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月光侃历史


我是千秋文史,我来回答。

先声明一下,老张没被抄家,只不过是遭受了收缴的扩大化(虽然和抄家差不多)。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乾隆十五年八月,据说当时乾隆派了最信赖的内务府大臣德保去执行收缴任务的时候,秘密的叮嘱了一番德保便出发了。到了老张家里,老张率领全家,跪在大门口迎接被收缴(也够可怜的)。早早就遵循圣旨把从上班以来,三朝皇帝赏给他的字画、珠宝、衣服统统收拾到一块儿,准备上缴(幸亏这些东西保存的好,要不更倒霉)。没想到的是,德保带了十多名侍从和二百兵丁。这些人到了张家,不由分说,口口声声查找遗漏,结果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就这样把老张家翻了个乱七八糟。最后把翻出来的所有文字东西统统带走了。

大伙儿问了,带这个干啥?

很明显是要借着查找皇帝赏赐字画为名,看看老张写没写点皇帝的坏话,或者有啥怨言之类的。结果没找到(真佩服老张)。

这收缴赏赐变成了抄家,弄得全国惊疑。皇帝感觉这是做的也有点没面子,最后下谕旨说德保领会错了朕的意思。其实这事都看的出来。

经过这事儿以后这老张也是说不出来的郁闷,天天坐着发呆,一句说也不说,就这样过了五年,死了。老张死了以后,乾隆皇帝都感觉自己干的有点过。最后高姿态的宣布宽恕他的一切过失,给了谥号,又重新把恶作剧般反复折腾多次的配享太庙荣誉又给了老张。只是不知道老张泉下还能不能知道。

为啥一生谨慎,以忠勤清正睿智著称的老张,最后会落得如此地步呢?听我慢慢道来。

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乾隆就开始变化了,一改往日的态度对大臣常常是呼来喝去,动不动就痛骂训斥,只是对张廷玉还维持这表面的一点礼遇,因为这时候的老张已经年近八十了,牙掉的差不多了,老年斑也布满了长满皱纹的脸,甚至于没人搀扶的话,已经没办法走长路了。乾隆十四年十一月,群臣二人谈了一次话,老张趁机会和皇帝说自己想退休。

乾隆想了想,你先回去吧,让我想想。

过了几天,皇帝给老张发了一道谕旨,说你退不退自己选择吧。

要是按照皇帝的想法,老张接到谕旨应该想想,得向皇帝继续表决心,要奋斗到底。

可是老张真的老了,没有以前的精明了,看到皇帝的谕旨,以为皇帝是默许他退休了,立刻上奏感谢。

皇帝收到感谢信,叹了一口气,心里感觉怎么这么不舒服,这老头是老糊涂了吧,对我还真的一点感情没有?

不过皇帝还是表现出了难的的宽容。准许他“原官致仕”。

这次老张高兴了,不过老张又想了想,我要是这次回去了,以前雍正爷答应我的配享太庙的荣誉还能不能得到呢?于是老张在家里犹豫了几天,冒着大雪天儿,去找皇帝问问,想让皇帝给他个明确的表态,写个保证书啥的,自己好放心。

皇帝看看这老头,诧异又生气,不过想想送佛送到西吧,就又给他写了一个保证书。

这保证书写好了,不过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可是咱就不念了,反正不是很好,老张得到保证书兴奋的过了头,折腾了一天也累了,第二天头晕眼花没起来,只能让他儿子去宫门谢恩。这次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当天命令办事的大臣傅恒和汪由敦拟旨,让老张说明情况。

结果这个汪是老张的门生,小道消息透露给老张了。老张可是吓坏了,真的是吓晕了,于是天不亮就跑到宫里磕头请罪,这是再愚蠢不过的举动了,谕旨还没发,老张就知道了,这是什么情况?皇帝怒火升腾,平生最讨厌朋党,这老张还给我来这一出儿。于是命人给张廷玉列了四大罪状。老张吓得赶忙谢罪回奏,皇帝想了想,强压怒火,算了,我再忍忍吧,这老头,真真是气死我了。

乾隆十五年,老张准备要走,这时候皇长子永璜死了,这老张是永璜的老师,必须参加丧礼,好不容易熬过了初祭,老张又向皇帝上奏,要走。你可想想,这是皇帝的儿子,心肝没了,心情正难过呢。这奏折上去能有好果子吃吗?

就这样小宇宙彻底爆发的皇帝旧事重提,把过去的一切都翻出来了,老张被取消配享太庙的荣誉,灰溜溜的回家了。为了这个配享,老张可是奋斗了一生呀!

老张从要退休就那时候就憧憬衣锦还乡的那一刻,多大的尊荣,如今却变成了这样,到了老家,地方官员没有一个迎接,只有一个侄子率领几个家人,把他接近了老屋。老头真是心灰意冷,后悔死了。

倒霉事儿还没完,过了几天老张精神才好点,他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出事了,为了挣点考试补贴款,隐瞒了他老妈去世的消息,让御史给参了。这朱荃上位全是靠了张廷玉的举荐。

于是越想越生气的皇帝眼里再揉不得一点沙子了,决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以表示对老张的惩罚。

随后收缴变成抄家的一幕发生了。


千秋文史


张廷玉并没有被抄家,只是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乾隆只是让张廷玉上缴赏赐之物,这跟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当然晚年的张廷玉的确因某些事情惹怒了乾隆,而震怒的乾隆遂下诏削其伯爵爵位,罢其配享世宗庙宇的权利,并夺其官职。



张廷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康熙朝官至吏部左侍郎,雍正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朝官至总理事务王大臣,爵封伯爵。

可以说张廷玉在雍正、乾隆二朝是真正的朝廷重臣,二帝的股肱之臣。他是清朝官做的最大,最受重视的汉族官员,以汉族的身份能做到乾隆朝的顾命大臣,能总揽清朝的朝政大权,张廷玉的政治能力和头脑自不用多言。



但正所谓人无完人,即使这个再优秀,再天才,他也总会有缺点,如项羽,他虽天下无敌,但性格却太刚愎自用,再如韩信,他虽是军事天才,但政治能力等于弱鸡。如此,张廷玉也不例外,他政治能力虽强,但性格却很固执,属于倔驴子,认准的事情他就一定要得出个确定的结果,如果没有明确的结果,他就一定会追出个结果出来。

也就是张廷玉这般执拗的性格,最终让他与乾隆生了间隙,最终也惹怒了乾隆。



张廷玉在雍正朝因为其本身巨大的功绩,他辅佐着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各种新政,替雍正稳固着大清江山,可谓是居功至伟。因此当时雍正帝为了奖赏他为清朝做出的贡献,遂承诺于张廷玉,等他百年之后允他入祀太庙。

“配享太庙”简单的说就是臣子在死后,可以将自己的灵位放置在皇帝的庙宇中,然后世世代代受到皇家的日日夜夜的供奉。因此,这等事情向来是为人臣子者一辈子都想得到的殊荣。如此,当年张廷玉在听到雍正这般许诺后,那是万分心喜,可谓是做梦都能笑醒。



自此之后,张廷玉就一直牢牢记住雍正给他的这个承诺,有时想的是都走火入魔,他都巴不得自己早点死,然后早点享受到这等天赐的殊荣。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张廷玉在乞求离职养病被乾隆批准后,他在谢恩时,就跟乾隆说道“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就是雍正在位的时候,他曾许诺等我百年后,就让我配享太庙,而去年我跟陛下祭祀时,陛下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所以我怕死后陛下会不让我入祀世宗庙宇,而且坊间也有这种议论,所以我希望陛下能够给我一个凭证,保障我死后能入祀世宗庙。



张廷玉如此说,摆明了就是不相信乾隆。这种行为了往大了说就是大不敬的重罪,是要杀头,毕竟“君无戏言”,乾隆可是皇帝,张廷玉居然不相信他,而且话里话外都有威胁之意,这摆明了就是给乾隆难堪啊!

不过好在此时乾隆并没有深究下去,他虽然恼怒,但也知道张廷玉的这种性格,所以并未太过计较,最后还是依了张廷玉的说法,给他留了一个申明雍正帝的成命的手诏,并赐诗以安其心。按理说乾隆这等做法,对于皇帝来说已是仁至义尽,乾隆对张廷玉如此尊重,张廷玉也应感恩戴德了。



可乾隆对张廷玉虽是仁至义尽 ,算是给足了张廷玉的面子了,但张廷玉却没有给足乾隆的面子,反而因为乾隆的这般做法忘乎所以,俨然忘记了君臣之间该有的礼数。本来乾隆已经给了张廷玉想要的东西,张廷玉应该亲自前往皇宫谢恩。可是张廷玉并没有这么做,他居然只是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向乾隆谢恩,这等做法把乾隆当做什么了?人家乾隆可是君,你一个臣子谢恩居然不自己去,反而让自己的儿子去,你这是把乾隆当做平辈或下属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鄙视乾隆吗?



如此,愤怒的乾隆就让军机处拟旨通知张廷玉让他明白回奏,可是旨意还没下发,张廷玉居然就已经知道乾隆想干嘛了,次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这下可好,乾隆本就对张廷玉有了怨言,现在张廷玉这般作为更是犯了乾隆的大忌。

乾隆旨意还没下,张廷玉就知道乾隆想干嘛,这意味着什么?这明摆着的就是张廷玉在军机处有自己人,他在监视着乾隆的一举一动,这你觉得乾隆能再忍吗?作为一国之君,自己的一举一动居然被臣子监视着,这置乾隆于何地,他让乾隆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如此,张廷玉种种做法终让乾隆忍无可忍。1749年,乾隆罢免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当然此时乾隆还是念及他的功绩,并没有剥夺他配享太庙的权力。可是这个时候张廷玉不知是年老体衰,老糊涂了,还是什么的,他居然丝毫没有年轻时的那种政治眼光,他似乎未发现乾隆对他已经失去耐心了,他依然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1750年,乾隆的爱子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却是丝毫不顾及乾隆的心情,再次提出要辞官回乡,并再次重申希望乾隆记住当年雍正配享太庙的承诺。这下可好,乾隆再也不顾张廷玉曾经的功绩,他彻底的愤怒了,此时张廷玉曾经日思夜想的“配享太庙”终被剥夺。



当然,张廷玉死后,怒气已消的乾隆还是念及他对大清朝的功绩,遂依然遵从雍正对张廷玉的承诺,让其配享太庙。


澳古说历史


第一: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不过其当政之初却是手忙脚乱,因为雍正的驾崩过于突然令其接班极为仓促,年仅二十五岁的他几乎没有政治经验,也完全没有做好当皇帝的准备。

不过,好在雍正给他留下了鄂尔泰、张廷玉两大重臣,在后者的帮助下,乾隆才得以顺利接管朝政并及时的稳住阵脚。

张、鄂二人为官数十年,以其对各级官僚体系及朝政运作的熟稔程度,对乾隆初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让乾隆感到不满的是,随着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地位的不断上升,其身边也日益形成利益小集团。张廷玉其家族子弟多为达官要职,如其弟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其从子张若溎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长子张若霭官至礼部尚书,次子张若澄为内阁学士等。此外,桐城张、姚两姓为当地大族并世代联姻,时称“天下缙绅,张、姚二家占尽其二。”

鄂尔泰、张廷玉是雍正遗诏中指名要配享太庙的重臣,其在位日久,位高权重,即便二人并无植党企图,但其身边总少不了趋炎附势之人。大臣们各怀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争权夺利。


破乞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不同,关注点不同,需要用的人也不一样。皇帝换了,赶紧离开。张廷玉提出退休养老这是对的,错就错在临走向乾隆提要求,人家都不喜欢你了,还提要求,能有啥好果子吃。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做事低调稳重,特别是他有一个能力非常强悍,雍正每每下达圣旨,雍正口述,张廷玉草拟,雍正口述完毕,张廷玉草拟的圣旨也完成了,拿给雍正看基本没有问题。这效率让雍正大为赞赏。

雍正是个什么人?工作狂一个。为了证明自己得位正当,他立志当个好皇帝,工作非常敬业,一年到头除了生日那天休息,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每天工作到深夜,一天休息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他在位十三年批阅奏章达一千多万字,写书达五百多万字。这样的工作强度很辛苦,雍正非常渴望有人能帮他,遇到张廷玉,当然如获至宝,宠信有加,他还答应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一个汉臣能有这样的待遇,张廷玉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乾隆是什么人?是个大皇帝。为了证明自己是大皇帝,他办最豪华的寿宴,六下江南要最庞大的队伍,穷兵黩武换取个十全老人,花大钱整大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乾隆花光了他老爹雍正十三年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没钱了就想法弄钱。能帮助乾隆弄钱的当然就成了宝贝。

和珅是弄钱的高手,乾隆缺钱花时只要找到和珅,和珅总有办法。乾隆喜欢收藏,收藏是很烧钱的勾当,为满足乾隆欲望,和珅提出了“议罪银”制度,让人花钱买罪,这可以让钱源源不断进入乾隆的荷包,乾隆非常高兴,和珅的功劳大大的。有功当然要奖励,于是和珅从一个御前侍卫,一路飙升封一等公,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乾隆需要的是和珅那样的人,不是张廷玉这样的人。张廷玉想退休回家养老,乾隆说,你将来是要配享太庙的,怎么可以回老家养老?张廷玉软磨硬泡,乾隆终于答应了,他又要乾隆给他写个让他配享太庙的保证,乾隆非常生气,但也捏着鼻子写了。第二天张廷玉该亲自谢恩,他称病没去,让儿子替他去了。乾隆觉得张廷玉倚老卖老,很生气,要在第二天下旨斥责他。张廷玉的学生知道后告诉了他,于是张廷玉当天下午就找乾隆谢罪,被乾隆抓住把柄,说他结党营私,在皇帝身边安插内线,取消了他配享太庙资格,并下令抄他的家。

乾隆给派去抄家的官员私下交代,主要查一查张廷玉的书信、笔记之类,看有没有违禁文字。乾隆这是想弄个文字狱杀了张廷玉,结果张廷玉非常谨慎,没有查出东西,乾隆也就作罢了。

张廷玉是十分谨慎之人,不然连命都保不住。伴君如伴虎,一个官员能够全身而退还真不容易。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历清一代,乾隆对汉人精神伤害最大,与他爷爷康熙相比,他是从骨子里鄙视汉人的。

乾隆把张廷玉往死里整,其实就是为了把汉人士子们的脊梁骨彻底打断。

康熙是真心谦虚学习汉文化的,并且学的非常成功,所以他能成就如此大的伟业。

康熙也是认真把汉人当朋友,当创业伙伴来相处的,所以死前特意叮嘱:

——他的好朋友兼肱股之臣张廷玉,死后要享受最高的政治待遇。

康熙想籍此事,为后代子孙定下一个基本治国国策:与汉人中的能臣,共治天下。


但在孙子乾隆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路:

乾隆完全视汉臣如奴才,他对汉臣的称呼只有一个字:尔。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你小子”。

在电视剧里,纪晓岚好像和乾隆玩的很开心,但实际情况却是,乾隆明明白白地对纪说:

——在我眼里,你和那些娼妓一样一样的,都是哄我开心用的。

基于乾隆这样的思路,所以他一定要整倒张廷玉。

张廷玉如果顺利享受到清朝最高政治待遇,就意味着汉臣对满清统治有其重要性。

乾隆绝对不能容忍这个。

但这事是康熙爷爷已经明确定下来的,乾隆对他爷爷的遗愿,不敢有违。

于是他找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路,即,张廷玉死后的政治待遇不变,但生前的日子,却别想好过。


庙堂之事,向来不能以凡人常情度之。


风谈天下


张廷玉是清朝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官员,他的主要成就是编撰了《明史》,完善了军机处制度。在康熙朝和雍正朝可谓是尽享无限荣光,但是到了乾隆朝,张廷玉却并不受乾隆的喜欢,最终落得了一个抄家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

雍正帝还在世的时候非常器重张廷玉,在临死前将他指定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新皇帝乾隆。当时还专门交待了一件事情,等张廷玉以后死了给他配享太庙的待遇。

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呢?太庙其实就是皇帝家的祠堂,是专门供奉历代祖先的地方。为了奖赏有功之臣,皇帝会特许一些有特殊贡献的大臣,准他们死后进入太庙内享受供奉。

历朝历代能够享此待遇的人都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开国功勋,文臣能进太庙的就更加少了。整个清朝,除了开国时期立有大功的王爷们,大臣之中仅有13个人。所以一个官员能够得到这种待遇,那是天大的荣耀,让他们立刻就去死很多人也是愿意的。

而张廷玉跟乾隆皇帝闹翻,也是围绕着这件事情而来的。

乾隆登基时候只有25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当了皇帝后,对于雍正留下的班底用起来就不怎么顺手。而张廷玉凭借着顾命大臣三朝元老的地位,也是非常得意的,有时候就对乾隆不是很恭顺。

当时乾隆通过各种手段,挑拨汉人大臣和满人大臣,让双方矛盾不断,相互争斗。朝中张廷玉是汉人大臣的代表,而满人大臣的代表则是鄂尔泰,同样是顾命大臣,权势都非常大。两人的立场不同,在朝中也是针锋相对,这背后其实也是乾隆有意为之,让他们两个来相互制衡,协调汉满双方。

而鄂尔泰死后,张廷玉就没有了对手,乾隆也怕张廷玉一家独大,对他也就冷淡了很多。张廷玉也看出了点苗头,所以提出致仕回老家养老,急流勇退。

乾隆假意挽留一下,后来就同意了。可是张廷玉还惦记着配享太庙这件事情,担心乾隆以后赖账,就逼着乾隆给他写一份保证书盖上大印,把这件事情白纸黑字的彻底定下来。

乾隆一听就不高兴了,逼着皇帝写保证书了张廷玉还是第一个。不过乾隆后来碍于面子,还是给他写了,但是两人之间的嫌隙也是实实在在的埋下了。

乾隆不光写了保证书,还亲自给张廷玉写了首诗,让人给张廷玉送家里。按照规矩,张廷玉应该亲自入宫谢恩的,可是张廷玉又没按规矩办事,只派了自己儿子去谢恩。他可能想着反正也要退休了,保证书也有了,就不用再巴结老板了。

可是乾隆却是因为这个更加恼怒了,本来就因为写保证书一肚子气,结果张廷玉连谢恩都懒得来了。于是就让军机处写个旨意,让张廷玉第二天入宫把这件事情解释清楚,为啥连最后一班岗都不能好好站。

结果旨意还没颁下去,张廷玉就得到了消息,天还没亮就赶紧入宫来谢恩了。这就彻底把乾隆激怒了,认为张廷玉在军机处安插了人手探听消息,认为军机处泄密了。

这么一来事情就严重了,军机处在乾隆朝可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权利中枢,这里的消息都能泄露出去,让乾隆皇帝非常不安。

于是乾隆下令彻查这件事情,军机大臣受了处分,张廷玉也因此收到处罚,不过好歹给他留了最后一丝面子,只是剥夺了他的爵位。

第二年,乾隆的大儿子永璜死了,当时乾隆非常伤心,后悔对永璜做出过的处罚。而这个时候张廷玉又来了,还是请辞回家那套,这都第三次了。

这个时候乾隆本来就心情不好,看到张廷玉就更加不高兴了,一怒一下就把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也给取消了,还让他把宫中历年赏赐的东西统统退回来,算是变相的抄家了。

没过几年张廷玉就死了,不过乾隆为了表示尊重他的父亲,最后还是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没有把事情做绝,毕竟这是雍正当年亲口答应过的事情,张廷玉也成了整个清朝唯一入了太庙的汉人。


漂浮菌


这条题,不深入挖掘乾隆朝史料是无法准确回答的!张廷玉是《雍正王朝》剧中红人,有较高知名度。在雍正朝,军机处的设立和运作,操盘手就是张廷玉!可见雍正帝对他十分倚重!

张廷玉倒霉,与和珅、严嵩等人倒霉不一样,张廷玉不是牵扯到什么派系倾轧、朋党内讧、皇帝怀恨的结果!跟这些因素没有一点关系。

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是雍正帝临终前诏命辅政大臣之一。是雍正帝临终指定“死后配享太庙的功臣”。乾隆帝怎敢不遵守他爹的遗诏?

事实上,乾隆帝对张廷玉一直不错,尽管心里不喜欢张廷玉行事风格,但还是能忍受,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直到后来张廷玉倒霉了,乾隆帝也没整倒他,还是遵从先帝遗诏:允许张廷玉牌位进入太庙享受祭祀。这是清朝皇帝给予汉人最高荣誉了!

那么,乾隆帝惩罚张廷玉、查抄张府(北京)家产,又是为何呢?

一个退休老臣,还值得乾隆帝去费劲整他吗?

张廷玉有句名言:“老而戒得”。得就是得利,他标榜自己要“戒得利”,应该说贪污受贿的事情与他无关,他还能犯什么罪呢?还能激怒皇帝下旨抄家、下狱审讯?

这当然不是一般的事,是源于一桩天大的案子!

一,好女婿会捞钱

张廷玉倒霉,是被女婿朱荃连累的!

朱荃,浙江桐乡人,做过京官,乾隆十二年七月任四川提督学政(四川省主管教育和考试最大的官)。

朱荃贪财,受贿,出售“生童名额九名”(应该是秀才名额九名),就是收钱后就让这九个考生考中。

在担任四川学政期间,朱荃设法捞钱,向下属各县职员兜售“课外读物”,勒索教育职员的“饭银”,被成都县教谕杨端举报。

四川监察御史储麟趾率先弹劾朱荃的种种劣迹。

乾隆帝收到弹劾奏章,于乾隆十五年五月下旨给四川总督策楞:严加查办。

如果张廷玉没退休,估计朝中官员还有忌惮,不会卖力查办。如今张廷玉已退休回乡,无权无勇,皇帝严旨查办,那还怕个啥,就将朱荃当做“死老虎”打了!

二,好女婿原是涉大案人员

这么一查,还真查出一桩大案来:

朱荃不仅受贿卖名额,他还是浙江吕留良案的涉案人!

吕留良案,天字一号大案!清朝著名的文字狱!

看《雍正王朝》剧中有个湖南读书人曾静,他写信给清朝西北将领岳钟琪,劝岳氏学习先祖岳飞抗金,反清!后来雍正帝还把曾静抓紧皇宫里,让曾静天天看着自己如何工作、生活,如何废寝忘餐,日理万机,操心操劳!曾静被感动了!

这是小说、电视剧编的情节。历史上确有曾静其人,他十分推崇明末清初浙江反清文人吕留良写作和印刷的书本,都是反清读物。后来吕留良印制反清书本被镇压,大案惊天!吕留良族人被屠杀,没死的全部流放黑龙江宁古塔为奴!吕留良很多学生也被牵扯入内,株连甚广。

这个曾静就是崇拜吕留良的反清文人。就因为他写信策反岳钟琪,被岳氏举报,引起雍正帝高度重视,从而顺藤摸瓜侦破吕留良反清读物大案!

而当年为吕留良案起草结案文本的朝廷大员,正是张廷玉!而朱荃的底细,最后查实:他是吕留良案的涉案人员!

朱荃在翰林院任职时,张廷玉分管翰林院,将朱荃评为“优秀”。

总之,张廷玉无论作为老领导、岳丈,他都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三,皇帝开恩

如果是一般官员,作为朱荃的亲家,那是没有活路了!

办案官员对张廷玉调查、审讯一阵子,据实上奏。因为他是不知情,受亲戚连累而已,所以乾隆帝不忍心惩治,就让张廷玉回乡养老。

等到张廷玉死后,乾隆帝还是遵照先帝遗旨,允许张廷玉牌位进入太庙供享。

注:关于朱荃受贿案,参见四川省《巴蜀文志》杂志2002年第二期。

(笔者有一个月没写回答文章。收到很多读者朋友的问候和关心!在此深表感谢!因为是娱乐和兴趣使然,纯属义务劳动,所以有空会写,没空不写。请读者朋友理解。)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张延玉,字衡臣,是清朝时期的重臣,不过他却是汉臣,在康熙时期,他官至刑部侍郎,雍正时期,官至礼部、户部、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但是他在乾隆时期,却受到乾隆皇帝的猜疑,张延玉在他八十四岁的时候去世,谥号文和,不过他还是得以配享太庙,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汉臣得以配享太庙之人。


那乾隆皇帝为什么会对三朝老臣张延玉猜疑,最终让张延玉尽缴颁赐诸物呢?

在雍正皇帝临终之时以张延玉、鄂尔泰、允禄为顾命大臣,并且以后让张延玉配享太庙。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继位登基。后来乾隆皇帝每到出巡的时候,张延玉等人则留京总理事务。

后来乾隆皇帝封张延玉为总理事务大臣、三等伯爵,并且赐号勤宜。清朝本来兵没有文臣封公、侯、伯的例子,可见张延玉开始的时候还是受到乾隆皇帝极大的信任和恩宠的。

但是之后因为张延玉年龄大了,又加上他应该非常固执和容易激动,因此他和乾隆之间开始有了矛盾。


在同为顾命大臣的鄂尔泰去世后,讷亲接替他的位置。当时为了平衡朝中的势力因素,就定下了“在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但在吏部行走名列名,张延玉在前”。这种做法虽然平衡他们之间的势力,但却加剧了满臣和汉臣之间的矛盾冲突。

因为满臣和汉臣之间的不和,最终他们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导致他们明争暗斗。

后来张延玉多次因为年老希望退休养病,乾隆皇帝最终批准他原官致仕,但是张延玉见到乾隆皇帝时却跟乾隆皇帝说,以前雍正皇帝临终前,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厚恩,张延玉担心自己死后不能有这么高的厚恩,所以就希望乾隆皇帝给他和凭证。


乾隆皇帝当时听了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给他写了凭证,然而张延玉却只是上奏折谢恩和让他的儿子进宫向乾隆谢恩,乾隆因为张延玉不亲自谢恩又非常生气。

之后乾隆皇帝削了张廷玉的伯爵。而后张延玉又请求还乡,这次又让乾隆很生气,乾隆皇帝于是开个会议,免去张延玉配享太庙的权利。

但是之后张延玉又因为四川学政编修坐罪,就让张延玉尽缴颁赐诸物,这也犹如抄家一般。

但是张延玉在他八十四岁时在家中去世,而乾隆帝还是遵从了雍正皇帝的遗命,让张延玉得以配享太庙。


中孚鉴


十全老人,弘历一生的追求,这种理性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产生了巨大隐患就是好大喜功,康熙与雍正两代沉淀的社会财富在乾隆一朝消耗殆尽,以至于英国使臣马尔葛尼访问清国后评价:天朝上国自诩的清帝国是一艘风雨飘摇的破船,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舵手执掌,那么翻船是迟早的事。乾隆皇帝对于文治武功的追求导致了很多社会治理问题,他的宠臣和珅被查处后统计贪腐白银相当于国库二十年收入,他对新疆和青海连年用兵造成西部数省灾难,他重用满臣轻视汉臣引发了满汉矛盾加剧,张廷玉作为两朝重臣清楚准确的把控雍正新政改革主旨。

张廷玉在康熙末年被任命为吏部侍郎着手解决冗官问题,他有效整顿吏治方案让雍正王朝储备大量干吏,他数次担任会试主考选拔了层次丰富人才,他改革了奏折制度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他创立了军机处制度为雍正新政实施建立高效执行系统。张廷玉作为雍正左膀右臂在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及改土归流措施落实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正是经历新政实施的全过程,张廷玉对于乾隆即位后一系列退步的吏治和土地国策提出中肯的建议,乾隆作为即位新君希望有自己的风格,这种新老交替的博弈持续到乾隆十年,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虽然张廷玉面奏内阁班次应讷亲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难言之隐。为了平衡各种因素,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乾隆帝的种种做法,实际上是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很难协调,以致明争暗斗、互不尊服。张廷玉与鄂尔泰共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鄂尔泰有所过失,他必微语讥讽,使鄂尔泰无地自容。

满汉朝臣的矛盾加剧引发朝廷动荡,乾隆皇帝不得不处理张廷玉以平复满臣亲贵的不满,可是张廷玉作为三朝重臣不可以轻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的儿子们又相继夭折让他心烦意乱,张廷玉感受到皇帝对自己的不满和警惕后开启告老还乡模式,这个时候的张廷玉已经看破了权力游戏诱惑,他终于体会到功成身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乾隆皇帝在他再三的奏请辞官刺激下准奏了,张廷玉辞官归隐没有想象的风光,不过作为文坛清流倒也不在意,他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就是雍正皇帝答应他可以配享太庙,乾隆皇帝在自己辞官的时候威胁将取消这个荣誉,不过张廷玉最终还是得到了这个殊荣,乾隆皇帝给他的溢号是文忠,这个称号在清王朝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重臣可以拥有的。

张廷玉与自己山西老乡陈廷敬一样身为大清相国为康乾盛世作出杰出贡献,他们抱着修身治国平天下梦想努力拼搏成为一代名相。


唐俊龙55398571


张廷玉被乾隆抄家,从理论上是一个『误会』。

张廷玉于乾隆十五年致仕回籍之后,不出半年,出了一件祸事——他的亲家(可能是晚辈姻亲)四川学政朱荃因为别的案件得罪,牵涉到张廷玉。

乾隆帝对此事非常愤怒,愤怒的原因是朱荃本是曾静、吕留良、严鸿达案件中人,因为年幼被释放,后来改名应试得中一直做到高官,而张廷玉本身就是参与处理曾静案件的大臣。乾隆帝认为如果雍正帝还在位,张廷玉绝不敢如此,所以张廷玉此举不但是辜负父皇(雍正帝)深恩,也是藐视朕躬(乾隆帝自己)。

因此,乾隆帝派臣下前往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面询(责问)张廷玉,与此同时,乾隆帝特别派出内务府大臣德保前去追缴所有之前恩赐给张廷玉的御笔、书籍和各项赏赐物品,哪里想到德保一到桐城,直接就抄了张廷玉的家。

后来乾隆帝上谕中表示,这是德保弄错了,将张廷玉家产发还,问题是,“弄错”事情的德保并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其实,当然不是弄错。乾隆帝固然不是真的要抄张廷玉的家,也对其财产没有兴趣,但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检查张廷玉是否保存了有关皇家秘密的文件(比如雍正帝继位、乾隆帝身世等等)。

综上所述,乾隆帝可以说没有真的抄张廷玉的家,因为最终并没有抄没其家产,但是也可以说是抄了一遍,其目的主要是搜检了张廷玉家的文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