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學繼續後延!大學生能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掃墓,答案來了

近日,《新聞1+1》白巖松連線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針對高校開學時間問題,王登封表示大學的開學和中小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大學生的開學涉及到跨省流動的學生,甚至很多留學生要從國外回來上課。。目前,我國有4000多萬的大學生,其中有1000多萬是跨省流動,其他還有3000萬是在省內流動。

另外,再加上中小學,全國學校集中開學就面臨3億多的人口在自由的流動,所以呈現出人員流動範圍最廣,聚集程度最高的特點,對社會的影響也最大,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

在中小學還沒開學之前,高校是不會開學的。一方面社會上的疫情還沒得到基本控制,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時間來準備開學防控的各項工作。同學們還是需要繼續在家安心上網課,靜待學校的返校通知。所以可以明確,大學開學要相對往後延。

大學開學繼續後延!大學生能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掃墓,答案來了

清明節的時間和來歷

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雖然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但是清明節的日期我們一般採用傳統的方法來確定,即“冬至後的第108天”是為清明,而冬至在12月22日或12月23日,導致清明節的時間也有所變化。

大學開學繼續後延!大學生能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掃墓,答案來了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它與重陽節並稱為中國兩大祭祖節,清明節又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過清明節?


大學開學繼續後延!大學生能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掃墓,答案來了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周邊部分國家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越南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和中國一樣使用農曆的國家,在越南清明節也是祭掃先人墓和外出踏青的日子。

馬來西亞、新加坡

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清明節是當地華人過的節日,隨後便傳承了下去。不過,在馬來西亞清明節是沒有公共假期的。

韓國

韓國的清明節是四月五日,他們喜歡買一些素色的鮮花祭祖、掃墓。

清明節的習俗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家長可以趁著清明的小長假帶小孩到植物園、溼地公園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讓孩子親密接觸大自然。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家長可以在踏青時選擇空曠的場地,為孩子準備風箏,讓孩子在春暖花開之時盡情地奔跑。

盪鞦韆

鞦韆本是在樹椏枝為架,用彩繩纏繞而成,現代多用繩索加踏板製成,多為兒童所喜愛。

吃青團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青團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將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糰子。

掃 墓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園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清潔墓碑,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大學生能否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掃墓?

“清明寒食好,春來花白開”,清明時節將至,慎終追遠、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看山野百花齊放,萬物爭春。

結合當下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建議大學生在家可以和父母採取科學文明的祭祀方式。

健康清明要保障

堅持少出門、不串門、不聚會、戴口罩,家庭分散進行追思活動,做好自身防護措施,絕不給病毒有可乘之機。增強交通安全意識,嚴防交通事故發生,確保祭掃活動安全、順暢、有序、文明、和諧進行。

科學清明要提倡

樹立科學祭祖理念,通過清明節學習先人精神、事蹟等來追思先人、銘記先人,提倡通過百度種草、植樹獻花、線上詩賦撰寫祭文、網上祭奠和家族微信群悼念等互聯網方式開展文明祭掃活動,在疫情解除之前,儘量做到不現場祭拜、不踏青祭拜。以學先人事、感先人恩、念先人德等符合時代特色的方式寄託哀思,推進移風易俗。

節儉清明要踐行。

遵守社會公德,崇尚尊老傳統美德,以節儉方式寄託哀思,謹慎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思想,杜絕庸俗、愚昧的祭奠陋習。用自己的切身行動,表達對祖輩的思念與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