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 · 什麼樣的人生值得一過?

前言:聽清華大學彭凱平和趙昱鯤教授的積極心理學課,在此分享感想心得。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放言:“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說過:“最糟心的莫過於做一個例如這樣的人:手裡有錢,出身清白,相貌可以,受過相當教育,人也不蠢,甚至心地善良,在這同時卻沒有任何才華,沒有任何特點,甚至沒有一點兒怪脾氣,沒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思想,無不“和大家一樣”。”


作為哲人和作家,蘇格拉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認為思考、保有獨立的思想是人生重要的事情。那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什麼樣的人生值得一過呢?換句話說,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才是不虛此生?


有人會說有成就的人生,有人會說幸福的人生,也有人說做著喜歡的事,愛著喜歡的人……


總結起來,愛,樂,意義感是美好人生的三元素

。美好的人生分為外在維度內在維度,積極心理學則更加註重內在維度。其中,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關係包括和人的關係和事物的關係。能與人和事物產生深深地鏈接,比如有愛的親人朋友,有愛的寵物,有熱愛的事業,有喜歡的興趣愛好等等。


積極心理學,容易被誤解為是幸福心理學,或是快樂心理學,否定負面的情緒感受。刻意追求快樂與幸福,不是達到快樂幸福的途徑。就像手中的沙,抓得越緊,流得越快。維克多·弗蘭克爾說過一句話,“幸福不是追求來的,它是隨之而來的。如果你追求快樂,你不會找到它。幸福是追求其他事物的副產品。”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系趙昱鯤教授提到:“積極心理學不是幸福心理學,而是關於積極人性的科學。


從生物進化論角度來講,生物的繁衍,生命的傳遞,是一種積極的天性,否則或被自然淘汰,或自殺。積極的心理是進化選擇的人性,是人心底一直存在的力量。


想要過一個值得過的人生,只是上課一樣地學習積極心理學是遠遠不夠的。個人的真相一定繞不開自身的實踐。王陽明就非常重視實踐,“知行合一”。為什麼聽了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自己這一生?就是因為沒有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真相,沒有用自我實踐去檢驗理論,甚至發現新知識。


可以說,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人生狀態。活出來, 不只是學出來。什麼樣的人生值得一過?學了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就去過一過看看,學習蘇格拉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保留自己的思考。於是,趙昱鯤教授分享了第一個實踐:每天記錄“三件好事”,寫出事件和原因。“三件好事”就是生活中的“小確幸”,讓你感到幸福的事情,可以是和狗狗玩耍,也可以是讀到了一本好書,吃到了一頓好菜等等。


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幫助建立積極思維,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去感受去發現什麼是帶給自己幸福的事情。記錄“三件好事”就可以從今天開始,何不試試看一直做下去會發生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