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民間故事)

自古就有民諺:“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在淮河流域至今流傳。

淮河從西發源到東入海,浩浩蕩蕩,一瀉千里。待進入四季溼潤一馬平川的淮北平原,兩岸水豐草肥,植被茂密,河坡平緩,形成豐厚的天然牧場。地處西淝之地的淮河岸邊,有一個杜家莊。這裡的人們長年累月以農耕和放牧為生,日子過得尤其殷實。

杜家莊有一個叫杜康的年輕人,天資聰明,多才多藝。他邊在河岸放羊,邊引吭高歌。歌聲在河道里流淌,羊群在歌聲中成長。天上的白雲和地上的羊群交相輝映,描繪出一幅天籟與自然的和諧圖畫。

有一天,母親做一竹筒大米乾飯,為杜康準備了放牧時的午飯。杜康到了淮河岸邊,就將竹筒掛在一棵野棗樹上,繼續沿河岸放羊。羊群在春風裡自由自在地飄動,不知不覺已日上三竿。杜康覺得餓了的時候,卻怎麼都找不到盛飯的竹筒。那一天,杜康捱了餓。

半月有餘,杜康仍沿河坡放羊,無意中見到那個竹筒。只是竹筒裡的乾飯變稀,點點滴滴的汁液從歪斜的竹筒裡溢出。一群忙碌的蜜蜂圍著竹筒飛來飛去,用竹條驅趕無濟於事。杜康出於好奇,用食指沾點汁液放在鼻子上,香氣撲鼻。然後小心翼翼地放在嘴裡細咂,香甜可口。

之後幾天,樸康寢食難安。一種發現和創造的強烈慾望,讓他興奮不已。說幹就幹,他與母親商定,將一斗大米煮熟,放在密封的竹囤中。

果然,杜康其後又見到那些神奇的東西。他用大碗滿盛汁液,在杜家莊逐戶讓人品嚐。品嚐者吃過汁液,不僅神清氣爽,精神飽滿,而且彷彿有了癮,主動找上杜康家門,要求再次品嚐。

杜康為這種東西起名叫酒。

從此,杜康不再放羊,在自家開一酒店,生意日漸紅火。

隨著釀酒技術的不斷提高,杜康釀製的美酒能提氣養神,祛病驅寒,頗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有一段時間,杜康改進了釀酒技法,新釀出的酒質量異乎尋常,一般人喝上一碗就會醉,酒量再大也過不了三碗。為了不影響大家的生產和生活,杜康差人在酒店掛出這樣一塊招牌:客官三碗不醉,本店分文不取。

離杜家莊不過十餘里,有個劉家莊,劉家莊有個著名的酒鬼叫劉伶。此人嗜酒如命,且酒量過人。得知杜康掛出此等招牌,心中大喜:何不弄點免費的美酒吃呢?於是一日上午,他風塵僕僕趕到杜家莊,往杜康酒店裡臨窗一坐,接連喝下三大碗酒,日頭偏西仍不見醉,隨之嘻嘻哈哈大步流星走出酒店。心中暗想:明日再來。夥計見此人如此無禮,幾次欲上前阻攔,均被杜康以眼神制止。

劉伶回到家裡,倒頭就睡。等到吃晚飯的時候,妻子無論怎麼叫他都叫不醒。伸出食指靠近他的鼻孔,劉伶已經沒有了呼吸,頓時大哭起來。

家人以為他得了急症,便張羅東西兩莊的老少爺們,將其屍體裝入棺材,按照當地習俗,準備三日後下葬。

第三日,劉伶的親朋好友剛燒罷紙,杜康卻登門討要酒錢。劉妻強忍心中怒氣,將杜康轟到門外說:“夫君已過世三日,何曾去你店裡吃酒?”

杜康說:“夫人有所不知,在下討的正是劉伶三日前欠下的酒賬。”

劉妻越聽越糊塗,滿腹狐疑地問:“那天夫君身上一點酒氣都沒有,怎麼會吃酒?”

“他吃的是一種米酒,聞著無味,吃著好吃。”杜康慢聲細語地解釋道。

劉妻聽後,完全明白了。原來丈夫死於酗酒,禍自杜康。她頓時怒火滿腔,隨手拎起一塊磚頭,準備與杜康拼命。

眾人上前勸說。劉妻平時乃一通情達理之人,轉念一想,這也不能全怪人家,誰叫那死鬼平日貪杯呢?見杜康不走,她才心平氣和地說:“夫君欠你多少賬,我還就是。”

杜康並不領情,嘴裡卻嘟嘟囔囔地說:“隔山不打鳥,隔人不說話。誰欠我酒錢,我只找誰要,與你無關。請告訴我劉伶在哪兒?”

經杜康這麼一說,劉妻悲從心來,於是又大哭起來。眾人見狀,紛紛指責杜康:“你這個人真怪,人都死了還不依不饒。”嘴一撇棺材說:“喏,就在那兒。”

杜康面帶微笑,圍著棺材左轉三圈兒右轉三圈兒。忽然大聲吼道:“劉伶劉伶不是人,躲在這裡充死人。今兒我來討酒賬,還不起來付紋銀!”

說來奇怪。只聽棺蓋吱吱有聲,待棺蓋移開,劉伶睡意蒙朧地坐了起來。劉伶邊從棺材裡出來邊連聲稱讚:“好酒!好酒!”

劉妻和眾人大喜過望,紛紛稱奇。以為遇到神仙,頻頻給杜康跪地磕頭。

應劉妻與眾人之邀,杜康遂與劉伶結拜為兄弟。

後來,劉伶成為西晉“竹林七賢”之一,官居建威參軍。他一生嗜酒如命,曾作《酒德頌》,可謂千古“醉”人。

這是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