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既然為人,

就免不了互尊互重。

至於孩子,

更是如此。

倘若,

失去了尊重,

孩子就會失去前行的動力。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這句話恐怕是對“尊重”的最高級註釋,因為“尊重”就意味著對他人人格的尊敬與重視——

敬人格,重他人,即為愛

對待孩子,亦然逃脫不了這一自然律對人性的束縛,因為孩子和我們一樣,同是人格的化身,同樣有被尊重的需要。

然而,儘管“尊重”對每一個人性如此重要,但仍有許多人不懂得何為尊重和如何尊重孩子,以至於很多孩子被迫開啟了“低自尊”的生存模式。

比如,面對我們肆無忌憚的語言,面對我們無所顧忌的行為,這些林林總總的不尊不重,最終都會作用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而且,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無視和輕蔑,也會漸漸在他們的心靈上劃下一道道血紅的傷口。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那天乘電梯,碰巧有一家三口也走進電梯。

一上電梯,他家那個6歲多的小男孩迅速走到“有利”位置,伸手準備按樓層按鈕,不想按錯了。

正當小男孩準備重新按時,站在他身後的媽媽一把“打”回了他剛剛伸出去的手,自己邊按按鈕邊不耐煩地說:“你的手怎麼這麼欠那!”

站在一旁的父親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樣,居高臨下地低眼看了看孩子,用男人味十足的聲音說了一句“欠揍”。

孩子身體蹭在電梯的轎廂上蹭來蹭去,有些不知所措。

……。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最近一次理髮,也碰巧偶遇一對兒前來理髮的母子。

他們坐在那裡一同理髮,孩子大概也到了“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

媽媽一直跟店裡的理髮師交流育兒經,說到孩子疫情宅家學習天天靠催,還不認真自覺,自己都快煩死了。

坐在一旁的孩子當即對媽媽的“評判”表示不滿,反駁道:“誰說我不認真了?!”

媽媽並未意識到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反應,對著理髮師說:“你看,哪有這樣跟父母頂嘴的?要擱著以前,我早就一巴掌上去了!”

孩子聽完,不語。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教育,就是施教者人格的濃縮。

然而,面對此情此景,很多身為教育者的爹媽卻從不以為然,甚至還有的父母理直氣壯地認為——對孩子嚴格要求何錯之有!?

但現實卻是——

失去尊重的言語更像是尖銳刺耳的噪音,久而久之只會讓聽者生厭、牴觸、抗拒、反叛、……,直至事與願違。

因為,這樣的教育其實就是在用“自己毫無根據、理所當然的認為”剝奪孩子感受的權利,同時也在否定和打壓孩子未來可能向好發展的勢頭。

也許,還有人會搬出老祖宗的訓誡——“忠言逆耳利於行”,可是如果我們將這些言行等同於“忠言”,那就好比有人勸你一定要相信“藥沒有副作用”一樣,但這純屬無稽之談。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高自尊的孩子,是被無處不在的尊重養大的”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

不懂得尊重,教育就無從談起;

不讀懂孩子,就無法尊重人性。

尊重,是教育開花結果的沃土;

尊重,是所有人價值與歸屬的起點;

尊重,是所有人自我驅動的底層源代碼。

因為,尊重喚醒的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自尊。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尊重”並非順著孩子、慣著孩子,任其擺佈,而是你能清楚地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個體,他有自己的情感訴求、所思所想和內在自我,需要我們平等相待和耐心引導,而非強勢專制與批判控制。

借用康德所言——

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儘可能地去理解。

孩子正是需要這樣的父母,畢竟,只有心甘情願、發自內心的理解才是一切尊重的開始

反之,凡是對“尊重孩子”置若罔聞、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的人,必是那些不願傾盡己力去認知和了解孩子的父母。

然而,

認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恰恰是父母的天職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低自尊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的無知養大的

讀懂了孩子,也就讀懂了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