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髦用衣带诏讨伐司马昭,会怎么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个人认为不管曹髦用什么方式都不可能翻盘。

1、主要原因:实力对比悬殊。司马氏经过高平陵政变、嘉平废帝,基本已经将军权以及朝政大权尽握于手。曹氏已没有实力重新夺回权力,发动政变时曹髦的兵力是什么情况: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基本上是民间杂牌,没有正规军。而他的对手是什么人嘛,司马昭,这个人虽然阴险狠毒,但论军事政治绝对可以称之为“家”,两征陇西击败姜维,两平淮南叛乱,出兵灭蜀。

2、次要原因:曹髦的策略失当。一失不会相机而动。当时曹髦手里无兵无权,司马氏的统治处于稳定期,此时发难实在不明智。二失所托非人。他所找的三王,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都是文官,没什么军事实力,只有王经打过仗(也不过是败仗,被姜维收拾得瓜兮兮的),而且两个都是司马氏的人,王沈、王业一听说皇帝要搞政变,立马跑到司马氏那里报信去了。三失毫无经验,他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既无谋臣,也无谋略,仅凭一腔愤恨办事。

3、深层次原因:曹氏本来就不是大家士族,说得难听一点,史中有人称之为“阉宦之后”,其得国也是从刘汉手中抢的。因此,当时的士族有相当一部分是支持司马家的(河内司马氏是绝对的士族,起家于楚汉争霸时项羽所封的殷王司马卬,司马懿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是汉代二千石高官 ),比如曹髦找的三王,王沈就是太原王氏(这个家族和琅琊王氏并称“二王”,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绝对的一流士族大家,只有陈郡谢氏可以和他们一拼)的代表。



长路漫漫为吾做伴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可以很肯定的说,曹髦就算带了衣带诏,也没人听他的,去讨伐司马家族。

这需要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世家大族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于成为皇位的左右力量。他们在地方,拥有武装,例如东汉末年的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典型的大族。在黄巾之乱的前,大族和中央还保持默契。但由于何进和袁绍杀宦官的操作,导致了政治平衡打破。黄巾之乱后,曾经的地方大族,乘机成为了割据的诸侯,只是在名义上属于汉朝。

可见,当时大族势力的强大。曹丕可以取代汉室,很大程度上就是争取了大族的支持。实行九品中正制,为大族提供了更多的为官特权,这是曹魏立国的一个根基。另一个根基是,曹家自己的家族势力,例如曹爽、曹真,在中央为官,地方为都督,都手握实权。

有了这个历史背景,就可以看见,曹髦和曹魏的失败。第一个根基,世家大族的支持,曹家对比司马家没有优势。因为世家大族讲究门第,而曹操的祖父是宦官,门第并不高,在当时的士族眼中,他们属于寒族一类,是不被看得起的。而司马家,一直是河内大族,世家大族对其好感更高。

第二个根基,曹家本家势力,被司马懿基本铲除。从曹真到曹爽,甚至于旁支的夏侯家势力,都被司马家所消灭。所以才有夏侯霸逃到蜀国的事情,可见曹家、夏侯家势力的衰败。

综上,可见。曹髦时期,失去了立国两大政治根基,世家大族与曹家势力。就算这时有衣带诏,响应的人也寥寥无几,例如诸葛诞在合肥讨伐司马,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秋山散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俗语,是谁说的呢?就是题目当中的魏少主曹髦说的。曹髦是曹操的曾孙。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少年皇帝的呐喊



魏甘露五年(260)五月戊子夜,年仅二十岁的曹髦手持利剑,高呼“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口号,率领宫中侍卫,攻打相国府,对司马昭发出了讨伐之声。结果被贾充所指使的太子舍人成济所弑。

由此可见,这个曹髦则并非庸主。曹髦以善画著称,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曹髦之画独高魏代。

曹髦还好学上进,喜欢与太学的博士们探讨学术问题,论政见解独到。连大才子钟会都称颂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陈思”是陈思王曹植,“太祖”是曹操。

曹髦于嘉平六年(254)10月继位。初入洛阳城,曹髦下车答拜文武百官,有人说天子不必如此,可曹髦说:“吾人臣也。”

行至车门,曹髦命令停车,要步行入宫,有人说按照旧制天子可乘车进宫,但曹髦仍然反对:“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

那年,曹髦才14岁,人们无不佩服,小小年纪确有如此头脑。看来,他确有曹操、曹植的遗风。

特别是,司马师意外死亡之后,曹髦看到这是削弱司马氏的可乘之机,就下令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让傅嘏统帅六军返回京畿。



但是,司马昭在傅嘏和钟会的策划下,亲自率大军返还,再掌司马家族的军事大权。曹髦夺权失败。

二、一个好汉三个帮

如果曹髦不太过鲁莽,经过周密的设计,用更好的方法,采取衣带诏的行事方式,就有可能扳倒司马昭。曹髦并非心有余而力不足。

魏国的军队主要有三个集团:(一)淮南集团;(二)襄、樊集团;(三)关陇集团。司马懿长期负责襄、樊防务,所以襄、樊集团牢牢地掌握在他们父子手里。



关陇集团,最早由曹真、曹爽、夏侯玄操纵,后由郭淮、陈泰掌控,这二人虽是司马氏集团的重要成员,但一旦看清司马昭的真面目,都有相当的抵触。

郭淮原是曹真部下,他的妻子是王凌之妹。因为王凌与司马懿作对,受到牵连。郭淮五个儿子恳请救出他们的母亲,头都磕破流血。郭淮派骑兵琮使者手里抢出妻子。

陈泰出身颍川陈氏,随着司马兄弟野心逐渐暴露,陈泰不再与其合作。曹髦被弑后,陈泰对着其尸体号哭不已,对司马昭说:“唯有杀贾充以谢天下。”

再说淮南集团,司马家没有丝毫影响力。毌丘俭、文钦起兵淮南失败后,都督扬州的诸葛诞,跟夏侯玄等交情深厚,以名士自居的他,不能容忍司马昭夺魏的险恶用心。

再说,朝廷内,曹髦身边还有一个尚书王经。他原是关陇集团,担任过雍州刺史,与陈泰并肩作战,抵御蜀汉姜维的进犯。曹髦曾和他商议过谋除司马昭,王经劝曹髦不要冲动。

所以,魏少帝曹髦想讨伐司马昭,并不是孤军作战,对内,他可以委托当时的尚书王经秘密筹划“衣带诏”,组织郭淮、陈泰、诸葛诞等起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对外,还要充分发挥吴、蜀两国的作用。在蜀国还有一个特别有威望的夏侯霸。曹髦要展开外交,答应蜀国割让凉州,由蜀汉以大军护送夏侯霸出祁山,和郭淮一起讨伐司马昭,使司马昭东西受敌,内外交困。

至于吴国,由淮南集团出面,提出割让魏国所属荆州全部地盘,由吴国集中荆州主力直接进攻襄、樊,打击司马家族的武装根据地。等吴国占领襄樊之后,应邀偏师北上助攻许昌。

小结:魏少帝曹髦应该,在尚书王经的建议下,从长计议,“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鲁莽,组织衣带诏。对内,发动郭淮、陈泰、诸葛诞等拥曹势力派,对外,联络吴、蜀,以割地为条件,东西进攻司马昭。做好了这一切,曹髦取胜司马昭,是可以做到的。


闲将西话


不怎么样。可以参考北魏孝庄帝和宇文邕。

政变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北魏孝庄帝不顾后果,杀掉尔朱荣,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权了,结果死地一个惨。

宇文邕忍辱负重二十年,哪怕从当皇帝算起,也有12年。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衣带诏:

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

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

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

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

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

遂定计。

我来翻译下:

董承对王子服说:跟我干吧,数百人搞死数万人可是真事,更过去没几年呢。

王子服说:我胆小,而且兵太少,我不敢!

董承说:等我们举事,曹操的大军就归我们了,难道还不够?

王子服说:还有别人吗?

董承说: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

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点儿戏?其实搞明白董承“谋反”的步骤就好了。

王子服是曹操的人,负责留守许都,他在留守的曹军中有很高的威望。董承有把握在曹操死后,王子服能控制许昌的守兵,这也是“得曹公成兵”的由来。

另外董承联合种辑、吴硕(许都内)、刘备(许都外),不是一个人瞎搞。

不过董承计划成功的前提是曹操死,否则一切白搭。

董承买通曹操身边近侍刺杀曹操,被许褚识破,功败垂成。

所以衣带诏不仅仅是一分诏书,而是一份详细计划。

曹髦在司马师死得时候玩过一次类似的,也失败了。


卧牛说历史


没什么用,当时经过了淮南二叛,魏国天下心向皇帝的将领已经死绝了,三叛的诸葛诞是个野心家,他和毌丘俭有着明显的区别,曹髦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

曹家最后的机遇就是淮南二叛,如果毌丘俭成事了,那是曹髦过获取权力的唯一机会,剩下就是怎么和司马昭同归于尽了。这里的同归于尽不是字面意思,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剥夺司马家短时间内篡位的可能性。


甲申十七年


曹髦自己就是皇上,讨伐司马昭,用不着衣带诏。问题是,一个光头司令公开去讨伐去权倾朝野的大臣,用什么诏也没有用,只有等和忍,找到机会突然袭击,才有成功的可能。历史上,刘病已、宇文邕、康熙都是成功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