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只有王翦能善終,絕對不是偶然的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要求領軍出戰,而且張嘴就是,要求六十萬大軍。


戰國四大名將,只有王翦能善終,絕對不是偶然的


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楚國的現狀,楚國本是南方大國,土地廣闊,物產豐富,加上後來又吞併了吳越之地,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軍隊陣容強度,都是一等一的好。可楚國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內政不穩,內部沒有一個能鎮得住局面的君王,貴族們都覺得自己有機會,紛紛爭權奪利,內鬥消耗極大。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了,一塊大餡餅,又擺在貴族們的眼前,大家又打成了一團。最後,幽王的同母兄弟猶,搶到了餡餅,就是楚哀王。可這餡餅饞人啊,兩個月後,一夥人出手了,他們幹掉了楚哀王,搶走了餡餅,這夥人也不是外人,他們楚哀王異母哥哥負芻的手下,負芻就成為新的楚王。

楚國這頭餡餅搶的歡,秦國那頭就聞到味了,秦王派兵南下攻楚,很快,就拿下了楚國十幾座城池。稍作休整之後,公元前224年,秦軍決定要一舉拿下楚國,就出現了先前王翦要求領兵六十萬攻楚的場面。

按理說,王翦戰功赫赫,秦國也不是拿不出六十萬人馬,秦王應該就讓王翦帶兵出戰了,可沒想到冒出個抬價的。大將李信表示,不用六十萬,也不用四十萬,我只要二十萬,就能拿下楚國。

這個李信也確實不是紙上談兵之輩,在之前的很多戰役裡,都立過戰功,秦王考慮再三,覺得王翦是老邁了,膽子越來越小了,就派李信和蒙武,帶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王翦一氣之下,告老還鄉了。

李信和蒙武兵分兩路,就對楚國動起了手,開始還還很順利,二人雙雙得手。兩個人一聯繫,就要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會和,要兵合一處,一戰拿下楚國。沒想到,這一切都是楚國大將項燕設的圈套,項燕先是故意示弱,讓楚軍不抵抗,引得秦軍驕傲輕敵,而後就率軍尾隨李信部一路跟蹤,三天三夜之後,終於抓住戰機,項燕軍隊對著李信屁股就是一頓猛踹。秦軍損失慘重,撤回了秦國。


戰國四大名將,只有王翦能善終,絕對不是偶然的


秦王得知消息,大為震怒,他趕緊乘著快車,親自去王翦的老家探望。得知秦王來了,王翦躺在床上裝起了病,秦王很誠懇,老將軍,都怪我沒有聽你的話,才讓秦國受此恥辱,如今楚國打了勝仗,氣焰十分囂張,聽說他們都準備出兵,西征我們秦國了,老將軍,你還躺的住嗎?

王翦聽完之後,根本沒動窩,咳嗽了一聲,大王,我老了,不但身體不行了,膽子也沒有年輕人大了,朝中那麼多年輕俊傑,您還是另派他人吧!

秦王的態度依舊誠懇,臉上還增添了笑容,將軍啊,都是我的錯,您說吧,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王翦這才睜大了眼睛,既然大王非要老臣出戰,老臣也就不愛惜這把老骨頭了,不過,六十萬大軍,是不能再少了。

秦王一看目的達到,當場應允,好,就給你六十萬。

六十萬大軍就要出征了,臨行前,王翦又向秦王提了個要求。

大王,臣年事已高,這次出征回來,也就該退休了,我打了一輩子仗,就想晚年過的舒服點,能不能給我弄個大一點的宅子,養老啊。

秦王哈哈大笑,老將軍真會開玩笑。

因為六十萬大軍,已經是秦國的全部兵力了,所以秦王親自送大軍出關,一路之上,王翦五六次的向秦王提各種要求,什麼孫子的擇校問題了,兒媳婦的就業問題了,自己的養老金問題了,等等等。到最後,秦王才明白,原來王翦真的有點老了,確實是在考慮後事了。

秦王送出了關,就回去了,王翦的親信就過來了,老爺子,您是不是有點過了啊,大王有求於你,你就要這個,要那個的,不怕人家煩你嗎?

王翦哈哈大笑,你小子懂個屁啊,我瞭解大王,他是個疑心很重的人,這六十萬大軍,已經是他的全部家底了,都交給了我,人家難免不踏實。我就故意表現的貪財一點,他看我就這麼點志向,就不會擔心我擁兵自重了,這樣,我就不會在用軍上受他限制,才好打勝仗啊。

小夥子,有打勝仗的本事很重要,能讓領導放心讓你打仗也很重要,李牧,不就是前車之鑑嗎!


戰國四大名將,只有王翦能善終,絕對不是偶然的


王翦的大軍就這麼浩浩蕩蕩,來到楚國境內,楚王聽說來的是王翦,帶的又是那麼多的兵士,不敢掉以輕心,也動用了全國兵力,來對抗王翦。沒想到這上門挑釁的,先掛了免戰牌,王翦下令,秦軍堅守營寨,不許出戰。任憑楚軍嘲諷侮辱罵祖宗,秦軍就是不動,就這樣,秦軍仗著自己帶來的糧草充足,在楚國的地盤,和楚軍耗了一年多。

秦軍每天就是吃飯休息,再吃飯休息,大夥實在無聊,還經常舉辦扔石頭比賽。楚軍因為兵力比不過秦軍,又不敢強攻吧,除了每天固定的去問候對方的家人,也無事可做,時間一長,楚軍的將領就有了新的打算。

可能是楚國內部有事情,也可能是楚國將士有點熬不住了,他們就拔下營寨,像東撤軍了。王翦一看機會來了,馬上讓將士們停止了遊戲,整頓人馬,追了上去。虎頭咬狼尾啊,楚軍大敗而逃,王翦那肯罷休,一路追殺過去,就在蘄縣之南,楚國將軍項燕被殺,楚軍也就徹底喪失了戰鬥力。

公元前223年,楚王被俘,楚國徹底淪陷,從此南方的廣大疆域,盡歸秦國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