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咸丰?

搁浅港湾


道光的眼光太差,最终让清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咸丰在位期间未能彻底改变道光皇帝执政以来清朝衰弱的趋势,相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偌大的一个清王朝差点就被咸丰给搞垮了,不是纵横在搞封建迷信,就从咸丰的画像就能看出来,这典型就是一个亡国相啊!

咸丰即位之初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其实运动爆发前期很好镇压,只不过清廷的措施不行,最终让太平军迅速发展起来,从太平天国的政教组织形式来看,如果这样的组织都能够取代中央专制王权,那皇帝都得无能成什么样子。

终咸丰一朝都没能找到打垮太平天国的方式,然而却由着性子让鸦片战争愈演愈烈,最终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主持下的清王朝稍有不慎就处在亡国的边缘,这种内忧外患的处境,即使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亡国危机。

再来看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䜣,虽然外号叫鬼子六不太好听,那也是清朝后期灵魂式的人物,不但处理了英法联军侵华,还主持了洋务运动,使得清朝能够有一个同治中兴。

那么,问题来了,道光为什么要选择咸丰,而没有选择奕䜣呢?

道光皇帝是一个性情比较严苛的人,可能稍微有点薄情寡义,对待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有的时候甚至会拳打脚踢,这种教育方法十分有问题。

我们都道光皇帝一共九个儿子,但是在道光前期,子嗣并不算多,在皇四子奕詝(咸丰)1831年(道光十一年)出生之前,道光一共三个儿子,次子和三子在道光九年的时候相继去世,只剩下皇长子奕纬,尽管是庶出的,道光不是很喜欢,但也开始重视起来。

然而这个奕纬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清朝时期对皇子的教育十分严格,老师也劝奕纬好好读书,奕纬当时已经二十多岁,甚至威胁他的老师,如果我将来当上皇帝第一个把你杀了。

据说当时道光得知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对着奕纬就是一顿拳打脚踢,结果一不小心踢到了裆部,奕纬当天医治无效去世了。

道光对奕纬的去世十分心痛,追封他为“隐志贝勒”。

道光皇帝辛辛苦苦生的三个儿子全军覆没后,本来应该十分悲伤,但是也不知道应了那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奕纬死后几个月,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就降生了。

在奕纬身上的教育失败后,道光十分重视皇四子奕詝,在其出生后仅仅三年,皇后佟佳氏病死后,奕詝的生母就册立为皇后,奕詝的身份也变成了嫡子。

我相信道光在选择奕詝继承皇位的时候,肯定是考虑了嫡庶之分,尽管清朝皇位继承不讲嫡庶,而是以能力见长,但是道光皇帝却是实实在在的嫡出,在古代封建社会,嫡出对庶出有着天然的优越感,所以,道光皇帝最终选择了奕詝肯定是有这方面考量的。

皇六子奕䜣的年龄只比奕詝小一岁,就晚这一年,可以说是错过了整个世界。

奕䜣的母亲的静贵妃,待遇照比钮钴禄氏就差多了,在生下奕䜣之前,皇二子、皇三子都是静贵妃所生,道光竟然没有册封静贵妃为皇后,等到钮钴禄氏死后,按照道理来讲也应该册封静贵妃为皇后了,但是道光连丧三位皇后,就没有再立皇后的打算了。

从这一点来说,我估计很可能是道光皇帝认为,如果立静贵妃为皇后的话,奕䜣在地位上就和奕詝一样了,这样假设的话,道光皇帝早就打定主意立奕詝为皇帝了。

再来说身体因素,很多人都知道咸丰身份不好,很可能还是个瘸子,其实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咸丰是个瘸子,从相关资料来看,咸丰很可能是摔伤过腿,后来恢复的不太好,并不是一直都是瘸子,很可能是季节性的。

在选择立储的时候,真正让道光担忧的应该是奕䜣的健康状况,因为奕䜣母亲生的其他两个儿子早年都夭折了,会不会有什么遗传病也说不准,当然,这种说法也是猜测。

关于道光选择奕詝为皇帝,还有一个野史中的故事,在选择奕詝和奕䜣的时候,道光十分犹豫,从地位上来说,奕詝高于奕䜣,但是在能力上,奕詝是远远不敌奕䜣的。

奕䜣在身为皇子的时候,不论是条陈时政还是骑马射箭都是极大的本领,典型的文武双全,当时奕詝的老师杜受田给奕詝出了一个主意,跟道光打感情牌。

在《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有一次道光领着皇子们去打猎,考察皇子们的骑射本领,按照满清时期的规矩,打猎最多的皇子要受到皇帝的赏赐,在诸位皇子中奕䜣获禽最多。

然而奕詝在打猎过程中却一箭未发,道光因此问奕詝为什么没有射箭,奕詝按照老师杜受田提前告诉他的回答:“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前面已经说到,道光皇帝是一个有点薄情寡义之人,在听完奕詝的回答后,情感线爆棚,十分高兴,认为奕詝是一个讲情义的人,非常适合当皇帝。

尽管我们知道清朝当时内忧外患十分需要一个强势一点的皇帝,但是道光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总之,在最后选择奕詝的时候,道光是感性大于理性,情感上的因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史论纵横


皇四子奕詝与皇六子奕訢是道光立储时的主要选择对象,道光在此问题上也确实犹豫过,然而,1846年8月7日,他还是下定决心,写下传位诏书:

“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希望之星——奕詝

1831年7月17日,注定是道光皇帝一生中最高兴的日子之一。这一天,他又生了一个儿子奕詝。此时,道光已经49岁,年至半百,他之前也曾有过三个皇子:

  • 皇长子奕纬:道光最为看重,生于1808年,卒于1831年5月,谥号“隐志”;

  • 皇二子奕纲:生于1826年,第二年就夭折,仅在世104天;

  • 皇三子奕继:生于1829年12月,在世52天就夭折;

年近半百的道光接连失去三个皇子,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封建社会,一国之君面对后继无人的压力会比任何人都大。

就在皇长子去世的时候,宫中的全贵妃已经身怀六甲。她无比期待自己能够生一个皇子,然而比他更期待的是道光。

为了让全贵妃静心养胎,也为能够随时探视,道光特地让她湛静斋休养。湛静斋是圆明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建筑,道光此时就住在此地。(注:“咸丰是早产儿”属于民间传说)

皇四子出生后,道光在取名字时也一反常态“奕詝”,不再是之前的纬、纲、继那样的“糸”字旁,而是“言”字旁。

奕詝的到来,给道光的家业传承带来希望,仿佛也是一个吉兆,在此之后,道光又生了5位皇子。在既有的兄弟年龄排序上,奕詝居首,这在古代社会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奕詝的母亲钮祜禄氏,成长于苏州,带有江南秀丽之气,很受道光喜爱。一入宫就是全嫔,很快就晋升为贵妃。1833年,皇后去世,钮祜禄氏成为皇贵妃,第二年又被晋升为皇后。随着生母地位的上升,奕詝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虽说在当时是秘密立储,但从历史上看,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影响。

皇四子与皇六子的夺嫡方式不一样

道光是一个资质平常的守成之君,恪守传统,他的治国之道曰“守成”,即用祖宗之法,再创祖宗辉煌。然而时代不同了,从乾隆晚年起,大清已经落后于时代,传统的治国经验已经不再适用。道光能用祖宗之法平定西北,却不能抗住英国的船坚炮利。

传统的道光在选择继承人时,也颇为看重传统。皇四子奕詝老成持重,但才气稍逊;皇六子奕訢才华过人,但看起来不够稳重。道光的特性决定了奕詝更受青睐,但他也关注着皇六子。

在奕詝的夺嫡之路上,他的老师杜受田“老成谋国”,可谓功不可没。

皇位竞争中,道光是裁判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于是,他指挥奕詝调整方向,以传统的孝道来对抗奕訢的才华,以仁义对攻奕訢的武功。(注:野史中关于奕詝、奕訢夺嫡中,比试打猎和回答道光问题的两则记载,真实性存疑)

在当时的环境中,儒家所倡导的“仁”“孝”是排第一位的,而事功之类的次之。

在这场竞争中,奕訢战胜了“弱不禁风”奕詝,而奕詝却战胜了“同病相怜”的道光。与其说道光传位奕詝,不如说他传位给一位孝子。


秋媚读史


道光的确在奕訢和咸丰为帝之间犹豫过,最后选择咸丰有如下原因:

(1)咸丰根正苗红,奕訢比他差一点。

咸丰先天优势:

①存活的年龄最大的儿子。(长子)

②皇后所生。奕訢的母亲则是皇贵妃,不是皇后,直到咸丰继位,才尊封为皇后。

虽然清朝并没有立长的习俗,但是要看到道光时期,已经是清朝中后期,汉化思想已经很重了,奕訢作为年龄最长的皇子,最要紧的是皇后所生,这两大出身,简直是完美的储君条件。

(2)奕訢的有利条件。

奕訢的有利条件有三个:

①咸丰的生母虽为皇后,但是去世的很早,咸丰是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养大成人的。

②皇贵妃号称“副后”,特别是在皇后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实际上在后宫中等同于皇后。

③奕訢才学才干均高于咸丰,清朝也并没有强制立长的规定,而且奕訢很得道光的喜爱。

(3)咸丰为什么能胜出呢?

得益于咸丰老师杜受田的出谋划策。

杜受田这个人不得了,在整个清朝,谥号文正的仅有八人,他是其中之一。另外的几个都有谁?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杜受田知道咸丰无论才学和骑马射箭都比不过奕訢,在道光帝那里的宠爱程度也比不上奕訢,他就给咸丰出主意,让他从道德人品上着手。

这一招其实很毒辣。道光这个人呢,是以节俭出了名的,可以说这个人在内心深处是对道德一类的东西很有追求的。

咸丰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某次道光带人打猎,只有咸丰一箭不发,道光问他为何,咸丰说,现在正是春天鸟兽繁育的季节,我不忍心啊!道光听完之后,非常高兴。

道光病重的时候,皇子们看望他,咸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万分,这件事最终让道光决定,咸丰继承帝位。

(4)奕訢是有怨念的。

道光虽然让道光继承帝位,但是还是觉得对奕訢有亏欠,临终遗诏特别命奕訢为亲王。

咸丰继位之后,兄弟两个有心结,特别是奕訢生母病重时,奕訢请咸丰加封她为皇太后,咸丰不太愿意,含糊其辞,奕訢竟然矫诏册封,之后被咸丰解除了职务。

咸丰临死前,任命八位顾命大臣,依然没有奕訢的份,于是,奕訢联合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八位大臣或被处死,或被撤职,奕訢取得了朝政大权。


师明礼


先谈野史当中的说法。据当时的文人笔记记载,咸丰的能力较弱,他的老师明白,如果光比才能肯定赢不了奕欣。于是就告诉咸丰,不要在道光面前卖弄才学,要特别在道光面前展现自己的忠孝仁义。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藏拙示孝和示仁的故事。道光在召见两人询问政事的时候,奕欣对答如流,而咸丰则一言不发。道光询问之后就痛哭流涕,表示只希望道光身体健康,自己可以永远不管政事。外出狩猎的时候,没有猎取一个猎物。道光询问的时候,咸丰回答说不忍心杀生。这两件事情博得了道光的好感。最终让道光下定决心让咸丰继位。

再谈正史的记载。道光去世以后,他的遗诏当中,不仅下令让咸丰继位,同时也册封恭亲王奕欣。这在清代的遗诏当中独此一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道光在继位人选上确实做过反复的思量。虽然最后选择了咸丰,但是他依然认可奕欣的才能,并且对他有一定的愧疚,所以才专门对他进行了册封。之所以选择咸丰,可能和道光本人性格导致的偏好有关。咸丰相对保守沉稳,奕欣活泼开放一些,相对来说道光更喜欢咸丰这样的性格。

最后,就算是奕欣继承皇位,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王朝的命运。清代政治改革的主要障碍就在于存在着一个特权政治阶层,满清小集团。要进行政治改革,势必要消除这个阶层的政治特权。而这样又必然使得清政府的政治根基被拔除。所以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均以失败告终。改革,慈禧做不了,奕欣也做不了。在内部无法解决困局的情况下,势必会通过外部强力措施来完成这个历史的必要工作。辛亥革命的出现,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换句话说,清政府的倒台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必然性。不是换一个统治者就能避免的。


用户4325101516


道光帝


为立太子的事情,道光帝很是费了一番脑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按照雍正帝定下的规矩,写了立储诏书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这时道光帝64岁,有四、五、六、七、八、九6个儿子活着。四、五、六年龄相仿,老四奕詝和老五同龄,15岁;老六奕訢13岁,七、八、九都还在吃奶,不在考虑之列。老五是个粗人,道光帝已将其过继给自己的弟弟了,老五等于被排除在外,只有老四、老六可选。老四奕詝、老六奕訢高下之间大家都心中有数,但老四奕詝有两个优势,其一是嫡长子(在世的),其二是有个好老师杜受田。老六奕訢也不是完全处于劣势,虽为庶子,但清朝皇位继承不分嫡庶。


咸丰帝


老四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奕詝才智一般,告诉奕詝取胜要诀在“仁孝”。有一次,道光帝带领儿子们狩猎,奕詝不发一箭,道光帝问:怎么回事?奕詝回答说:春天鸟兽都要生娃,不忍心。道光帝听了很高兴,奕詝胜出。

总结一下,咸丰胜出有三个原因:

1.道光帝是个求稳的皇帝。纵观道光帝的一生,尤其是三十年皇帝生涯,可以发现,道光帝是个稳扎稳打的人,不自视甚高,也不操之过急,力图不出纰漏,凡是一再斟酌。正是道光帝这样个性特征,才促成了老四的胜出。毕竟,这么大的国家,还是交给稳一点的人。

2.老四奕詝有自己的优点。首先是嫡长子,年龄15岁,比老六大2岁,即便64岁的道光帝随时去世,15岁的老四也可以较好地胜任皇位。老四性格和道光帝比较像,长得也像道光帝,人比较中规中矩,比较踏实,不花里胡哨,读书也读得好,还孝顺。


恭亲王


3.老六有自己的不足。首先是年龄劣势,其次是活泼好动,人虽然聪明,但看起来不够沉稳,后来人家都称他为鬼子六,鬼精鬼精的。按照当时传统的儒家标准,道光帝显然认为老四更合适当皇帝。

但是,道光帝没有转变观念,当时已经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国家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时候,显然是鬼精鬼精的老六奕訢当皇帝更能应对时局。

后来,老四成为咸丰帝,老六成为恭亲王。


坐看东南了


道光一生有9个皇子,分别是:皇长子奕纬,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叫奕誴,皇六子叫奕訢,皇七子叫奕譞,皇八子叫奕詥,皇九子叫奕璤。

不过,到道光立储的时候,皇长子、皇二子、皇三子都已去世,皇五子过继给了惇亲王绵恺,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才几岁,不具备成为储君的能力。

所以,道光真正可以选择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道光和他的儿子们)

那么,这两个皇子的条件分别怎么样呢?

首先看看皇四子奕詝。

奕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

奕詝自幼出过天花,一脸麻子。

另外,奕詝在做皇子的时候,有次在南苑打猎,不慎从马上跌落下来,伤了腿骨。虽说得到御医的救治,但却落下了跛足的残疾。

除了外形欠佳,奕詝资质平庸,在学习和骑射上也毫不出众,实在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再看看皇六子奕訢。

奕訢的生母是静贵妃,也是在孝全成皇后去世后,统摄后宫多年的实际掌权人。

奕訢生得一表人才,且“天资颖异”,文武皆备,就连奕詝的老师杜受田也承认他是万里挑一的好苗子。

这样一比较,奕詝和奕訢谁优谁劣那就一目了然了。

(资质平庸的奕詝)

那么,为大清江山着想,道光用脚指头也知道该立谁为储君了吧?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却立了不论外形还是才干都不出色的奕詝呢?

我认为道光之所以要立奕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奕詝子凭母贵。

孝全成皇后并非生了奕詝之后才受到道光的宠爱,而是她从进宫始,就一直很受眷顾。

据《清史稿》记载,孝全成皇后16岁的时候,以秀女的身份入宫,凭借清丽脱俗的气质吸引了道光,并从嫔的起点开始晋级。

按说不少能选进宫的,基本上也就是从答应开始,也就比宫女好那么一丢丢的身份做为起点,实在长得不错的才被封为贵人。

此后她又不断得到晋升,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了。

所以,孝全成皇后起点比别人高的原因,全靠她自己。整个清朝论谁晋封得最快,那非她莫属,并且人家还真是没有靠什么育嗣有功啊这样的由头。此情此景,只能说道光对她是真爱啊。

正是因为道光宠爱孝全成皇后,所以道光十一年,孝全成皇后生下奕詝,道光老来得子,对奕詝的关注和疼爱那就非同寻常了。

后来,由于道光是个直男,凡事都要他说了算,孝全成皇后统摄后宫后,工作上诸多让他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说大事小事都要他说了算,孝全成皇后天天被批评,内心极度压抑,最后郁郁而终。

这事让道光颇有些觉得对不起她,所以在立储的时候,立奕詝为储君,难免有这方面的原因。

(颇得宠爱的孝全成皇后)

第二,奕詝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

清朝在立储的制度上,一直是立贤不立长。但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自康熙起,都曾有过立嫡子为继承人的举动。

道光自己就是嫡次子,由于嫡长子早夭,他便成为了实际的嫡长子,而他之所以能继位,正是守成的嘉庆帝特别看重嫡子的缘故。

因此道光继位后,由于皇长子、皇二子和皇三子的相继去世,皇四子奕詝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再加上生母又被晋封为皇后。因此奕詝的嫡长子的身份在无形中得到了大家的默认。而道光亦将他视为自己嫡出的儿子,选他为继承人,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第三,遵守“立贤”祖制。

前面说到清朝有“立贤不立长”的祖制。

康熙立储的时候,先是立嫡子胤礽为太子,后来废掉他后,又以贤为标准,最终立了“仁孝”的皇四子胤禛为接班人。

由此可见,“仁孝”也是作为接班人的考核之一。

奕詝虽说资质平庸,各方面都不如奕,但他有个好老师杜受田,另外他还是个好演员。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

一个故事说的是道光带皇子们去打猎,想看看他们的骑射能力如何。

这是奕訢的强项啊,所以奕訢撸起袖子使劲干,等活动结束的时候,成了当天捕猎最多的皇子。

奕詝两手空空,根本就没有去捕猎。

道光很纳闷啊,于是问奕詝。

结果奕詝说,正是万物生发的春天,许多动物的腹中都有幼子。此时去捕猎,不光死掉了成年的猎物,而且连它腹中的幼子也遭遇不幸,想想,实在是于心不忍。

道光一向想做个明君,听了这话,当然觉得好有道理,奕詝仁爱。反过来捕猎最多的奕訢就成了残忍的代表。

(名师杜受田)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道光重病,觉得自己就要咽气了,所以把奕詝和奕訢召来问话,也是想最后敲定立谁为接班人。

奕詝和奕訢来后,道光问了点治国安邦的问题。

这是奕訢的强项啊。所以奕訢滔滔不绝,说得有条有理有见地。

反观奕詝呢?光是跪在地上涕泪不止,痛切非常。

道光看到奕詝哽咽不止,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样子,心里很感动,觉得他孝道。这样一来,强于条陈时政的奕訢的表现就变得不近人情了,想嘛,爹都重病不起了,不去嘘寒问暖,还在那滔滔不绝说什么政务,这不白眼狼嘛!

然而,奕詝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正是老师杜受田给出的主意。

因此,资质平庸的奕詝就靠着“仁爱”和“仁孝”打败了文武全才的奕訢,最终得到了道光的认可,成为清朝第七任皇帝,是为咸丰皇帝。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抛开一切野史,来讲一讲道光立嗣问题:

道光共有九子

第一子奕纬,生卒时间: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寿命:24岁,无子。

第二子奕纲,生卒时间: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初八,寿命:4个月。

第三子奕继,生卒时间: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寿命:一个月。

第四子奕詝(咸丰帝),生卒时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日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寿命:31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六月被其父道光帝密定为皇储,子2人。

第五子奕誴,生卒时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十五日至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十九日,寿命:59岁,子8人。

第六子奕訢,生卒时间: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寿命:67岁,配享太庙,子4人。

第七子奕譞,生卒时间: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寿命:51岁。

第八子奕詥,生卒时间: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月二十六日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初四,寿命:25岁,无子。

第九子奕譓,生卒时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寿命:33岁,无子。

首先,道光虽然有九个儿子,但是年龄跨度非常大,长子和幼子相差37岁。其立嗣是在1846年,第七子6岁,第八子2岁,第九子1岁,存在太多不稳定因素,也无法预料其资质,所以这三位可以忽略。

剩下的皇子中,第二子只活了4个月,第三子只活了1个月,且出生时道光长子奕纬已经18岁+了(按照清例已经结婚),这种年龄差那么大且旋即夭折的孩子,不可能照野史说的一样,因为他们的幼殇影响了对奕纬的培养,故而奕纬记载被踢死一说的《老太监的回忆》其实不太值得推敲。

言归正传,在此情况下第2.3.7.8.9皇子均无继位可能,剩下1.4.5.6皇子。

如果道光在1830年去世,那么他的继承人是无法选择的,彼时他的儿子只有奕纬一人,然而命运让他活到了1850年,这选择发生了变化。

奕纬大约在少年时得了爱新觉罗家的遗传病,即跗骨疮,这一疾病在爱新觉罗觉罗家很常见,著名的怡亲王胤祥、荣亲王永琪身上都有,但让道光没法接受的是奕纬的生育能力也可能因此受到了影响,所以其在去世前几年已经完全失宠。另外其虽然武力出色,但是文化水平不行,资质也一般,随着疾病一步步吞噬着他本来出色的武力,他身上已经没有什么闪光点了,因而他和道光的父子关系并不好,也就有了传闻的源头。

最终在1831年,奕纬去世,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道光也因此没了继承人的人选。

两个月后,事情发生了变化,道光又有两个庶子出生,早几天出生的第四子是宠妃全妃所生,晚几天出生的第五子是祥妃所生,不同于野史所说的出生早晚影响了他的继承顺位,他被过继出去同样是在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道光已经确定储君的时候,清朝向来有这样的惯例,比如确定弘历为继承人时过继了弘时,确定永琪(没当上皇帝)为继承人时过继了永瑢和永珹。

不说废话了,剩下三个孩子的优劣势是:

皇四子:老实善良,稳重谨慎,年龄居长,其母受宠,并在其四岁时被立为皇后,不过此时已经去世,皇四子在政治上明显是一个保守派,但他身体是最差的,并且因为一次打猎摔断了腿,另外,他长得最像道光。

皇五子:身体最好,颇受底层人爱戴,但学业最差,也无心帝位。

皇六子:勤奋好学,人最聪明,母亲在世且得宠,文武双全,他有典型的改革倾向,擅于接受新事物。

一、道光帝本身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并且前代已经出现过乾隆推倒康熙的政策,嘉庆诛杀乾隆的宠臣这样的事件,并且在1840年刚刚经历过鸦片战争的道光对改革派有非常严重的抵触心理。

二、母亲在世的未成年人又有另一个问题:子少而母壮,这是历代都尽量避免的一个情况,这一情形在皇四子身上已经不存在(母亲去世),而皇六子身上存在。

三、少年贤明而长大改变的例子很多(如胡亥、隋明帝、宋光宗等),嫡长子继承制在封建王朝有先天优越性,皇位更为稳固。

故而为了自己的身后事,也为了皇权的良性传递,选择了皇四子。


黑山羊歸來


道光皇帝立奕咛为皇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咸丰皇帝,在野史中有一个传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奕咛的师傅杜受田“耍了手段”,下面咱们说说这个所谓的手段:

话说某次道光皇帝带着皇子奕咛和奕䜣去打猎行围,在其中道光就想考考这两个皇子的本事,于是就传令二人到黄账前领命,等二子到了后,道光说:今天的猎物都膘肥体壮,特令你二人以一个时辰为限,看谁猎取的野获多,去吧。一个时辰后,带着你们的战利品来父皇这里报道。朕有赏。

于是乎,本来就喜好打猎的奕䜣可是撒了欢,左一个野兔,右一个野鸡,不一会就野获慢慢,转眼在看奕咛那边,他竟然一无所获,这可是急坏了奕咛的师傅杜受田,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赶忙把爱徒奕咛拉倒一边,附耳道,你干脆就一箭别发了,然后你按照我的办法..........。


就这样,一个时辰到了,两个皇子又来到父皇的帐前复命,奕䜣说:父皇,这里我猎取的猎物,一共20个兔子,10个野鸡,还有三头鹿。咸丰看后喜形于色,转头问奕咛,你的猎物呢?奕咛说:父皇,我没有猎物,因为我实在不忍心把这些刚刚繁育的幼崽杀死,我怕它们的父母伤心呐。道光被这一席话感动了,认定奕咛是个仁义之君,于是便在他传位的诏书上写上了奕咛的名字。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咱们看一张图。

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奕咛是根正苗红,他是皇后所生的,而且还是嫡长子,对古代礼法极为尊崇的道光,心中太子的人选自然是有嫡立嫡,有长立长,而奕咛直接是又嫡又长,您说,道光岂有不立之理?而奕䜣对比奕咛就差很多了,既不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没有被立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为咸丰画像)


老猪的碎碎念


道光帝为什么选择咸丰帝而不是选择恭亲王奕䜣,真正的原因,除了道光帝复生,否则谁也说不清楚。下面将对比咸丰帝和恭亲王,以了解和猜测道光帝选择咸丰帝的原因。

基本资料

1、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曾祖父是乾隆朝驻藏将军成德,父亲是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是道光帝的第三个嫡妻,所立的第二个皇后。

1840年2月13日,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突然身亡,死因大约有两个:一是被迫自杀,自杀原因有两个:1、为父亲乞官而被太后责骂,羞愧自杀;2、谋害恭亲王奕䜣失败而自杀;二是被恭慈皇太后钮祜禄氏下毒所杀。

2、咸丰帝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先祖为蒙古科尔沁左右翼,后抬旗为满洲正黄旗。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既非前朝皇帝嫡福晋、更非本朝皇帝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3、咸丰帝是1831年7月17日出生,恭亲王奕䜣是1833年1月11日出生,相差2岁。咸丰帝是在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在1840年2月死后,才被道光帝交给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时年10岁。

4、以节俭著称的道光帝,即便面对同时进行鸦片战争,依然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举行盛大葬礼,可见其感情之深。

5、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死后,道光帝只让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做皇贵妃管理后宫,坚决不立皇后,如同乾隆帝时期的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一样。

6、《清朝野史大观》记录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趁幼年的恭亲王奕䜣来找咸丰帝玩耍时,留恭亲王奕䜣在自己宫里吃饭而在鱼上下毒,但因幼年的咸丰帝提醒,恭亲王奕䜣得以活命,最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被太后逼迫自杀。

7、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咸丰帝即位后,虽然咸丰帝以太后的规格对待,但并没有被册封为太后。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积劳成疾病死前要求咸丰帝封自己为太后,但咸丰帝不愿意。1855年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去世,恭亲王奕䜣要求咸丰帝封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之后更是以军机大臣身份册封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迫使咸丰帝不得不承认事实。此后,咸丰帝大力打击恭亲王奕䜣。

咸丰帝和恭亲王的关系

1、在被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后,和恭亲王奕䜣关系非常好;

2、咸丰帝即位后,因为不肯册封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更因恭亲王奕䜣矫诏册封养母为太后,而和恭亲王奕䜣关系恶化,更拒绝加上道光帝的谥号:成;

3、咸丰帝热河病死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才让恭亲王奕䜣母亲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得以在谥号中加上“成”字。

王湘绮在《祺祥故事》记录了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病死前误将咸丰帝当作恭亲王而说出心里话造成咸丰帝和恭亲王关系恶化:

“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4、咸丰帝的师傅杜受田比恭亲王奕䜣的师傅卓秉恬、贾桢更有策略。卓秉恬为官清正,作风敢言。贾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受命在咸丰帝撤退后率军守卫皇城,可见其勇敢。杜受田虽然没有显示其性格的资料,但相比卓、贾二人应该更有谋略。

道光帝的看法

1、在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死后,不立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当然这就不能否定道光帝不立恭亲王的可能性。

2、道光帝在修建自己嫔妃陵园时钦定将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安排在内,摆明不给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做太后的意思,即否定恭亲王继位的可能性。

3、道光帝宠爱恭亲王是事实:

“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

爱好武功的恭亲王和当年在皇宫中格杀2个林清党人保护嘉庆帝的道光帝,可谓是有着相同的爱好。

道光帝在遗诏中要求封奕䜣为恭亲王:

“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

4、根据《清史稿 杜受田传》,道光帝之所以立咸丰帝原因是在于:

“皇四子仁孝”

一个是有才的恭亲王,一个是仁孝的咸丰帝,道光帝做出了他的选择!

5、道光帝遗诏中的未来架构:

仁孝的咸丰帝即位、有才的恭亲王治理国家的人君、权臣模式

这就是道光帝为什么要在遗照中同时宣布让咸丰帝即位和封恭亲王为亲王的原因:

兄弟共同治理天下。

大位有德、治理有才,这是道光帝为什么立咸丰帝、封恭亲王的原因。但可惜的是咸丰帝因为拒绝封二人的母亲为太后导致道光帝的框架破产。

综述

道光帝意图用兄弟同心治理天下的德才兼备模式给大清更合理的治理方式,这才有在遗诏中同时公开安排咸丰帝和恭亲王二人:

仁孝的咸丰帝即位,有才的恭亲王治国。

在道光帝看来,仁孝的咸丰帝无能治国,需要有才的恭亲王;有才的恭亲王德不足,需要有德的咸丰帝支援。

只是小气的咸丰帝不肯将一个太后名号给自己的生母,即便是准备病死的时刻!不是杜受田让咸丰帝装出仁孝的样子,道光帝基本上是让恭亲王即位了。

假装有德的咸丰帝,让真正有才的恭亲王失去了即位的机会。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查《清实录·宣宗实录》,确实看到道光帝晚年封存了四道谕旨,这个存在疑点,说明恭亲王在朝臣中可能存在一定声望,或者夺嫡之争也曾暗中进行过。道光帝是怎么考虑的,则在最后一道遗诏中说得非常清楚。具体分析如下:

一,道光建储密谕和临死当天朱谕

清朝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建储”制度。皇帝在世时即在诸皇子中默选继承人,而后写下朱笔谕旨封于一个“鐍匣”之中,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临终或退位时再开启。整个过程非常机密,目的就是杜绝夺嫡之争。这个制度执行下来,总会有一些差别,道光朝尤其特殊,竟有4道谕旨,且道光在临终的当天卯时(5点-7点),还专门下了额外另一道朱谕强调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最后的遗诏,则明确说了选择皇四子的原因。另外,最被后人关注的是:皇六子奕訢也出现在了建储御书之中。

《宣宗实录》:○丁未,卯刻,上疾大渐。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  ○午刻。上崩于圆明园慎德堂苫次。 ○遗诏曰。……○先是御书朱谕四条缄藏,至是颁发。……○又奉朱谕,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上面这些记录前后连续,是道光帝最后的实录。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开启此前秘密书写的建储御书后,又下了一道“特谕”,强调皇四子奕詝是业经选定的继承人,“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说明王大臣们在开启鐍匣之后似乎颇有疑惑。这就印证了皇六子奕訢在朝臣中颇为声望,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二、史书记载的立储原因

《清史稿·杜受田传》说到,自皇四子奕詝六岁入学以来,杜受田悉心辅导。终于在道光晚年的一次狩猎活动中,奕詝在杜受田的授意下,刻意显露“仁孝”性格,获得了道光帝的特别赞赏。清史稿作者认为“立储遂密定”,直接决定了道光帝的选择。清史稿作者团是清末一群遗老,多能闻知宫廷掌故,似乎有一定凭据。

《清史稿·杜受田传》: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三十年,文宗即位,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田雖未入樞廷,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文宗震悼,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賜金五千兩治喪,遣近臣慰視其父堮,擢其子檢討翰為庶子,孫三人並賜舉人。……谥文正……謂其公忠正直,足當“正”字而無愧。柩至京,上親奠,撫棺哭甚哀,晉其父堮禮部尚書銜。明年,上臨雍講學,複詔褒受田曩日講貫之功,即家賜祭一壇。及柩歸,命恭親王奠送,遣官到籍致祭,飾終之典,一時無與比。

皇四子即位后,也特别优待杜受田,甚至到了“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的地步,杜受田病死后,又受到了极为特殊的优待,竟然得谥“文正”,又“赐金五千两治丧”,提拔其子孙,甚至抚棺哀哭,又命令恭亲王奕訢送灵。这说明,咸丰能够成为继承人,确实有这个因素,杜受田击中了道光帝的要害。

至于道光帝本人的考虑,《宣宗实录》的最后一道遗诏却交代的非常清楚。道光帝平生老成谨慎,且自恃善于“观人之法”,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无私”才能克济大事,人品轻重并不在乎聪明与否。这也是他与群臣意见相左的地方,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道光一点不含糊,完全是乾纲独断的,他只看重德行公心。所以才会有临死当天额外的朱谕,告诫群臣要尽心辅佐。

《宣宗实录》:遗诏曰。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载隆恩,付畀神器,临御天下。……追维在位历三十年,寿登六十有九。亦复何憾。顾念统绪至重,亟宜慎简元良,缵承大业。本日卯刻,特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亲降朱笔谕旨: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并谕王大臣等同心赞辅,无恤其他。乃降旨甫经半日,神气渐散,岂非天乎?皇太子秉性仁孝,植德贞醇,必能钦承付托,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统。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忧勤惕励,于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至于观人之法,鉴空衡平,妍媸轻重自见,惟无私乃克有济。兼愿中外文武臣僚,精白乃心,各勤厥职,用辅嗣皇帝郅隆之治,则朕怀益慰矣。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道光生前,其实做的不偏不倚,几乎是一碗水端平,时常命令皇四子、皇六子代行一些礼仪活动,并未显露出任何倾向,如祈雨、享太庙、祀天、诣黑龙潭神祠、祭关帝庙等,都有两位皇子的记录。

三、深层原因和最后结果

道光选择奕詝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当时内外交困,他必须选择一位持重谨慎、忍辱负重的人,才不至于陷入罗网、自乱阵脚。这是道光本人在最后十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得出的经验,在最后的遗诏中,他自己叙述了这番经验,认为奕詝必能效法他的套路,从而转危为安。

《宣宗实录》:遗诏曰。……嗣位之初,即颁手谕,首戒声色货利,一切游观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绝勿为。此薄海臣民所共见。溯自西陲小蠢,出师挞伐,旋致敉平,何敢自矜武略?迨后东南濒海之区,因贸易而启纷争,朕惟古之君子,爱人为大,何忍无辜赤子,惨罹锋镝?是用捐小忿、成大信,绥疆柔远,于今十载,卒使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此朕孳孳爱民之隐衷,至今日而庶堪共谅者也。……

道光帝的主要经验是“隐忍爱民”,在与列强的冲突中,“捐小忿、成大信”。严格说,道光帝这套经验是正确的,深刻洞悉了帝国臣民的性格特点,也看到了“国家信用”在当时的重要性。还在世时,他就训斥过陶澍等大臣的激进意见和做法。很可惜,他最为自傲的“观人之法”被证明完全弄错了,咸丰帝是整个晚清最激进的皇帝,没有之一。

对咸丰的性格,他似乎也不是没有察觉,于是在立储御书上加上了一条,“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目的可能是希望更聪明圆滑一些的奕訢能够弥补兄长的短板。后来的事实演化证明这个考虑颇为正确,奕訢更擅于与列强打交道。最后,他有没有考虑过皇六子奕訢呢?从以上的史料看,他是犹豫过的,但性格惯性太大了,他对性格飞扬的人物总是不放心,于是造成了后来的动荡,与自己立储的初衷竟然完全相反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