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為什麼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為皇帝,而是選擇了咸豐?

擱淺港灣


道光的眼光太差,最終讓清朝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咸豐在位期間未能徹底改變道光皇帝執政以來清朝衰弱的趨勢,相繼爆發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偌大的一個清王朝差點就被咸豐給搞垮了,不是縱橫在搞封建迷信,就從咸豐的畫像就能看出來,這典型就是一個亡國相啊!

咸豐即位之初就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其實運動爆發前期很好鎮壓,只不過清廷的措施不行,最終讓太平軍迅速發展起來,從太平天國的政教組織形式來看,如果這樣的組織都能夠取代中央專制王權,那皇帝都得無能成什麼樣子。

終咸豐一朝都沒能找到打垮太平天國的方式,然而卻由著性子讓鴉片戰爭愈演愈烈,最終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主持下的清王朝稍有不慎就處在亡國的邊緣,這種內憂外患的處境,即使是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也沒有這樣的亡國危機。

再來看咸豐的弟弟恭親王奕訢,雖然外號叫鬼子六不太好聽,那也是清朝後期靈魂式的人物,不但處理了英法聯軍侵華,還主持了洋務運動,使得清朝能夠有一個同治中興。

那麼,問題來了,道光為什麼要選擇咸豐,而沒有選擇奕訢呢?

道光皇帝是一個性情比較嚴苛的人,可能稍微有點薄情寡義,對待自己兒子的教育問題,有的時候甚至會拳打腳踢,這種教育方法十分有問題。

我們都道光皇帝一共九個兒子,但是在道光前期,子嗣並不算多,在皇四子奕詝(咸豐)1831年(道光十一年)出生之前,道光一共三個兒子,次子和三子在道光九年的時候相繼去世,只剩下皇長子奕緯,儘管是庶出的,道光不是很喜歡,但也開始重視起來。

然而這個奕緯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清朝時期對皇子的教育十分嚴格,老師也勸奕緯好好讀書,奕緯當時已經二十多歲,甚至威脅他的老師,如果我將來當上皇帝第一個把你殺了。

據說當時道光得知這個事情後,非常生氣,對著奕緯就是一頓拳打腳踢,結果一不小心踢到了襠部,奕緯當天醫治無效去世了。

道光對奕緯的去世十分心痛,追封他為“隱志貝勒”。

道光皇帝辛辛苦苦生的三個兒子全軍覆沒後,本來應該十分悲傷,但是也不知道應了那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奕緯死後幾個月,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就降生了。

在奕緯身上的教育失敗後,道光十分重視皇四子奕詝,在其出生後僅僅三年,皇后佟佳氏病死後,奕詝的生母就冊立為皇后,奕詝的身份也變成了嫡子。

我相信道光在選擇奕詝繼承皇位的時候,肯定是考慮了嫡庶之分,儘管清朝皇位繼承不講嫡庶,而是以能力見長,但是道光皇帝卻是實實在在的嫡出,在古代封建社會,嫡出對庶出有著天然的優越感,所以,道光皇帝最終選擇了奕詝肯定是有這方面考量的。

皇六子奕訢的年齡只比奕詝小一歲,就晚這一年,可以說是錯過了整個世界。

奕訢的母親的靜貴妃,待遇照比鈕鈷祿氏就差多了,在生下奕訢之前,皇二子、皇三子都是靜貴妃所生,道光竟然沒有冊封靜貴妃為皇后,等到鈕鈷祿氏死後,按照道理來講也應該冊封靜貴妃為皇后了,但是道光連喪三位皇后,就沒有再立皇后的打算了。

從這一點來說,我估計很可能是道光皇帝認為,如果立靜貴妃為皇后的話,奕訢在地位上就和奕詝一樣了,這樣假設的話,道光皇帝早就打定主意立奕詝為皇帝了。

再來說身體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咸豐身份不好,很可能還是個瘸子,其實在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咸豐是個瘸子,從相關資料來看,咸豐很可能是摔傷過腿,後來恢復的不太好,並不是一直都是瘸子,很可能是季節性的。

在選擇立儲的時候,真正讓道光擔憂的應該是奕訢的健康狀況,因為奕訢母親生的其他兩個兒子早年都夭折了,會不會有什麼遺傳病也說不準,當然,這種說法也是猜測。

關於道光選擇奕詝為皇帝,還有一個野史中的故事,在選擇奕詝和奕訢的時候,道光十分猶豫,從地位上來說,奕詝高於奕訢,但是在能力上,奕詝是遠遠不敵奕訢的。

奕訢在身為皇子的時候,不論是條陳時政還是騎馬射箭都是極大的本領,典型的文武雙全,當時奕詝的老師杜受田給奕詝出了一個主意,跟道光打感情牌。

在《清史稿:杜受田傳》記載:有一次道光領著皇子們去打獵,考察皇子們的騎射本領,按照滿清時期的規矩,打獵最多的皇子要受到皇帝的賞賜,在諸位皇子中奕訢獲禽最多。

然而奕詝在打獵過程中卻一箭未發,道光因此問奕詝為什麼沒有射箭,奕詝按照老師杜受田提前告訴他的回答:“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前面已經說到,道光皇帝是一個有點薄情寡義之人,在聽完奕詝的回答後,情感線爆棚,十分高興,認為奕詝是一個講情義的人,非常適合當皇帝。

儘管我們知道清朝當時內憂外患十分需要一個強勢一點的皇帝,但是道光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總之,在最後選擇奕詝的時候,道光是感性大於理性,情感上的因素佔據了主導的地位。


史論縱橫


皇四子奕詝與皇六子奕訢是道光立儲時的主要選擇對象,道光在此問題上也確實猶豫過,然而,1846年8月7日,他還是下定決心,寫下傳位詔書: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希望之星——奕詝

1831年7月17日,註定是道光皇帝一生中最高興的日子之一。這一天,他又生了一個兒子奕詝。此時,道光已經49歲,年至半百,他之前也曾有過三個皇子:

  • 皇長子奕緯:道光最為看重,生於1808年,卒於1831年5月,諡號“隱志”;

  • 皇二子奕綱:生於1826年,第二年就夭折,僅在世104天;

  • 皇三子奕繼:生於1829年12月,在世52天就夭折;

年近半百的道光接連失去三個皇子,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封建社會,一國之君面對後繼無人的壓力會比任何人都大。

就在皇長子去世的時候,宮中的全貴妃已經身懷六甲。她無比期待自己能夠生一個皇子,然而比他更期待的是道光。

為了讓全貴妃靜心養胎,也為能夠隨時探視,道光特地讓她湛靜齋休養。湛靜齋是圓明園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建築,道光此時就住在此地。(注:“咸豐是早產兒”屬於民間傳說)

皇四子出生後,道光在取名字時也一反常態“奕詝”,不再是之前的緯、綱、繼那樣的“糸”字旁,而是“言”字旁。

奕詝的到來,給道光的家業傳承帶來希望,彷彿也是一個吉兆,在此之後,道光又生了5位皇子。在既有的兄弟年齡排序上,奕詝居首,這在古代社會是一個不小的優勢。

奕詝的母親鈕祜祿氏,成長於蘇州,帶有江南秀麗之氣,很受道光喜愛。一入宮就是全嬪,很快就晉升為貴妃。1833年,皇后去世,鈕祜祿氏成為皇貴妃,第二年又被晉升為皇后。隨著生母地位的上升,奕詝就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嫡長子。雖說在當時是秘密立儲,但從歷史上看,不能忽視這方面的影響。

皇四子與皇六子的奪嫡方式不一樣

道光是一個資質平常的守成之君,恪守傳統,他的治國之道曰“守成”,即用祖宗之法,再創祖宗輝煌。然而時代不同了,從乾隆晚年起,大清已經落後於時代,傳統的治國經驗已經不再適用。道光能用祖宗之法平定西北,卻不能抗住英國的船堅炮利。

傳統的道光在選擇繼承人時,也頗為看重傳統。皇四子奕詝老成持重,但才氣稍遜;皇六子奕訢才華過人,但看起來不夠穩重。道光的特性決定了奕詝更受青睞,但他也關注著皇六子。

在奕詝的奪嫡之路上,他的老師杜受田“老成謀國”,可謂功不可沒。

皇位競爭中,道光是裁判也是規則的制定者。於是,他指揮奕詝調整方向,以傳統的孝道來對抗奕訢的才華,以仁義對攻奕訢的武功。(注:野史中關於奕詝、奕訢奪嫡中,比試打獵和回答道光問題的兩則記載,真實性存疑)

在當時的環境中,儒家所倡導的“仁”“孝”是排第一位的,而事功之類的次之。

在這場競爭中,奕訢戰勝了“弱不禁風”奕詝,而奕詝卻戰勝了“同病相憐”的道光。與其說道光傳位奕詝,不如說他傳位給一位孝子。


秋媚讀史


道光的確在奕訢和咸豐為帝之間猶豫過,最後選擇咸豐有如下原因:

(1)咸豐根正苗紅,奕訢比他差一點。

咸豐先天優勢:

①存活的年齡最大的兒子。(長子)

②皇后所生。奕訢的母親則是皇貴妃,不是皇后,直到咸豐繼位,才尊封為皇后。

雖然清朝並沒有立長的習俗,但是要看到道光時期,已經是清朝中後期,漢化思想已經很重了,奕訢作為年齡最長的皇子,最要緊的是皇后所生,這兩大出身,簡直是完美的儲君條件。

(2)奕訢的有利條件。

奕訢的有利條件有三個:

①咸豐的生母雖為皇后,但是去世的很早,咸豐是奕訢的生母靜皇貴妃養大成人的。

②皇貴妃號稱“副後”,特別是在皇后已經去世的情況下,實際上在後宮中等同於皇后。

③奕訢才學才幹均高於咸豐,清朝也並沒有強制立長的規定,而且奕訢很得道光的喜愛。

(3)咸豐為什麼能勝出呢?

得益於咸豐老師杜受田的出謀劃策。

杜受田這個人不得了,在整個清朝,諡號文正的僅有八人,他是其中之一。另外的幾個都有誰?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

杜受田知道咸豐無論才學和騎馬射箭都比不過奕訢,在道光帝那裡的寵愛程度也比不上奕訢,他就給咸豐出主意,讓他從道德人品上著手。

這一招其實很毒辣。道光這個人呢,是以節儉出了名的,可以說這個人在內心深處是對道德一類的東西很有追求的。

咸豐聽取了老師的建議,某次道光帶人打獵,只有咸豐一箭不發,道光問他為何,咸豐說,現在正是春天鳥獸繁育的季節,我不忍心啊!道光聽完之後,非常高興。

道光病重的時候,皇子們看望他,咸豐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傷心萬分,這件事最終讓道光決定,咸豐繼承帝位。

(4)奕訢是有怨念的。

道光雖然讓道光繼承帝位,但是還是覺得對奕訢有虧欠,臨終遺詔特別命奕訢為親王。

咸豐繼位之後,兄弟兩個有心結,特別是奕訢生母病重時,奕訢請咸豐加封她為皇太后,咸豐不太願意,含糊其辭,奕訢竟然矯詔冊封,之後被咸豐解除了職務。

咸豐臨死前,任命八位顧命大臣,依然沒有奕訢的份,於是,奕訢聯合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八位大臣或被處死,或被撤職,奕訢取得了朝政大權。


師明禮


先談野史當中的說法。據當時的文人筆記記載,咸豐的能力較弱,他的老師明白,如果光比才能肯定贏不了奕欣。於是就告訴咸豐,不要在道光面前賣弄才學,要特別在道光面前展現自己的忠孝仁義。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藏拙示孝和示仁的故事。道光在召見兩人詢問政事的時候,奕欣對答如流,而咸豐則一言不發。道光詢問之後就痛哭流涕,表示只希望道光身體健康,自己可以永遠不管政事。外出狩獵的時候,沒有獵取一個獵物。道光詢問的時候,咸豐回答說不忍心殺生。這兩件事情博得了道光的好感。最終讓道光下定決心讓咸豐繼位。

再談正史的記載。道光去世以後,他的遺詔當中,不僅下令讓咸豐繼位,同時也冊封恭親王奕欣。這在清代的遺詔當中獨此一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道光在繼位人選上確實做過反覆的思量。雖然最後選擇了咸豐,但是他依然認可奕欣的才能,並且對他有一定的愧疚,所以才專門對他進行了冊封。之所以選擇咸豐,可能和道光本人性格導致的偏好有關。咸豐相對保守沉穩,奕欣活潑開放一些,相對來說道光更喜歡咸豐這樣的性格。

最後,就算是奕欣繼承皇位,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清王朝的命運。清代政治改革的主要障礙就在於存在著一個特權政治階層,滿清小集團。要進行政治改革,勢必要消除這個階層的政治特權。而這樣又必然使得清政府的政治根基被拔除。所以晚清時期的政治改革均以失敗告終。改革,慈禧做不了,奕欣也做不了。在內部無法解決困局的情況下,勢必會通過外部強力措施來完成這個歷史的必要工作。辛亥革命的出現,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換句話說,清政府的倒臺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必然性。不是換一個統治者就能避免的。


用戶4325101516


道光帝


為立太子的事情,道光帝很是費了一番腦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按照雍正帝定下的規矩,寫了立儲詔書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這時道光帝64歲,有四、五、六、七、八、九6個兒子活著。四、五、六年齡相仿,老四奕詝和老五同齡,15歲;老六奕訢13歲,七、八、九都還在吃奶,不在考慮之列。老五是個粗人,道光帝已將其過繼給自己的弟弟了,老五等於被排除在外,只有老四、老六可選。老四奕詝、老六奕訢高下之間大家都心中有數,但老四奕詝有兩個優勢,其一是嫡長子(在世的),其二是有個好老師杜受田。老六奕訢也不是完全處於劣勢,雖為庶子,但清朝皇位繼承不分嫡庶。


咸豐帝


老四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才智一般,告訴奕詝取勝要訣在“仁孝”。有一次,道光帝帶領兒子們狩獵,奕詝不發一箭,道光帝問:怎麼回事?奕詝回答說:春天鳥獸都要生娃,不忍心。道光帝聽了很高興,奕詝勝出。

總結一下,咸豐勝出有三個原因:

1.道光帝是個求穩的皇帝。縱觀道光帝的一生,尤其是三十年皇帝生涯,可以發現,道光帝是個穩紮穩打的人,不自視甚高,也不操之過急,力圖不出紕漏,凡是一再斟酌。正是道光帝這樣個性特徵,才促成了老四的勝出。畢竟,這麼大的國家,還是交給穩一點的人。

2.老四奕詝有自己的優點。首先是嫡長子,年齡15歲,比老六大2歲,即便64歲的道光帝隨時去世,15歲的老四也可以較好地勝任皇位。老四性格和道光帝比較像,長得也像道光帝,人比較中規中矩,比較踏實,不花裡胡哨,讀書也讀得好,還孝順。


恭親王


3.老六有自己的不足。首先是年齡劣勢,其次是活潑好動,人雖然聰明,但看起來不夠沉穩,後來人家都稱他為鬼子六,鬼精鬼精的。按照當時傳統的儒家標準,道光帝顯然認為老四更合適當皇帝。

但是,道光帝沒有轉變觀念,當時已經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家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時候,顯然是鬼精鬼精的老六奕訢當皇帝更能應對時局。

後來,老四成為咸豐帝,老六成為恭親王。


坐看東南了


道光一生有9個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奕緯,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叫奕誴,皇六子叫奕訢,皇七子叫奕譞,皇八子叫奕詥,皇九子叫奕璤。

不過,到道光立儲的時候,皇長子、皇二子、皇三子都已去世,皇五子過繼給了惇親王綿愷,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才幾歲,不具備成為儲君的能力。

所以,道光真正可以選擇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道光和他的兒子們)

那麼,這兩個皇子的條件分別怎麼樣呢?

首先看看皇四子奕詝。

奕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

奕詝自幼出過天花,一臉麻子。

另外,奕詝在做皇子的時候,有次在南苑打獵,不慎從馬上跌落下來,傷了腿骨。雖說得到御醫的救治,但卻落下了跛足的殘疾。

除了外形欠佳,奕詝資質平庸,在學習和騎射上也毫不出眾,實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

再看看皇六子奕訢。

奕訢的生母是靜貴妃,也是在孝全成皇后去世後,統攝後宮多年的實際掌權人。

奕訢生得一表人才,且“天資穎異”,文武皆備,就連奕詝的老師杜受田也承認他是萬里挑一的好苗子。

這樣一比較,奕詝和奕訢誰優誰劣那就一目瞭然了。

(資質平庸的奕詝)

那麼,為大清江山著想,道光用腳指頭也知道該立誰為儲君了吧?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卻立了不論外形還是才幹都不出色的奕詝呢?

我認為道光之所以要立奕詝,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奕詝子憑母貴。

孝全成皇后並非生了奕詝之後才受到道光的寵愛,而是她從進宮始,就一直很受眷顧。

據《清史稿》記載,孝全成皇后16歲的時候,以秀女的身份入宮,憑藉清麗脫俗的氣質吸引了道光,並從嬪的起點開始晉級。

按說不少能選進宮的,基本上也就是從答應開始,也就比宮女好那麼一丟丟的身份做為起點,實在長得不錯的才被封為貴人。

此後她又不斷得到晉升,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晉升為僅次於皇后的貴妃了。

所以,孝全成皇后起點比別人高的原因,全靠她自己。整個清朝論誰晉封得最快,那非她莫屬,並且人家還真是沒有靠什麼育嗣有功啊這樣的由頭。此情此景,只能說道光對她是真愛啊。

正是因為道光寵愛孝全成皇后,所以道光十一年,孝全成皇后生下奕詝,道光老來得子,對奕詝的關注和疼愛那就非同尋常了。

後來,由於道光是個直男,凡事都要他說了算,孝全成皇后統攝後宮後,工作上諸多讓他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說大事小事都要他說了算,孝全成皇后天天被批評,內心極度壓抑,最後鬱鬱而終。

這事讓道光頗有些覺得對不起她,所以在立儲的時候,立奕詝為儲君,難免有這方面的原因。

(頗得寵愛的孝全成皇后)

第二,奕詝是實際意義上的長子。

清朝在立儲的制度上,一直是立賢不立長。但由於受儒家文化影響,自康熙起,都曾有過立嫡子為繼承人的舉動。

道光自己就是嫡次子,由於嫡長子早夭,他便成為了實際的嫡長子,而他之所以能繼位,正是守成的嘉慶帝特別看重嫡子的緣故。

因此道光繼位後,由於皇長子、皇二子和皇三子的相繼去世,皇四子奕詝成了實際上的長子,再加上生母又被晉封為皇后。因此奕詝的嫡長子的身份在無形中得到了大家的默認。而道光亦將他視為自己嫡出的兒子,選他為繼承人,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第三,遵守“立賢”祖制。

前面說到清朝有“立賢不立長”的祖制。

康熙立儲的時候,先是立嫡子胤礽為太子,後來廢掉他後,又以賢為標準,最終立了“仁孝”的皇四子胤禛為接班人。

由此可見,“仁孝”也是作為接班人的考核之一。

奕詝雖說資質平庸,各方面都不如奕,但他有個好老師杜受田,另外他還是個好演員。為什麼這樣說呢?

有兩個故事可以說明。

一個故事說的是道光帶皇子們去打獵,想看看他們的騎射能力如何。

這是奕訢的強項啊,所以奕訢擼起袖子使勁幹,等活動結束的時候,成了當天捕獵最多的皇子。

奕詝兩手空空,根本就沒有去捕獵。

道光很納悶啊,於是問奕詝。

結果奕詝說,正是萬物生髮的春天,許多動物的腹中都有幼子。此時去捕獵,不光死掉了成年的獵物,而且連它腹中的幼子也遭遇不幸,想想,實在是於心不忍。

道光一向想做個明君,聽了這話,當然覺得好有道理,奕詝仁愛。反過來捕獵最多的奕訢就成了殘忍的代表。

(名師杜受田)

另一個故事說的是道光重病,覺得自己就要嚥氣了,所以把奕詝和奕訢召來問話,也是想最後敲定立誰為接班人。

奕詝和奕訢來後,道光問了點治國安邦的問題。

這是奕訢的強項啊。所以奕訢滔滔不絕,說得有條有理有見地。

反觀奕詝呢?光是跪在地上涕淚不止,痛切非常。

道光看到奕詝哽咽不止,連話都說不出來的樣子,心裡很感動,覺得他孝道。這樣一來,強於條陳時政的奕訢的表現就變得不近人情了,想嘛,爹都重病不起了,不去噓寒問暖,還在那滔滔不絕說什麼政務,這不白眼狼嘛!

然而,奕詝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正是老師杜受田給出的主意。

因此,資質平庸的奕詝就靠著“仁愛”和“仁孝”打敗了文武全才的奕訢,最終得到了道光的認可,成為清朝第七任皇帝,是為咸豐皇帝。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拋開一切野史,來講一講道光立嗣問題:

道光共有九子

第一子奕緯,生卒時間: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壽命:24歲,無子。

第二子奕綱,生卒時間: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初八,壽命:4個月。

第三子奕繼,生卒時間: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壽命:一個月。

第四子奕詝(咸豐帝),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日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壽命:31歲,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六月被其父道光帝密定為皇儲,子2人。

第五子奕誴,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十五日至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十九日,壽命:59歲,子8人。

第六子奕訢,生卒時間: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壽命:67歲,配享太廟,子4人。

第七子奕譞,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壽命:51歲。

第八子奕詥,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月二十六日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初四,壽命:25歲,無子。

第九子奕譓,生卒時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壽命:33歲,無子。

首先,道光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是年齡跨度非常大,長子和幼子相差37歲。其立嗣是在1846年,第七子6歲,第八子2歲,第九子1歲,存在太多不穩定因素,也無法預料其資質,所以這三位可以忽略。

剩下的皇子中,第二子只活了4個月,第三子只活了1個月,且出生時道光長子奕緯已經18歲+了(按照清例已經結婚),這種年齡差那麼大且旋即夭折的孩子,不可能照野史說的一樣,因為他們的幼殤影響了對奕緯的培養,故而奕緯記載被踢死一說的《老太監的回憶》其實不太值得推敲。

言歸正傳,在此情況下第2.3.7.8.9皇子均無繼位可能,剩下1.4.5.6皇子。

如果道光在1830年去世,那麼他的繼承人是無法選擇的,彼時他的兒子只有奕緯一人,然而命運讓他活到了1850年,這選擇發生了變化。

奕緯大約在少年時得了愛新覺羅家的遺傳病,即跗骨瘡,這一疾病在愛新覺羅覺羅家很常見,著名的怡親王胤祥、榮親王永琪身上都有,但讓道光沒法接受的是奕緯的生育能力也可能因此受到了影響,所以其在去世前幾年已經完全失寵。另外其雖然武力出色,但是文化水平不行,資質也一般,隨著疾病一步步吞噬著他本來出色的武力,他身上已經沒有什麼閃光點了,因而他和道光的父子關係並不好,也就有了傳聞的源頭。

最終在1831年,奕緯去世,結束了他悲劇的一生,道光也因此沒了繼承人的人選。

兩個月後,事情發生了變化,道光又有兩個庶子出生,早幾天出生的第四子是寵妃全妃所生,晚幾天出生的第五子是祥妃所生,不同於野史所說的出生早晚影響了他的繼承順位,他被過繼出去同樣是在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道光已經確定儲君的時候,清朝向來有這樣的慣例,比如確定弘曆為繼承人時過繼了弘時,確定永琪(沒當上皇帝)為繼承人時過繼了永瑢和永珹。

不說廢話了,剩下三個孩子的優劣勢是:

皇四子:老實善良,穩重謹慎,年齡居長,其母受寵,並在其四歲時被立為皇后,不過此時已經去世,皇四子在政治上明顯是一個保守派,但他身體是最差的,並且因為一次打獵摔斷了腿,另外,他長得最像道光。

皇五子:身體最好,頗受底層人愛戴,但學業最差,也無心帝位。

皇六子:勤奮好學,人最聰明,母親在世且得寵,文武雙全,他有典型的改革傾向,擅於接受新事物。

一、道光帝本身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並且前代已經出現過乾隆推倒康熙的政策,嘉慶誅殺乾隆的寵臣這樣的事件,並且在1840年剛剛經歷過鴉片戰爭的道光對改革派有非常嚴重的牴觸心理。

二、母親在世的未成年人又有另一個問題:子少而母壯,這是歷代都儘量避免的一個情況,這一情形在皇四子身上已經不存在(母親去世),而皇六子身上存在。

三、少年賢明而長大改變的例子很多(如胡亥、隋明帝、宋光宗等),嫡長子繼承製在封建王朝有先天優越性,皇位更為穩固。

故而為了自己的身後事,也為了皇權的良性傳遞,選擇了皇四子。


黑山羊歸來


道光皇帝立奕嚀為皇太子,也就是日後的咸豐皇帝,在野史中有一個傳說,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奕嚀的師傅杜受田“耍了手段”,下面咱們說說這個所謂的手段:

話說某次道光皇帝帶著皇子奕嚀和奕訢去打獵行圍,在其中道光就想考考這兩個皇子的本事,於是就傳令二人到黃賬前領命,等二子到了後,道光說:今天的獵物都膘肥體壯,特令你二人以一個時辰為限,看誰獵取的野獲多,去吧。一個時辰後,帶著你們的戰利品來父皇這裡報道。朕有賞。

於是乎,本來就喜好打獵的奕訢可是撒了歡,左一個野兔,右一個野雞,不一會就野獲慢慢,轉眼在看奕嚀那邊,他竟然一無所獲,這可是急壞了奕嚀的師傅杜受田,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趕忙把愛徒奕嚀拉倒一邊,附耳道,你乾脆就一箭別發了,然後你按照我的辦法..........。


就這樣,一個時辰到了,兩個皇子又來到父皇的帳前覆命,奕訢說:父皇,這裡我獵取的獵物,一共20個兔子,10個野雞,還有三頭鹿。咸豐看後喜形於色,轉頭問奕嚀,你的獵物呢?奕嚀說:父皇,我沒有獵物,因為我實在不忍心把這些剛剛繁育的幼崽殺死,我怕它們的父母傷心吶。道光被這一席話感動了,認定奕嚀是個仁義之君,於是便在他傳位的詔書上寫上了奕嚀的名字。但真相果真如此嗎?咱們看一張圖。

從此圖中可以看出,奕嚀是根正苗紅,他是皇后所生的,而且還是嫡長子,對古代禮法極為尊崇的道光,心中太子的人選自然是有嫡立嫡,有長立長,而奕嚀直接是又嫡又長,您說,道光豈有不立之理?而奕訢對比奕嚀就差很多了,既不是嫡子也是長子,所以沒有被立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為咸豐畫像)


老豬的碎碎念


道光帝為什麼選擇咸豐帝而不是選擇恭親王奕訢,真正的原因,除了道光帝復生,否則誰也說不清楚。下面將對比咸豐帝和恭親王,以瞭解和猜測道光帝選擇咸豐帝的原因。

基本資料

1、咸豐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曾祖父是乾隆朝駐藏將軍成德,父親是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是道光帝的第三個嫡妻,所立的第二個皇后。

1840年2月13日,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突然身亡,死因大約有兩個:一是被迫自殺,自殺原因有兩個:1、為父親乞官而被太后責罵,羞愧自殺;2、謀害恭親王奕訢失敗而自殺;二是被恭慈皇太后鈕祜祿氏下毒所殺。

2、咸豐帝養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先祖為蒙古科爾沁左右翼,後抬旗為滿洲正黃旗。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清朝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既非前朝皇帝嫡福晉、更非本朝皇帝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3、咸豐帝是1831年7月17日出生,恭親王奕訢是1833年1月11日出生,相差2歲。咸豐帝是在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在1840年2月死後,才被道光帝交給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撫養,時年10歲。

4、以節儉著稱的道光帝,即便面對同時進行鴉片戰爭,依然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舉行盛大葬禮,可見其感情之深。

5、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死後,道光帝只讓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做皇貴妃管理後宮,堅決不立皇后,如同乾隆帝時期的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一樣。

6、《清朝野史大觀》記錄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趁幼年的恭親王奕訢來找咸豐帝玩耍時,留恭親王奕訢在自己宮裡吃飯而在魚上下毒,但因幼年的咸豐帝提醒,恭親王奕訢得以活命,最後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被太后逼迫自殺。

7、養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在咸豐帝即位後,雖然咸豐帝以太后的規格對待,但並沒有被冊封為太后。養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在積勞成疾病死前要求咸豐帝封自己為太后,但咸豐帝不願意。1855年養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去世,恭親王奕訢要求咸豐帝封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太后,之後更是以軍機大臣身份冊封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太后,迫使咸豐帝不得不承認事實。此後,咸豐帝大力打擊恭親王奕訢。

咸豐帝和恭親王的關係

1、在被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撫養後,和恭親王奕訢關係非常好;

2、咸豐帝即位後,因為不肯冊封養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太后,更因恭親王奕訢矯詔冊封養母為太后,而和恭親王奕訢關係惡化,更拒絕加上道光帝的諡號:成;

3、咸豐帝熱河病死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才讓恭親王奕訢母親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得以在諡號中加上“成”字。

王湘綺在《祺祥故事》記錄了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在病死前誤將咸豐帝當作恭親王而說出心裡話造成咸豐帝和恭親王關係惡化:

“會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視。一日,太妃寢未覺,上問安至,宮監將告,上搖手令勿驚。妃見床前影,以為恭王,即問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誤,即呼“額娘”。太妃覺焉,回面一視,仍向內臥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4、咸豐帝的師傅杜受田比恭親王奕訢的師傅卓秉恬、賈楨更有策略。卓秉恬為官清正,作風敢言。賈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受命在咸豐帝撤退後率軍守衛皇城,可見其勇敢。杜受田雖然沒有顯示其性格的資料,但相比卓、賈二人應該更有謀略。

道光帝的看法

1、在咸豐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死後,不立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當然這就不能否定道光帝不立恭親王的可能性。

2、道光帝在修建自己嬪妃陵園時欽定將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安排在內,擺明不給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做太后的意思,即否定恭親王繼位的可能性。

3、道光帝寵愛恭親王是事實:

“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

愛好武功的恭親王和當年在皇宮中格殺2個林清黨人保護嘉慶帝的道光帝,可謂是有著相同的愛好。

道光帝在遺詔中要求封奕訢為恭親王:

“硃諭“封皇六子奕為親王”。”

4、根據《清史稿 杜受田傳》,道光帝之所以立咸豐帝原因是在於:

“皇四子仁孝”

一個是有才的恭親王,一個是仁孝的咸豐帝,道光帝做出了他的選擇!

5、道光帝遺詔中的未來架構:

仁孝的咸豐帝即位、有才的恭親王治理國家的人君、權臣模式

這就是道光帝為什麼要在遺照中同時宣佈讓咸豐帝即位和封恭親王為親王的原因:

兄弟共同治理天下。

大位有德、治理有才,這是道光帝為什麼立咸豐帝、封恭親王的原因。但可惜的是咸豐帝因為拒絕封二人的母親為太后導致道光帝的框架破產。

綜述

道光帝意圖用兄弟同心治理天下的德才兼備模式給大清更合理的治理方式,這才有在遺詔中同時公開安排咸豐帝和恭親王二人:

仁孝的咸豐帝即位,有才的恭親王治國。

在道光帝看來,仁孝的咸豐帝無能治國,需要有才的恭親王;有才的恭親王德不足,需要有德的咸豐帝支援。

只是小氣的咸豐帝不肯將一個太后名號給自己的生母,即便是準備病死的時刻!不是杜受田讓咸豐帝裝出仁孝的樣子,道光帝基本上是讓恭親王即位了。

假裝有德的咸豐帝,讓真正有才的恭親王失去了即位的機會。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查《清實錄·宣宗實錄》,確實看到道光帝晚年封存了四道諭旨,這個存在疑點,說明恭親王在朝臣中可能存在一定聲望,或者奪嫡之爭也曾暗中進行過。道光帝是怎麼考慮的,則在最後一道遺詔中說得非常清楚。具體分析如下:

一,道光建儲密諭和臨死當天硃諭

清朝自雍正帝開始實行“秘密建儲”制度。皇帝在世時即在諸皇子中默選繼承人,而後寫下硃筆諭旨封於一個“鐍匣”之中,藏於正大光明匾後,臨終或退位時再開啟。整個過程非常機密,目的就是杜絕奪嫡之爭。這個制度執行下來,總會有一些差別,道光朝尤其特殊,竟有4道諭旨,且道光在臨終的當天卯時(5點-7點),還專門下了額外另一道硃諭強調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誤。最後的遺詔,則明確說了選擇皇四子的原因。另外,最被後人關注的是:皇六子奕訢也出現在了建儲御書之中。

《宣宗實錄》:○丁未,卯刻,上疾大漸。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鐍匣,宣示御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硃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  ○午刻。上崩於圓明園慎德堂苫次。 ○遺詔曰。……○先是御書硃諭四條緘藏,至是頒發。……○又奉硃諭,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上面這些記錄前後連續,是道光帝最後的實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開啟此前秘密書寫的建儲御書後,又下了一道“特諭”,強調皇四子奕詝是業經選定的繼承人,“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說明王大臣們在開啟鐍匣之後似乎頗有疑惑。這就印證了皇六子奕訢在朝臣中頗為聲望,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才是真正的繼承人。

二、史書記載的立儲原因

《清史稿·杜受田傳》說到,自皇四子奕詝六歲入學以來,杜受田悉心輔導。終於在道光晚年的一次狩獵活動中,奕詝在杜受田的授意下,刻意顯露“仁孝”性格,獲得了道光帝的特別讚賞。清史稿作者認為“立儲遂密定”,直接決定了道光帝的選擇。清史稿作者團是清末一群遺老,多能聞知宮廷掌故,似乎有一定憑據。

《清史稿·杜受田傳》: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三十年,文宗即位,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田雖未入樞廷,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文宗震悼,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賜金五千兩治喪,遣近臣慰視其父堮,擢其子檢討翰為庶子,孫三人並賜舉人。……諡文正……謂其公忠正直,足當“正”字而無愧。柩至京,上親奠,撫棺哭甚哀,晉其父堮禮部尚書銜。明年,上臨雍講學,複詔褒受田曩日講貫之功,即家賜祭一壇。及柩歸,命恭親王奠送,遣官到籍致祭,飾終之典,一時無與比。

皇四子即位後,也特別優待杜受田,甚至到了“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的地步,杜受田病死後,又受到了極為特殊的優待,竟然得諡“文正”,又“賜金五千兩治喪”,提拔其子孫,甚至撫棺哀哭,又命令恭親王奕訢送靈。這說明,咸豐能夠成為繼承人,確實有這個因素,杜受田擊中了道光帝的要害。

至於道光帝本人的考慮,《宣宗實錄》的最後一道遺詔卻交代的非常清楚。道光帝平生老成謹慎,且自恃善於“觀人之法”,認為一個人必須要“無私”才能克濟大事,人品輕重並不在乎聰明與否。這也是他與群臣意見相左的地方,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道光一點不含糊,完全是乾綱獨斷的,他只看重德行公心。所以才會有臨死當天額外的硃諭,告誡群臣要盡心輔佐。

《宣宗實錄》:遺詔曰。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載隆恩,付畀神器,臨御天下。……追維在位歷三十年,壽登六十有九。亦復何憾。顧念統緒至重,亟宜慎簡元良,纘承大業。本日卯刻,特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親降硃筆諭旨: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並諭王大臣等同心贊輔,無恤其他。乃降旨甫經半日,神氣漸散,豈非天乎?皇太子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必能欽承付託,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統。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憂勤惕勵,於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至於觀人之法,鑑空衡平,妍媸輕重自見,惟無私乃克有濟。兼願中外文武臣僚,精白乃心,各勤厥職,用輔嗣皇帝郅隆之治,則朕懷益慰矣。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道光生前,其實做的不偏不倚,幾乎是一碗水端平,時常命令皇四子、皇六子代行一些禮儀活動,並未顯露出任何傾向,如祈雨、享太廟、祀天、詣黑龍潭神祠、祭關帝廟等,都有兩位皇子的記錄。

三、深層原因和最後結果

道光選擇奕詝的深層原因,是因為當時內外交困,他必須選擇一位持重謹慎、忍辱負重的人,才不至於陷入羅網、自亂陣腳。這是道光本人在最後十年與西方列強打交道得出的經驗,在最後的遺詔中,他自己敘述了這番經驗,認為奕詝必能效法他的套路,從而轉危為安。

《宣宗實錄》:遺詔曰。……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溯自西陲小蠢,出師撻伐,旋致敉平,何敢自矜武略?迨後東南瀕海之區,因貿易而啟紛爭,朕惟古之君子,愛人為大,何忍無辜赤子,慘罹鋒鏑?是用捐小忿、成大信,綏疆柔遠,於今十載,卒使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此朕孳孳愛民之隱衷,至今日而庶堪共諒者也。……

道光帝的主要經驗是“隱忍愛民”,在與列強的衝突中,“捐小忿、成大信”。嚴格說,道光帝這套經驗是正確的,深刻洞悉了帝國臣民的性格特點,也看到了“國家信用”在當時的重要性。還在世時,他就訓斥過陶澍等大臣的激進意見和做法。很可惜,他最為自傲的“觀人之法”被證明完全弄錯了,咸豐帝是整個晚清最激進的皇帝,沒有之一。

對咸豐的性格,他似乎也不是沒有察覺,於是在立儲御書上加上了一條,“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目的可能是希望更聰明圓滑一些的奕訢能夠彌補兄長的短板。後來的事實演化證明這個考慮頗為正確,奕訢更擅於與列強打交道。最後,他有沒有考慮過皇六子奕訢呢?從以上的史料看,他是猶豫過的,但性格慣性太大了,他對性格飛揚的人物總是不放心,於是造成了後來的動盪,與自己立儲的初衷竟然完全相反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