏、樂毅、范雎是為了成就事業,有一個人的離開很是讓人唏噓。因為他的離開,魏國由盛而衰;因為他的離開,導致身死異鄉。這個人就是戰神吳起。

說起吳起話題太多。論成功,兵法上孫吳並稱,流傳千古;戰果上從無敗績,堪稱戰神。論成功,變法上商鞅之為,步其後塵;政績上強國治兵,強魏扶楚。論失敗,其人品屢遭詬病,其經歷東奔西走;論失敗,其自身屢遭暗算,其結果身死異鄉。有哪些暗算呢?

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一、早有汙名

關於吳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樣介紹: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於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這段文字寫道,吳起在衛國老家殺30多人,離家後師從孔子的高徒曾子,因母親去世不回家被曾子逐出師門,到魯國殺妻求將,大破齊軍,不料功臣反被罷免。

由於當時歷史史料有限,況且戰亂紛紛、政權更迭、焚書坑儒,太史公對相關資料顯然不夠自信,所以說“魯人或惡吳起曰”,借用了厭惡吳起之人的話,因此這些記載就要睜大眼睛鑑別了:

從出身上看,吳起家累千金,是個富二代,本可以做個紈絝子弟,坐享其成,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的第一個選擇是外出求職,從而體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千金散盡卻求職不能。說明什麼?說明吳起在衛國的前途已經被封殺,永無出頭之日。那麼怎麼辦?要麼昏昏噩噩,碌碌無為;要麼擇善而居,擇林而棲。吳起選擇了後者。至於吳起殺三十餘人,疑點頗多,很可能是誹謗。但因為失望,又被嘲笑,於是怒火中燒,殺個把嘲笑他的人倒有可能。於是,“與其母訣”,誓言“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可以看出什麼?我看到的不是一個殺人惡魔形象,他的不甘寂寞、不服命運、不滿現狀、不失凌雲之志倒可一覽無餘。

於是跟從曾參學習,我們知道曾參的名望,庸俗之輩恐難入這位高級教授法眼。至於後來為什麼離開,從字面上看,是曾子對吳起母死不歸不滿,將其逐出。但問題是,如果吳起殺三十餘人逃出老家,那麼他怎麼回去呢?顯然自相矛盾。後來學兵法事魯君,吳起是不是因為發現自己不適合儒學,而是更適合兵法而選擇離開呢?應該說這樣的解釋倒是更加合理。這樣說來,吳起被曾子逐出師門,也不那麼可信。

接著,殺妻求將依然值得懷疑,我們後文會有論述。

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二、被評貪色

即使趕走了強齊,挽救了魯國,魯君還是辭退吳起,如果是你鬱悶不?當聽說魏文侯禮賢下士,吳起便來投奔魏國。文侯問李克:“吳起這個人怎麼樣啊?”李克說:“吳起這個人貪財好色,然而用兵打仗連司馬穰(ráng)苴(jū)都比不上他。”司馬穰苴是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這個評價相當之高了。我們前面說過,魏文侯那是用人之長、容人之短的明君,因為有人說吳起貪財好色,就不用吳起那才奇了怪了。

那麼,吳起是不是貪財好色呢?我們後文會有反駁。假如不是貪財好色,那麼,李克為什麼這樣講呢?一種可能是,李克也聽信了傳言;另一種可能是,李克說一些吳起的缺點,意思是說,這個人可不是完人,用錯了別怪我哈。很狡猾不是?不過大家注意,李克並沒有說吳起殺三十餘人,也沒有說他殺妻求將、母喪不歸,更沒說他被曾子開除,以上幾大汙點,吳起在魏國的二十年、在楚國近十年,多少人忌恨他,但從來沒有人提起過,這不是很奇怪嗎?

由此可見,吳起來魏國之前的許多評價都值得懷疑,很可能是誣陷。

魏文侯可不關心這些八卦,一聽說吳起的軍事才能,立即拜他為大將軍,讓他抗擊秦國。結果怎樣?他不但戰勝秦國,甚至硬生生從秦國的國境內攻克五座城池,佔領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從此,魏國設西河郡,吳起任西河郡守十幾年,秦兵不敢進兵,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吳起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場,全勝六十四場,其他不分勝負,是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敗績的將軍。特別是陰晉之戰,吳起率領五萬魏軍,擊敗五十萬秦軍,以少勝多,也讓魏國達到了輝煌的頂峰。

為什麼吳起將兵會從無敗績?據《史記》記載,吳起與將士同甘共苦,不擺架子,不貪享樂,使得將士為他戰死也心甘情願,這樣的軍隊怎能不取勝呢?

那麼,李克說的“貪財好色”成立嗎?身為大將軍,統帥三軍,權力是相當大的,如果想貪,那機會實在太多了。但史書記載吳起廉潔友善,盡得士心。這樣看來,至少貪財一條不成立。

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吳起為士兵吸毒瘡

可惜的是,長吳起32歲的伯樂——魏文侯於公元前396年去世,魏武侯當政,情況明顯不同了。但是吳起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一次,魏武侯到河西地區視察,看到河西的大好河山很是得意地說:“穩固的河山真美啊,這是我們魏國的寶呀!”這時候,大臣王鍾趕緊說:“是啊,我們的國家真是強大呀。只要修繕要塞,那您就霸業可成啦。”武侯聽了心裡美滋滋的。吳起馬上批評王鍾:“我們國君的話是險言,你聽了之後還要隨聲附和,這就更危險了。”武侯一聽很生氣:“你這是什麼意思啊?”吳起回答,三苗氏、夏桀、商紂王都是山河險固,但不以德治國,最終全都失敗。因此,治理國家在德不在險。如果君王修德,就會天下歸心;不修德,同一船上的人都可能是敵人。武侯說:“好啊,我今天是聽到聖人之言了。”

我們品味一下這個故事,不要說吳起在來魏國之前有那麼多的汙點,就算是隻有貪財好色兩項,他還敢這樣說話嗎?其他人馬上就可以懟他了,對吧?

後來魏武侯選相,吳起認為非他莫屬。不料魏武侯沒有選他,選了田文為相。吳起很不服氣,不敢找魏武侯對吧,於是來找田文,說:“我們來比比功勞怎麼樣?”田文說:“好啊!”吳起問:“率領三軍,讓士兵樂死而戰,敵國不敢進犯,這一點你跟我誰厲害?”田文說:“不如你。”吳起接著問:“治理官吏,親近百姓,充實糧庫,你跟我哪個厲害?”田文說:“不如你。”吳起接著問第三個問題:“鎮守河西地區,讓秦軍不敢向東,韓國趙國服從,你跟我哪個厲害?”田文還是說:“不如你。”於是吳起就說了:“領兵打仗、治理吏民、鎮守要塞這三點你都不如我,為什麼你位居我上呢?”田文說:“君主新立,國多疑難,大臣還沒有歸附,百姓還沒有信服。這個時候,應該囑託給你,還是應該囑託給我呢?”吳起靜靜想了一會兒,說:“應該囑託給你。”

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一方面吳起能力強、功勞大、霸氣直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田文自信、鎮定、穩如泰山;兩個人一剛一柔,相映成趣。為什麼吳起信服了?因為開始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忽略了別人的長處。山的巍峨當然是優點,水的靈活也是一種優勢,有時候甚至柔能克剛。所以吳起信服了。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田文也沒有指出吳起有什麼明顯的汙點,如果有,吳起還會那麼咄咄逼人嗎?

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三、被設圈套

如果說,田文為相還能自信沉著,幾年後公叔為相就以吳起為威脅了。公叔娶了一個公主,有一天對武侯說,吳起太厲害了,要想留住他,不如把公主許配給他。武侯一聽有道理,於是準備把另一個公主許配給吳起。誰料,這是一個圈套。精彩小品馬上上演——

公叔立馬請吳起到自己家裡做客,然後與同為公主的老婆演了一齣戲給吳起看——讓公主老婆百般侮辱自己,河東獅吼。吳起一看,天哪!公主竟然是這種德行啊!我可不能沾惹。剛剛痛下決心,武侯召見,要將另外一個公主許配給吳起,吳起那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不行不行,絕對不行!”武侯很是吃驚啊:我家閨女年輕貌美,貴為公主,你都看不上,你想幹嘛?吳起是啞巴吃黃連吶,但其實是喝了迷魂湯。當感覺武侯對他起疑心了,吳起立馬逃到了楚國。

前面我們說,吳起貪財沒有看到任何證據,這一次看到什麼?吳起好色嗎?且不說公主是否年輕貌美,如果吳起是個好色之徒,魏武侯肯把公主嫁給他嗎?那樣的話,全國人豈不會笑掉大牙?

如果說吳起以前遇到的各種暗算主要是口頭詆譭的話,這次暗算就是具體的行動了。就這樣,吳起離開了苦心經營二十年的魏國逃到楚國。

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刁蠻公主

四、遭受圍攻

吳起一到楚國,就得到楚悼王器重,拜他為相。吳起終於實現了他變法強國的夢想。在他的管理之下,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東卻三晉,西伐強秦,楚國很快強大起來,開始讓諸侯恐懼。但另一方面,吳起變法取消了許多貴族的爵位,裁減了一些官吏,削減了官吏俸祿,這些措施對楚國當然有利,但同時也觸怒了舊貴族、舊官吏,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可悲的是,到楚國不足十年,公元前381年,吳起的另一位伯樂——楚悼王也去世了。貴戚大臣乘機作亂,突然圍攻吳起,吳起無處可逃,於是伏在悼王的屍體上,作亂諸侯用箭射中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因此,七十餘家作亂權貴被滅族。就這樣,吳起雖然拉上了墊背的,但還是悲壯地走了。

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吳起伏在楚悼王屍體上被射殺

總結吳起的一生,我們發現他英勇果敢,才華橫溢,戰無不勝,治國有方,走到哪國哪國強。但是,從衛國,到魯國,再到魏國,最後到楚國,他要麼被人誣陷誹謗,要麼被人設計暗算,要麼被人圍攻致死。這是什麼原因呢?

有人說,吳起實在太優秀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所以有才華必然被嫉妒、被仇視、被算計。如果只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重讀歷史似乎沒有什麼意義。那麼,吳起的故事可以給後人怎樣的啟發呢?

第一,要學會虛懷若谷。從心理學上講,其實就是學會接納——看到長處,也接納所謂的短處。這樣,有才華、有成績就不會鋒芒畢露,而是看到事物的一體兩面。反過來,如果你太張揚、太強勢,在語言、行動、神態甚至僅僅是意識上對別人形成隱性攻擊,那麼,別人就會產生對抗與敵意。而所有的攻擊,哪怕是隱性攻擊,最後都會反作用力在自己身上。

我們看吳起,來魏國之前的說法自相矛盾,不易判斷;在魏國,尤其是魏文侯去世後,他的言行太過張揚與強勢,比如對武侯、對王鍾、對田文。你展示了攻擊性,對別人形成了威脅,還能指望別人對你友好嗎?

第二,要學會與人共贏。在相處中,如果只有一方得到利益,這種獲得是假的,至少是不徹底的。你白白佔了別人的地盤,別人會服氣嗎?不會尋機復仇嗎?但如果雙方交換了利益,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那這樣的獲得就是牢固的、長久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看似聰明,實則不會長久。

我們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行為,讓許多人突然失去了利益,而沒有收穫。這種變法後患無窮,這種處事不叫共贏。

何為共贏?就是雙方都有所得。有人說,蛋糕只有那麼多,怎麼會共贏呢?

其實現實中的利益,不像分蛋糕那麼簡單,因為大家的需求常常不同,所以可以各取所需。比如前面的故事,魏文侯沒有給卜子夏高官厚祿,但讓子夏西河講學,培養了許多高級人才,這就是對子夏的尊重;沒有讓田子方為相,但給了國師之謂;段幹木不肯為官,魏文侯過廬必式;不讓李克為相,但是國相選誰似乎是由李克決定的,這種成就感比當上國相都爽快……這些都是雙贏的範例,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即使雙方需求相同,適當進行利益分配,也比獨享其成效果更佳,因為這樣沒有隱患。心理學中的“互惠關係定律”,強調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這從科學的視角解讀了共贏原理。

因為一次訓誡就義憤填膺,讓屢遭誣陷的戰神吳起情何以堪?

互利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