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孩子变成“隋炀帝”(是音频)


各位家长朋友、孩子们,大家好,硕哥今天跟大家讲的历史人物是一位皇帝——隋炀帝杨广。硕哥曾说过隋炀帝是我最喜欢研究的历史人物,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英明神武,或者多么风流倜傥。而是在于他所呈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非常适合现在的我们去研究与借鉴,尤其是在我们教育孩子,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读过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人都还记得,隋炀帝是被我们的书本定性为”暴君”、“亡国之君”的人物,在他身上是完全没有东西可以学习的。而硕哥今天要说的,就是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隋炀帝。首先我承认,我对他的认识来源于一本书,叫《隋炀帝的真相》,作者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与陕西师大历史系的教授胡戟,胡先生是隋唐历史的专家,因此我相信胡老师的作品值得我们信赖。

隋炀帝,名字叫杨广,出生于公元569年,也就是距今1400多年前。比我们上一讲的岳飞,又早了500多年。因为他是隋朝的皇帝,在此呢硕哥先大致的讲讲隋朝是怎么来的。杨广出生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的时代,被分裂成好几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叫北周,杨广就出生于南北朝的北周,他的父亲叫杨坚,是当时北周的隋国公,杨广的姐姐杨丽华,是当时皇帝的母亲,皇帝才5岁。所以他们杨家算是皇亲国戚,又手握兵权。当时的北周啊,已经在之前的皇帝宇文邕的努力下,统一了中国北方,由于现在的皇帝才5岁,杨坚又是皇帝的外公,所谓主少国疑,外加整个朝廷内部都是杨坚的人,杨坚就顺理成章的篡位了,自己当了皇帝。因为他以前叫隋国公,那他当皇帝后,国家就叫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所以隋朝是这么来的。

既然老爹当了皇帝,那儿子杨广自然就是皇子了,但他还不是太子,杨广有个哥哥,叫杨勇,杨勇才是太子。

好,杨广的精彩人生从这里开始,我们讲讲他都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

第一件大事儿,灭掉南方的国家,统一中国

由于北周统一了南北朝的北朝,后来的隋朝继承了北周的全部遗产。那接下来,放眼全国,下一步就是渡过长江,统一南方了。当时的南方是个叫陈朝的国家(耳东陈)。

公元588年的时候,父亲隋文帝封杨广为兵马大将军,率领50万大军,渡过长江,仅仅用2个月时间就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国400年的分裂。。。当时杨广多大呢?20岁(各位家长朋友们,你们20岁在干嘛,反正硕哥20岁的时候,还是个宝宝)。当然有人会说,人家老爹是皇帝么,这也对哦,但杨广的个人能力强也是一方面原因。后来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记载了杨广统一南方后的作为,叫:“封府库 资财无一所取 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可见杨广的为人,并不差。

第二件大事儿,修建运河,功在千秋

杨广后来当皇帝之后,就是隋炀帝。他修建大运河的事儿应该是最广为人知了,尤其是身在杭州的人们,因为这条运河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时至今日,很多杭州人都还见过,很多货船在运河上穿梭,经历了千年的运河呢,至今在发挥着它该有功能。很多书上,包括我们的教科书都说隋炀帝修运河是劳民伤财,为了自己能坐船去玩,去旅游才修的,从而让大家更加认定了隋炀帝是个暴君。的确,修建大运河确实是劳民伤财的,但这样的评论是太不客观了。硕哥在此简单解释下。

隋炀帝杨广,从公元605年到611年,用了7年时间,组织了200多万的人,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运河最北端是(琢郡),也就是北京,中间点是河南洛阳,最南端是杭州(如下图),总长度1000公里。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工程奇迹。当然,在隋炀帝以前,比如春秋时期、东晋时期,都有过一定的修建,隋炀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他们基础上修建的大运河。但无论如何啊,隋炀帝作为工程发起人,要同时调度这么多人力物力,还要规划设计,古代又没有电话,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与才华。

别让你的孩子变成“隋炀帝”(是音频)

至于他为什么修运河,还要与他的另外一个事件一起看,那就是隋炀帝修建洛阳城。

大家知道,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的时候,首都是在西北地区(也就是陕西西安),但当时陕西一带的粮食产量已经无法完全养活这个地区了,中国东南方的粮食产量已经开始超过西北方了,所以隋文帝经常要把粮食从东南方运到西北方,来供养首都附近的人。可当时既没高铁,也没飞机,大规模的运粮食确实是劳民伤财。到了隋炀帝当皇帝后,他觉得需要把首都迁移到更靠东面的,粮食产量高的地方,也就是洛阳。所以他就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一条大运河,往北去北京,往南到杭州,方便南北方的物资往中间运输。这么一来,作为首都的洛阳,在运河的中间,就不再有物资短缺的现象了。而且洛阳更靠近粮食产量高的东南方,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安全。这就是隋炀帝要修运河的最重要原因,他在下一盘大棋。

所以由此看出,隋炀帝具备了一个帝王该有的眼光格局,他能够看到整个国家的变化趋势,并作出一定的改变,在这一点上,他是合格的。

至于那些所谓的隋炀帝修运河,完全是为了是游山玩水的言论,经过考证,基本上出自一本叫《隋炀帝艳史》的书。这是一本野史,可信度如何,大家心里有数。

第三件大事儿,创立科举制,敢于动既得利主义者的蛋糕

硕哥个人认为,隋炀帝创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改革。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的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来选人才的制度(很多小朋友听到这可能脑仁就疼了,哈哈)。在隋朝以前啊,中国选人才当官,用的制度叫察举制、或九品中正制,意思很简单:就是由下面往上推举,或者朝廷派人到下面找,可是不管是下面往上推举,还是派人到全国各地找,最后选出来的都是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孩子。原因很简单么,因为人家有钱有势,跟地方官员的关系又好,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家掌握了渠道;另外,假如一个人的父亲是国家官员,并且对国家做出过一定的贡献,那他基本上不用努力,就能在父亲死后,继承父亲的职位,并且还能继续传给自己的儿子。至于能不能当好这个官,国家不管,你只要别犯罪就行。因此呢,对于广大平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永远就没有出头之日,只能当一辈子农民。正是科举制的建立,让全国的贫苦人家孩子,能和富家子弟一起,公平的参加考试,并上升到国家管理层。科举制推出后的1千多年,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贫苦出身的人才,脱颖而出,青史留名,在此不一一举例。

但就像前面说的,科举制无疑损害了许多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官僚贵族的利益。假如当时有个贵族,他可能会这么想:本来我家的孩子能顺利的当官的,这倒好,要跟那么多穷小子一起竞争了,我家孩子还有很大可能考不上!所以这些人就开始对隋炀帝有所不满了。最后隋朝的灭亡,一定程度上跟隋炀帝推出科举制有关系,在此呢我们先不细说。

当然,隋朝的科举制还有很多缺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宋朝时,科举制才变得真正的完善。我们如今的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某种程度上,也是科举制的一种延续,对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有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而这个根源在哪呢?就是隋炀帝的科举制。

第四件大事儿、开疆拓土

隋炀帝在位期间,向西打败了当时的吐谷浑,把领土扩展到了青海省、甘肃西部一带,向南派兵打下了占城(今天的越南一带),但最后失败了;向北降服了突厥,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一带,并亲自带领50万人马,到突厥,接受突厥可汗的投降。这些事呢,一方面扩大了隋朝的疆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战争,也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这,还不至于亡国。

好,以上便是我们之前印象中那个暴君、昏君——隋炀帝的真实形象。当然隋炀帝还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在此不一一阐述。但故事说到这,小伙伴们心里的问号,估计越来越大了,这么英明神武的帝王,怎么后来就变成亡国之君了呢?

这里面有两部分原因,一是客观原因,一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部分:我们前面提到过,隋朝其实是在一个很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下才建立的,这个集团就是关陇贵族,也就是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贵族集团(各位家长可以拿着地图给孩子们大概介绍下)。他们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权力,而不管是之前的北周,还是后来的隋朝,实质上都是这个大集团的利益代表。而隋炀帝的各种改革,尤其是科举制,都在不断地破坏关陇贵族的利益。包括他想迁都到洛阳,一定程度上也是想远离关陇贵族的控制。。。

第二部分呢,就是他亡国的主观原因,这也是硕哥今天要重点跟大家讲的,——那就是隋炀帝的性格问题,是导致他最后亡国被杀的重要原因。

话说隋炀帝在修建了大运河之后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打仗。当时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有个国家叫高句丽(如下图),十分强大,占据了今天的东北和朝鲜半岛一部分。这个高句丽呢,时不时南下骚扰隋朝,搞得隋朝的北部边境不得安宁。

别让你的孩子变成“隋炀帝”(是音频)

实际上,隋炀帝把运河修到北京,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运送军队去北方,大家看地图么,北京再过去就是东北了。于是乎,隋炀帝在公元612年、613年、614年,连续3年3次派军队攻打高句丽。而这三次战争,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第一次,皇帝一共集合了113万兵马,300艘大船,以及数十万的后勤人员,负责运送粮草。皇帝打算水路并进。目标是灭掉高句丽,各路大军,要在今天的朝鲜平壤会师。可由于隋军是千里奔袭,而高句丽呢是以逸待劳,等着隋军来。再加上隋炀帝政策失误,他给前线的各路将军下了一道错误的圣旨,要求他们在打仗过程中的任何决策都要向他汇报,将军不能自作主张。可大家知道,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就是因为前线的战争形势变化无常,如果事事都要跟皇帝汇报,这一来一回的,黄花菜都凉,战机可能就错过了,当时又没有电话。

因此第一次用兵以是失败告终,当时从海路进攻高句丽的9万多士兵,最后回来的只剩下2000人。

而这次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的农民开始造反,起义了。很多家长朋友都看过《隋唐英雄传》吧(以后可以给孩子们也看看)。当时的秦叔宝啊、程咬金啊、窦建德啊这些人全都出来造反了。。因为一次性组织一百多万的军队和几十万的后勤人员,成本是很大的,隋朝当时一共人口才4000多万,只有现在的3%。这些人本来是可以种地生产粮食的,但现在都脱离生产去打仗,而且打仗要花钱吧,而这些压力全都压在了广大老百姓身上。据说当时为了赶工期,尽快造出300艘大船,所有工人常年泡在水里,导致身体的下半身被水泡烂,长虫。可见为了打仗,老百姓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而这个时候,作为皇帝的隋炀帝,在第一次打了败仗之后,他的性格缺陷。。。开发作了。他接受不了失败,不顾所有人的阻扰,要组织第二次战争,发誓要灭了高句丽。

第二年,隋炀帝再次组织大军攻打高句丽,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给前线将领极大的自主权,战争相对上次顺利多了,攻下了许多城池。可就在这时,后院起火了,隋朝的一个大臣,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了。这一造反,把隋炀帝的计划全部打乱了,皇帝只能放弃攻打高句丽,率军回国镇压叛乱了,最后叛乱被镇压了,可军队由于长期作战,也无法再打仗了,必须休息。。。这个杨玄感为什么要造反?其实跟我们之前说的,隋炀帝的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关陇贵族的利益有关。杨玄感,就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由于皇帝的改革,他们家族很多了利益都被剥夺了,他知道“温水煮青蛙”的道理,皇帝迟早会把他们家族灭掉。于是乎,他就先下手为强,造反了。

而此时,由于连续打仗,国内早已经民怨四起,到处都有人造反。按理说,皇帝应该停止战争,休养生息才对。如果那样做可能隋朝还有一线希望,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唐朝了。可此时,隋炀帝的性格缺陷却再一次发作,他一方面命令各地官员镇压造反的人,一方面再次组织军队准备攻打高句丽。《隋书》里针对第三次战争记载了这么一句话“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而此时的高句丽呢,也因为隋朝的不断进攻,也快顶不住了,他们的国王最终派人向隋炀帝投降。隋炀帝总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

后来由于国内造反的人越来越多,隋炀帝直接放弃了北方所有领土,跑到了江南,住在了扬州,并自暴自弃地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最后隋炀帝在扬州被他自己的下属宇文化及杀了,他被杀之前说了一句话:“我实负百姓”,意思是说:我确实对不起老百姓。由此可见,他性格的复杂性。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他的人设有点不稳啊。

故事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隋炀帝的性格缺陷到底是什么。他从小聪明伶俐,能力出众,生活条件也优越,几乎是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他的父亲隋文帝,曾把原来的太子给废了,立他为太子,让他当皇帝(当然隋炀帝也使了一些手段啊),但可见他在父亲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好。硕哥个人认为,像隋炀帝这样的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经不起失败的挫折。他想不明白,我从小做任何事都是第一,从没输过,我修建了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还降伏了北面的突厥人,文治武功可谓天下第一。怎么可能打不过一个小小的高句丽。所以他的内心独白大概是这样的:就算赔上所有家底,我也要打败他,我不会输。。。换句话说,他是把整个国家的命运当作了证明自己能力的实验品,至于失败后怎么办,他没想过。

大家听到这,对这个千年以前人物,你们是否也会产生一丝丝悲凉与同情呢。假如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只是做个官员,凭他的能力,很有可能对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并名垂青史。

隋炀帝的人生是典型的性格悲剧。历史总是复杂的,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对或者完全错,而横亘在对与错中间的是那些赤裸裸的人性。隋炀帝生逢其时,是他个人的不幸。而他的性格缺陷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大家可以回顾下,我们的生活周围是否也存在着这样性格的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可以从这个皇帝的身上领悟一点什么。

好,隋炀帝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也欢迎大家给硕哥多多提意见,让我能给呈现更多的好故事给你们。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加个关注,并帮忙转发一下,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