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第五讲 屡遭暗算的吴起

魏文侯之后,曾经是战国首雄人才济济的魏国竟成为人才输出国,许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先后离开魏国,魏国逐步走向衰落。有哪些人物呢?大家看看这一大串名字是不是名垂青史:田子方、吴起、商鞅、张仪、公孙衍、孙膑、乐毅、范雎……如果说田子方的离开是因为政见不合,商鞅、张仪、公孙衍、孙膑、乐毅、范雎是为了成就事业,有一个人的离开很是让人唏嘘。因为他的离开,魏国由盛而衰;因为他的离开,导致身死异乡。这个人就是战神吴起。

说起吴起话题太多。论成功,兵法上孙吴并称,流传千古;战果上从无败绩,堪称战神。论成功,变法上商鞅之为,步其后尘;政绩上强国治兵,强魏扶楚。论失败,其人品屡遭诟病,其经历东奔西走;论失败,其自身屡遭暗算,其结果身死异乡。有哪些暗算呢?

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一、早有污名

关于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样介绍: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这段文字写道,吴起在卫国老家杀30多人,离家后师从孔子的高徒曾子,因母亲去世不回家被曾子逐出师门,到鲁国杀妻求将,大破齐军,不料功臣反被罢免。

由于当时历史史料有限,况且战乱纷纷、政权更迭、焚书坑儒,太史公对相关资料显然不够自信,所以说“鲁人或恶吴起曰”,借用了厌恶吴起之人的话,因此这些记载就要睁大眼睛鉴别了:

从出身上看,吴起家累千金,是个富二代,本可以做个纨绔子弟,坐享其成,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的第一个选择是外出求职,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千金散尽却求职不能。说明什么?说明吴起在卫国的前途已经被封杀,永无出头之日。那么怎么办?要么昏昏噩噩,碌碌无为;要么择善而居,择林而栖。吴起选择了后者。至于吴起杀三十余人,疑点颇多,很可能是诽谤。但因为失望,又被嘲笑,于是怒火中烧,杀个把嘲笑他的人倒有可能。于是,“与其母诀”,誓言“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可以看出什么?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杀人恶魔形象,他的不甘寂寞、不服命运、不满现状、不失凌云之志倒可一览无余。

于是跟从曾参学习,我们知道曾参的名望,庸俗之辈恐难入这位高级教授法眼。至于后来为什么离开,从字面上看,是曾子对吴起母死不归不满,将其逐出。但问题是,如果吴起杀三十余人逃出老家,那么他怎么回去呢?显然自相矛盾。后来学兵法事鲁君,吴起是不是因为发现自己不适合儒学,而是更适合兵法而选择离开呢?应该说这样的解释倒是更加合理。这样说来,吴起被曾子逐出师门,也不那么可信。

接着,杀妻求将依然值得怀疑,我们后文会有论述。

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二、被评贪色

即使赶走了强齐,挽救了鲁国,鲁君还是辞退吴起,如果是你郁闷不?当听说魏文侯礼贤下士,吴起便来投奔魏国。文侯问李克:“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说:“吴起这个人贪财好色,然而用兵打仗连司马穰(ráng)苴(jū)都比不上他。”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这个评价相当之高了。我们前面说过,魏文侯那是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的明君,因为有人说吴起贪财好色,就不用吴起那才奇了怪了。

那么,吴起是不是贪财好色呢?我们后文会有反驳。假如不是贪财好色,那么,李克为什么这样讲呢?一种可能是,李克也听信了传言;另一种可能是,李克说一些吴起的缺点,意思是说,这个人可不是完人,用错了别怪我哈。很狡猾不是?不过大家注意,李克并没有说吴起杀三十余人,也没有说他杀妻求将、母丧不归,更没说他被曾子开除,以上几大污点,吴起在魏国的二十年、在楚国近十年,多少人忌恨他,但从来没有人提起过,这不是很奇怪吗?

由此可见,吴起来魏国之前的许多评价都值得怀疑,很可能是诬陷。

魏文侯可不关心这些八卦,一听说吴起的军事才能,立即拜他为大将军,让他抗击秦国。结果怎样?他不但战胜秦国,甚至硬生生从秦国的国境内攻克五座城池,占领了秦国的河西地区。从此,魏国设西河郡,吴起任西河郡守十几年,秦兵不敢进兵,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场,全胜六十四场,其他不分胜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败绩的将军。特别是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击败五十万秦军,以少胜多,也让魏国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为什么吴起将兵会从无败绩?据《史记》记载,吴起与将士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不贪享乐,使得将士为他战死也心甘情愿,这样的军队怎能不取胜呢?

那么,李克说的“贪财好色”成立吗?身为大将军,统帅三军,权力是相当大的,如果想贪,那机会实在太多了。但史书记载吴起廉洁友善,尽得士心。这样看来,至少贪财一条不成立。

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吴起为士兵吸毒疮

可惜的是,长吴起32岁的伯乐——魏文侯于公元前396年去世,魏武侯当政,情况明显不同了。但是吴起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一次,魏武侯到河西地区视察,看到河西的大好河山很是得意地说:“稳固的河山真美啊,这是我们魏国的宝呀!”这时候,大臣王钟赶紧说:“是啊,我们的国家真是强大呀。只要修缮要塞,那您就霸业可成啦。”武侯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吴起马上批评王钟:“我们国君的话是险言,你听了之后还要随声附和,这就更危险了。”武侯一听很生气:“你这是什么意思啊?”吴起回答,三苗氏、夏桀、商纣王都是山河险固,但不以德治国,最终全都失败。因此,治理国家在德不在险。如果君王修德,就会天下归心;不修德,同一船上的人都可能是敌人。武侯说:“好啊,我今天是听到圣人之言了。”

我们品味一下这个故事,不要说吴起在来魏国之前有那么多的污点,就算是只有贪财好色两项,他还敢这样说话吗?其他人马上就可以怼他了,对吧?

后来魏武侯选相,吴起认为非他莫属。不料魏武侯没有选他,选了田文为相。吴起很不服气,不敢找魏武侯对吧,于是来找田文,说:“我们来比比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好啊!”吴起问:“率领三军,让士兵乐死而战,敌国不敢进犯,这一点你跟我谁厉害?”田文说:“不如你。”吴起接着问:“治理官吏,亲近百姓,充实粮库,你跟我哪个厉害?”田文说:“不如你。”吴起接着问第三个问题:“镇守河西地区,让秦军不敢向东,韩国赵国服从,你跟我哪个厉害?”田文还是说:“不如你。”于是吴起就说了:“领兵打仗、治理吏民、镇守要塞这三点你都不如我,为什么你位居我上呢?”田文说:“君主新立,国多疑难,大臣还没有归附,百姓还没有信服。这个时候,应该嘱托给你,还是应该嘱托给我呢?”吴起静静想了一会儿,说:“应该嘱托给你。”

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一方面吴起能力强、功劳大、霸气直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田文自信、镇定、稳如泰山;两个人一刚一柔,相映成趣。为什么吴起信服了?因为开始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山的巍峨当然是优点,水的灵活也是一种优势,有时候甚至柔能克刚。所以吴起信服了。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田文也没有指出吴起有什么明显的污点,如果有,吴起还会那么咄咄逼人吗?

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三、被设圈套

如果说,田文为相还能自信沉着,几年后公叔为相就以吴起为威胁了。公叔娶了一个公主,有一天对武侯说,吴起太厉害了,要想留住他,不如把公主许配给他。武侯一听有道理,于是准备把另一个公主许配给吴起。谁料,这是一个圈套。精彩小品马上上演——

公叔立马请吴起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与同为公主的老婆演了一出戏给吴起看——让公主老婆百般侮辱自己,河东狮吼。吴起一看,天哪!公主竟然是这种德行啊!我可不能沾惹。刚刚痛下决心,武侯召见,要将另外一个公主许配给吴起,吴起那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行不行,绝对不行!”武侯很是吃惊啊:我家闺女年轻貌美,贵为公主,你都看不上,你想干嘛?吴起是哑巴吃黄连呐,但其实是喝了迷魂汤。当感觉武侯对他起疑心了,吴起立马逃到了楚国。

前面我们说,吴起贪财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这一次看到什么?吴起好色吗?且不说公主是否年轻貌美,如果吴起是个好色之徒,魏武侯肯把公主嫁给他吗?那样的话,全国人岂不会笑掉大牙?

如果说吴起以前遇到的各种暗算主要是口头诋毁的话,这次暗算就是具体的行动了。就这样,吴起离开了苦心经营二十年的魏国逃到楚国。

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刁蛮公主

四、遭受围攻

吴起一到楚国,就得到楚悼王器重,拜他为相。吴起终于实现了他变法强国的梦想。在他的管理之下,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东却三晋,西伐强秦,楚国很快强大起来,开始让诸侯恐惧。但另一方面,吴起变法取消了许多贵族的爵位,裁减了一些官吏,削减了官吏俸禄,这些措施对楚国当然有利,但同时也触怒了旧贵族、旧官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可悲的是,到楚国不足十年,公元前381年,吴起的另一位伯乐——楚悼王也去世了。贵戚大臣乘机作乱,突然围攻吴起,吴起无处可逃,于是伏在悼王的尸体上,作乱诸侯用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因此,七十余家作乱权贵被灭族。就这样,吴起虽然拉上了垫背的,但还是悲壮地走了。

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吴起伏在楚悼王尸体上被射杀

总结吴起的一生,我们发现他英勇果敢,才华横溢,战无不胜,治国有方,走到哪国哪国强。但是,从卫国,到鲁国,再到魏国,最后到楚国,他要么被人诬陷诽谤,要么被人设计暗算,要么被人围攻致死。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说,吴起实在太优秀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所以有才华必然被嫉妒、被仇视、被算计。如果只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重读历史似乎没有什么意义。那么,吴起的故事可以给后人怎样的启发呢?

第一,要学会虚怀若谷。从心理学上讲,其实就是学会接纳——看到长处,也接纳所谓的短处。这样,有才华、有成绩就不会锋芒毕露,而是看到事物的一体两面。反过来,如果你太张扬、太强势,在语言、行动、神态甚至仅仅是意识上对别人形成隐性攻击,那么,别人就会产生对抗与敌意。而所有的攻击,哪怕是隐性攻击,最后都会反作用力在自己身上。

我们看吴起,来魏国之前的说法自相矛盾,不易判断;在魏国,尤其是魏文侯去世后,他的言行太过张扬与强势,比如对武侯、对王钟、对田文。你展示了攻击性,对别人形成了威胁,还能指望别人对你友好吗?

第二,要学会与人共赢。在相处中,如果只有一方得到利益,这种获得是假的,至少是不彻底的。你白白占了别人的地盘,别人会服气吗?不会寻机复仇吗?但如果双方交换了利益,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那这样的获得就是牢固的、长久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看似聪明,实则不会长久。

我们看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行为,让许多人突然失去了利益,而没有收获。这种变法后患无穷,这种处事不叫共赢。

何为共赢?就是双方都有所得。有人说,蛋糕只有那么多,怎么会共赢呢?

其实现实中的利益,不像分蛋糕那么简单,因为大家的需求常常不同,所以可以各取所需。比如前面的故事,魏文侯没有给卜子夏高官厚禄,但让子夏西河讲学,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这就是对子夏的尊重;没有让田子方为相,但给了国师之谓;段干木不肯为官,魏文侯过庐必式;不让李克为相,但是国相选谁似乎是由李克决定的,这种成就感比当上国相都爽快……这些都是双赢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即使双方需求相同,适当进行利益分配,也比独享其成效果更佳,因为这样没有隐患。心理学中的“互惠关系定律”,强调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从科学的视角解读了共赢原理。

因为一次训诫就义愤填膺,让屡遭诬陷的战神吴起情何以堪?

互利共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