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使用原則及注意事項

中成藥使用原則及注意事項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中醫方劑“君、臣、佐、使”組成原則並通過臨床長期實踐證實療效確切的有效方劑,並按一定的標準制成一定劑型的藥物。中成藥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同時中成藥劑型隨著製藥技術的發展也出現了更多的劑型,主要有丸劑(包括水丸、蜜丸、水蜜丸、糊丸、蠟丸、濃縮丸和微丸)、散劑(如六一散)、膏劑(包括膏滋、藥膏、膏藥等)、丹劑(如白降丹)、茶劑(如甘和茶)、酒劑(如木瓜酒)、錠劑(如萬應錠、紫金錠等)、曲劑(如六神曲)、露劑(如金銀花露、荷葉露等)、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栓劑(如化痔栓)、合劑(如複方甘草合劑)、顆粒劑(沖劑)、膜劑(如口腔潰瘍膜)、片劑(包括內服片、口含片、咀嚼片、泡騰片等)、膠囊劑(包括硬膠囊、軟膠囊、腸溶膠囊等)、滴丸劑(如藿香正氣滴丸)、氣霧劑、糖漿劑、注射劑(針劑)等等。因此中成藥在使用上有一定的法則:

1.中成藥給藥時間:中成藥用於治療疾病,給藥時間一般據病情需要儘可能發揮中成藥的預防、治療和保健作用。具體給藥時間是:

(1)補益類中成藥:一般宜吃飯上服用,補陰的中成藥可考慮晚上服藥。

(2)鎮靜安神類中成藥:宜睡前1~2小時服用。

(3)健胃消食類中成藥:用於開胃的宜吃飯前服;用於消食導滯的宜吃飯後服。

(4)潤腸通便類中成藥:宜空腹或半空腹時服用。

(5)瀉下中成藥:可入睡前給藥,也可據實際定給藥時間。

(6)一般的無特殊規定的中成藥:一日2~3次,於早中晚或飯前30~60min服用。或遵醫囑或詳看說明書。

2.中成藥給藥方法:中成藥給藥方法可參照第一節給藥途徑和方法。但基本上以內服(包括送服、調服、含化、燉服和泡衝等)和外用(包括塗撒、調敷、貼、納塞、滴、點眼、吹入等)為主,少數也有肌肉注射的。

中成藥使用原則及注意事項

3.中成藥應用原則

(1)必須對證下藥:中成藥用於治療疾病,必須對症下藥,應辨證論治,因證制宜,因中成藥的藥物組成是固定的,雖有註明其特定的功效,但有時並非是固定治療某種疾病或症狀的特效藥,它可以一種中成藥用於多病多證(症),也可多種中成藥同時可用於同一種病證,因此必須對症下藥,選擇更貼切更有療效的藥物。如滋補肝腎的六味地黃丸是用於肝腎陰虛證的常用中成藥,不但可以用於現代的糖尿病、高血壓、腎炎,也可用於損容疾病黃褐斑、雀斑等,但必須是肝腎陰虛型的證候才能使用。再如嘔吐,若夏季外感風寒內傷食滯的嘔吐宜選藿香正氣水(或丸、片);若因食積內停的嘔吐則選保和丸;若因脾胃虛弱引起嘔吐則應該選用香砂六君丸為宜。

(2)必須合理用藥:

俗話說凡藥皆有毒,是藥三分毒”,因此中成藥用於治療疾病必須嚴格把握用藥指徵,嚴格用藥劑量,做到合理用藥,避免濫用和泛用。從理論上說合理用藥就是要求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而避免或減少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準確診斷,然後才是按證選藥,儘量避免包圍療法。

(3)必須按時服藥:為了確保藥物劑量和在體內的血藥濃度,保證服藥後應有的療效,中成藥治療疾病必須按時服藥。一般口服藥一日服2~3次,於早、晚或早、中、晚各服一次,或飯前服,或飯後服,或飯時服,或間隔服,或睡前服等,其它特殊病情據特殊服藥時間進行按時服用。

(4)必須注意配伍:中成藥治療疾病也要注意配伍用藥,有時當疾病出現複雜症狀時,使用一種中成藥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利用中成藥配伍用藥有時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同時也要注意配伍禁忌,特別是中成藥與西藥聯合應用時更要注意不良反應的出現。

中成藥使用原則及注意事項


(5)必須足夠療程:藥物治療疾病需要一定的時間,應根據病情來確定療程。只有達到足夠療程,才能徹底消除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等致病因子,促進人體臟器機能的恢復,達到痊癒的目的。同樣中成藥用於治療疾病也必須有足夠的療程和劑量,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不能半途而廢,也不能突然停藥。有些疾病在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或緩解,但鞏固療效仍需要較長的時間,如突然停藥,一方面可使原有病情惡化,另一方面有可能引起藥物反跳現象。有的損容疾病,如色斑、脫髮等,使用中成藥不是一二週就能見到療效,有時需要長期服藥,具有足夠療程才能見到效果的。

中成藥使用原則及注意事項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