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剪发难”之后,快剪业态能迎来转机吗?

经历过“剪发难”之后,快剪业态能迎来转机吗?

万万没想到,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衣食住行办公娱乐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偏偏解决不了的是自己头顶那些毛毛。

一个月不出家门,女生还能把短发养成长发,把长发扎起来做发型,而对于男生来说,短毛变长毛简直是噩梦。理发对广大男同胞而言,在这特殊的时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刚需”。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无疑成为了没有选择当中的选择,淘宝上一款89元的理发器月销售就超过了25万,短视频直播应用里也应运而生了大量理发技巧小课堂,一时间可谓兴起全民理发热潮。

当然,理发这事情本身是术业有专攻的,自我修理只能解燃眉之急。所以,也有网友戏称“如果理发店再不开门,全国男生都要进入流星花园F4的状态了。”

经历过“剪发难”之后,快剪业态能迎来转机吗?

经此一疫,人们终究意识到理发原来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而现有的理发店业态似乎不能很好地满足咱们的需求,至少,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那么,近年来,理发行业究竟是否有进化的苗头,是否有萌发出新的业态?答案是有的,它就是源于日本的“快剪”业态,只不过这几年来它一直默默无闻,不温不火。

日本的快剪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而中国的快剪基本是2015年前后的事情,整整20年过去,快剪业态要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必然要做到取长补短,打上相应的时代烙印。

不温不火的快剪业态

“快剪”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快”,往往以10分钟作为标准,“快”意味着需要通过供给的标准化来实现需求方所需要的既便捷也优质还低价

以曾在4年内开了超过800家连锁店的快剪行业佼佼者快发为例,其实已经大抵上满足了以上的苛刻要求。

首先,与日本的老师类似,快发瞄准的是需求简单只求便捷,但又是高频干刚需的剪发业务,而果断抛弃了高价值但耗时且客户要求一般比较个性化的染发、烫发等业务。

其次,为了提升服务体验,快发也不采取会员卡制度,在服务过程中保证不推销任何附加服务,当然,也因为本身只提供剪发这一种服务,做到了足够的纯粹。

最后,依据创始人李强的总结,他认为快发对比传统理发店实际上是做到了人效、时效和坪效的提升。除了理发师店里不需要有其他人所以提升了人效,因为只有剪发一项业务所以也不需要过多的设备所以在小面积的店面里提升了坪效,而十分钟十块钱也比起一小时收三四十块提升了时效。

经历过“剪发难”之后,快剪业态能迎来转机吗?

以上的举措都为快发尽可能地压缩成本,让快发能把更多的收入花在线上的营销和对客户、对理发师的补贴让利上。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也是现在国内的快剪业态对比起20年前日本快剪的进步。

然而,即便是面向足够大客群(尤其针对男性、小孩、老人)且尚属高频刚需(每月1~2次)行为的市场,也在前辈基础上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的打法,曾有一段高速的开店的发展期,快发们在近一两年来的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有点逐渐销声匿迹仍是有迹可循的。

取长补短,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快发犹如众多近年来冒起的新零售业态一般,非常追求开店的速度,因而采取的是加盟店的模式,然而却没有很好地解决加盟店带来的品控难题。

在2018年时,杭州市富阳区卫监部门就曾接到关于反映快发理发店消毒柜已故障,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的爆料并经过工作人员现场核查了情况属实,那就意味着可能和顾客亲密切除的理发工具和毛巾很可能都未经消毒程序,整个卫生情况非常堪忧。

再者,快发只求“快与低价”,在服务体验上与其老师日报的QB House相比还相差甚远。以下这个做法,都能充分体验日本企业的细致和人性化:①门外通过红绿黄三色灯来表示等待时间,让路过的潜在客人也能一目了然剪发大约的侯时;②剪发结束后理发师会询问顾客是否满意,如满意则会拍下照片放进顾客档案;③剪发结束后会使用空气洗净机为顾客清理发碎,并赠与顾客自制的专用梳子。

以上三点,分别对应的顾客对于便捷、个性化和洁净的需求,而除了专用梳子以外,其实基本不增加任何成本,这些细节的服务是非常值得快发们学习的。

经历过“剪发难”之后,快剪业态能迎来转机吗?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传统的理发店连接的是顾客与理发店,新型理发店更应连接的是顾客与理发师。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于人的服务性行业,理发师对顾客的了解是提升效率、质量和服务过程体验的核心要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app/小程序完善以理发师为维度的点评机制,建立针对顾客维度的理发档案,让店面成为理发师的生产平台,这样一方面能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另一方面还可能发展上门理发服务进一步提升坪效。

总的来说,快剪是存在较强市场需求的,在笔者看来至今不温不火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内功修炼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


作者:君健,学金融的互联网人,爱折腾的热血青年。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Upto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