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一、中日在朝鲜半岛上角逐对峙

日本的大陆梦是以千年为期的。

千年一梦,对中日两个不得不紧挨一起的近邻来说,有些像樱花飞落的四月山峦,酷丽而惆怅,残酷之美。

13世纪,世界经受了一次成吉思汗风暴,差不多整个北半球都被蒙古铁骑蹂躏,只有刚从蒙昧走出来的日本人用自己的勇毅遏止了蒙古铁流。那是大陆与岛的第一次碰撞,以日本全胜而告终,这成了日本大陆意识的转折点,大陆从此在日本人心中失去了那点神秘和圣义,中华开如始遭受日本的启衅骚扰。

拨去典籍文物的浮华,日本人早就识破了中华的软肋,他们由种种迹象看出,中国人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强大,作为一个个体,“他们远不如日本人纯净和勇武”。

对西部大陆的羡慕、觊觎,时刻不忘岛是不可靠的,大陆永远是第一故乡。在这种思绪的牵引下,第一个受害者总是朝鲜,然后就是中华。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最早的尝试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当时中日两国水军大战朝鲜的白江口,结局完全是一千多年以后甲午海战的颠倒,中国海军以少胜多,全歼倭国海军——不知为何,这个事我们过去很少彰显。

事情还是缘自日本的“大陆政策”,刚从“食人生番”走过来日本,守着一个好岛,本可躲进小楼成一统,却不料想,动辄迈过日本海,游梭于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中间,还在朝鲜半岛南部靠近日本的海边滩头建立了一个移民国“任那日本府”。

日本视朝鲜如掌中物由来已久,在归化汉文化圈以前的化外时期,也就是在有邪马台国女王而无天皇的蒙昧时期,就开始西征朝鲜。那时正是中国西汉的盛期,大量的汉籍从朝鲜人手中转到日本,日本人那时没有自己的文字,更不识汉字,于是延请朝鲜人为师,识认汉籍。这时,秦始皇焚书以前被徐福等秦人带进日本的古汉籍也被重新发掘认识。日本从此大量珍藏汉籍,又无西部大陆的战祸频频,以后竟成了向汉籍的母国中国输出汉籍的国家。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日本在文化上的觉醒,更加激发了大国梦,已不满足在朝鲜半岛东南端的偷偷摸摸,而开始经营朝鲜,窥视中国。

二、一代英主唐太宗抱恨而逝

朝鲜半岛自四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互相争斗,此消彼长,一直打了几百年,到公元七世纪。

高句丽是一个很角色,对建朝不久的隋朝,就屡屡欺凌犯扰,声东击西,时降时反。隋炀帝龙颜大怒,三次帅大军亲征高句丽。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高句丽遗址

隋军兵多将广,算上征夫后勤,达三四百万之众。但高句丽地势崎岖险要,应对战术机变,加上隋军海路受阻,粮草不济,于是隋炀帝屡尝败绩。

连年征战,横征暴敛,让国力受损,帝国内部也不安宁,民怨载道,起义反叛此起彼伏。朝鲜半岛像帝国巨大的创口,流血不止,让帝国不断衰弱,群雄趁机峰起四方,隋朝覆灭于战火中。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隋炀帝

隋炀帝入朝的一百多万大军,阵亡十之八九,剩下的被高句丽掳去为囚奴。大唐建国初始,使者赴平壤,这些为奴的隋军士兵见到故国人,大声恸哭,唐朝使者也为之落泪。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互相投靠中日两国,各以为恃。朝鲜半岛成了中日两国介入较量的舞台。

时值中国“贞观之治”,与东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阿拉伯阿里发帝国并雄于世。大国有大国的气度,对待东亚鼻子底下的他国事,一般都是好言相劝。对朝鲜半岛三国的争斗,皆以平等友善相待,始终进行调和。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唐太宗

在这期间唐太宗还干了一件行善积德的大好事:隋炀帝征高句丽时,数十万隋军横尸辽河以东,高句丽把这些尸体堆累成塔状,外砌黄土,名曰“京观”,用以恐吓他国(应主要针对隋唐)。这本是前朝事,但唐太宗派使臣多方交涉,拆除京观,把隋兵尸骸入土安葬,也算告慰故土中华。

高句丽南侵,新罗和百济来求,唐朝派帝使赴高句丽劝解,使其主动与新罗、百济议和;新罗与百济发生纠纷,唐太宗亲自写信给百济王,要他摒弃前嫌与新罗修好……但遇到一意孤行的枭雄,调解进行不下去了,这就难免触动唐帝国的龙威。

643年,高句丽和百济联手侵占新罗40余座城池,权臣泉盖苏文把高句丽王高建武干掉后,独揽朝政,断然拒绝唐朝的停战调解,并截断新罗朝贡中国的通道,还秘派使节勾连突厥,企图东西呼应,举犯天朝。

唐太宗忍无可忍,645年亲征高句丽,率李世勣(瓦岗寨老将徐茂公)、薛仁贵等亲兵猛将攻破辽东,收复中华故城十几座,兵临辽东重镇安市城(今辽宁大石桥市)。但久攻不下,“胡天八月即飞雪”,“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不得不班师回朝。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唐帝国初期的军队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高句丽军将

唐太宗为此一直自责。可惜天不假年,一代英主抱恨而逝,临终前叮嘱,“高句丽不除,必为后世大患!”

此重传接到唐高宗手中。

三、日本想以活跃的大国角色与唐朝抗衡

在唐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中国和新罗站在一起,高句丽、百济和日本三方勾连一一这三个国家面对西方强大的唐帝国都感到了一种威胁,联手壮胆,共谋逆拒。

新罗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基本是由勾践灭吴后的难民和避秦乱入韩的中原人、吴越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而成,或许对唐帝国有一种骨子里的亲近感,两国沟通起来少障碍。而在三国中历史最悠久的高句丽虽发源于中国辽东半岛和长白山麓,因古时难以与中原汉人通,反而认同感最低,屡屡与隋唐等朝相抗。

日本对发生在近边的战事极为关注重视,它积极介入朝鲜半岛,想以一个活跃的大国角色与唐朝抗衡。

半岛三韩,即高句丽、百济、新罗,实际上都比较依从日本,视日为宗主国,进贡纳税。日本也自视为大国,朝夕梦想能与西方的大唐并驾齐驱。公元608年,日本使节呈给中国皇帝的国书中就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的词句。

在三国中,百济的关系与日本最近。659年,百济在日本的支持下进攻新罗。新罗几乎被灭,求援于唐。唐高宗决定抗日援朝,“唇亡齿寒”就出自他的口。

大将苏定文率军13万东征百济,汇同新罗5万精兵,迅猛进击,百济溃败,京城失陷,百济王义慈,及王室成为俘虏,百济实际等于灭国,只有遗臣鬼室福信、道琛等孤守残城。

百济王儿子扶余丰在日本做质,得以逃脱。鬼室福信派使向日乞援。

日本飞鸟时代,还不太知大唐之雄浑国力,得到这个与大唐较量的机会,上下兴奋无比,派人陪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招集残部,为复国而战。

当时在位的齐明女皇造船整军,积极备战,意欲亲赴朝鲜,指挥与大唐的战争。女皇人已到了九州,面对隔海而望的朝鲜,踌躇满志。只是只是备战忙碌,导致突然发病而亡,不得一展女性绵密的战略心思。出征未捷身先死,日军遂也止步不前。

牺牲数十万子弟未灭高句丽,隋炀帝,唐太宗为同一事抱恨终生

齐明天皇

从唐太宗到唐高宗,十几年间,高句丽挑衅大唐,屡战屡败,时降时反,百济与大唐也素来不睦,日本在其中穿梭游走,与唐朝为敌。以李世勣、薛仁贵为首的大军数次东征朝鲜,虽斩敌很多,收获几多城池,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敌国人还在,心不死。

唐朝对日本这个过去并不太重视的边缘岛国也开始警惕起来。

总之,从隋朝以来,中华总是“有事帝国东”,大中华竟然多次在东边小国战败流血,隋炀帝、唐太宗,两大帝王,想解决未能解决,抱憾身死。

对于中、日、高、新、百数国混搅的复杂局面,大唐帝国开始谋划一揽子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