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數十年的練習,最終目的是模仿古人寫字,到底值不值?到底算不算藝術?

王艾石一藝術家


我認為書法的最終目的是找到自己,而數十年或者幾十年的練習,模仿古人肯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只是過程,並且是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吸取很多優良的營養。那是值到無以言表的。而將書法歸為藝術的這個說法,我才認為是真的不值得。書法包含藝術的成分,用一個比書法小的概念來大概念歸入其中,這不是給書法穿小鞋嗎?書法除了藝術部分,還有人文的部分,還有更深邃的思想境界的部分。如果總提什麼藝術,那麼書法是否要被歸入平面設計呢?細品!


庸行者


臨摹一輩子書法?你需要問自己,古人的東西學到了多少?我覺得學到越多的人越是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權且不說普通的書法愛好者,即使是書法大家,比如王鐸,學了一生王羲之,還是給自己規定,一天是求索時間,一天是臨摹時間!你說,有意義嗎?


趙孟頫似乎也學了一輩子的王羲之,即使是晚年的作品依然沒能學到王羲之的全部,我覺得即使是趙孟頫的壽命能延長,他依然會繼續臨摹王羲之!我還是要問,這樣有意義嗎?


現在人喜歡成名,成大名!不喜歡努力,不喜歡鑽研!學古人,多數是淺嘗輒止,十還有領會到一就覺得自己不凡了,應該創新了,是的!創新了,寫的是自己的字,不同於古人的,難度沒有,筆法也不談,線條也不堪!如果創新如此容易,哪裡還用一生的功夫啊?從開始寫字時,我們就寫自己的字啊?學別人做什麼?一路寫下去成嗎?


書法為什麼可以成為藝術?因為她的審美可以窮書法大家的一生都領悟不全,而且她經歷了幾千年的探索還有進步的空間。

學習書法需要精神,需要奉獻!眼裡只有名利與金錢的人,請遠離書法,汙染!


一笑貫長天


你這是兩個問題,可是,這兩個問題即不能完全分開來說,也不能混為一淡,本人認為:

一,藝術術家是抄出來的,偉大的藝術家是偷出來的。

二,抄古人的值不值一說,不在於值不值,而在於會不會抄。因為古人的東西不是說都是好的,就書聖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而言,他們父子的有的字寫的也真不好看。(但是,我們決不可以認為他們寫的是醜書,因為他們沒有參照物,他們是開拓者,他們是締造者。)我們有參照物,所以,我們在臨習的過程中,能將好的完全的,神形兼備的繼承下來,又能將不好的歸避掉,並加以修正,使之達到完美無缺程度,你就是大家,這本身就是藝術。

三,學習書法真的需要終生臨帖。可是,臨帖與創作的關係既不能視作等同關係,也不能完全的割裂開來。如果視為等同關係,創作出來的東西就是集字。如果完全的割裂開來,就會使我們的創作失去了根源,其結果是辛辛苦苦臨帖,出來時則兩手空空,學誰的又都還給了誰。這樣子的書法愛好者光多,都是不能夠正確理解"忠實於原帖"這句話給害苦了

有事要去辦了,先侃到這裡吧。





楊炳升66


你這個問題啊,一張嘴就顯示出自己的外行了,絕對不是書法圈的人或者是初學者。而且這種問題可以說根本沒有經過一定的思考,即使是一個外行,稍微動動腦子想一下應該都能夠想明白這件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我們的孩子上學去學知識,那些知識、文章是不是也是過去的人留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是也在學古。學過美術的人都知道,臨摹大師的經典畫作是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訓練,這是不是也在模仿古人,也在學古。

所以說,學習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過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創新。我們通過學習前人的知識,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往上走是不是就可以走的更高。

書法的學習也是這個道理啊,我們數十年的練字,臨摹古人的經典法帖,這只是一種學習的手段,而不是學習書法的最終目的。這一點都沒搞清楚,這也只有門外漢才會問的問題。

對古人來說,毛筆就是日常的書寫工具,一些名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寫字的基礎上,提升了書寫的藝術性,這其中蘊含了很多的技法、技巧。而當今的人,書寫工具從毛筆變為硬筆,從硬筆變為打字,寫字的機會都很少,所以用毛筆寫字差距就更大了。

這個時候,我們通過臨摹古人的經典法帖,學習古人的一些用筆、結字、章法佈局上的一些技巧為我所用。而學習古人的書寫技法有沒有到位的一個標準,就是看你臨摹的像不像。

初學書法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儘量臨摹的比較像,這是檢驗我們臨摹的水平的一杆標尺。而等有了 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後,再臨摹的時候可能就不一定說要一模一樣了。我們看到很多名家,在成名之後的臨帖當中,臨的與原帖也就六七分相像,剩下的是加入了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臨摹性創作了,也叫意臨。

上圖是王鐸臨的《閣帖》

你就像趙孟頫臨摹的《集王羲之聖教序》,王鐸臨摹的很多二王的作品,董其昌臨摹的作品,放在今天來說不會因為它是臨摹的作品就沒有價值,相反這些作品也是具備了很高的藝術價值的。

因此,我們說,書法學習臨摹古人的法帖是必經之路,但臨摹的像不是最終目標,書法學習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臨摹古人的經典,學習到古人的書法技巧,然後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如果只是會臨摹古人的作品,沒有創新,充其量就是“書匠”“書奴”,這是有違書法的傳統精神的。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問這樣問題的人大多都還在書法門外,一個真正的書者對於書法學習是否需要臨帖,花大量時間臨帖到底值不值應該從來沒有懷疑過,一個書法投機者往往都企圖捷徑,對於為什麼要學習書法,書法對於自己到底有什麼用,應該從來沒有想清楚,見過某些"權貴或暴發戶或老幹部"學習書法,字還沒寫幾天,全套裝備一應俱全,唐裝,長掛,香爐,古琴,鳥鳴,流水,花草,名貴印章……架勢不少,我總想不明白一個書者為什麼要這樣呢?這和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卻偏要戴副近似眼鏡心態有何區別呢?大概但凡這類投機者往往是坐不往的,他們大概往往要的不是書法本身的意義,潛意識中要的是某種結果,所以往往會用"值與不值"來權衡自己的付出,這類人對於什麼"察之尚精,擬之貴似,對於有些大師級人物臨終前還在臨帖,對於真正的書者一朝提筆,終身難放、對於什麼是愛好二字等等永遠是心存懷疑的!


這些投機者或假洋鬼子你和他說什麼道理也沒用,一千個回答也是白搭,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他們仍然會三分鐘臨帖便儼然覺得成為大師了!


Lzz浩然


練寫書法的人,本人將概括為兩類。

一,寫心境:練習書法,練的是心。心境,永無止境,活一輩子練一輩子。心在字中,字在心中,就是崇高至上的藝術。

二,寫功利:對於這類練習者,多練習一天,就多浪費一天,如果堅持練幾十年,書法肯定會毀其一生。對這類練習者而言,也沒有藝術而言,更無需談藝術。



王艾石一藝術家


想要與之離,必先與之合。說的是啥意思呢,想要創新就要學習古人。學習書法,臨摹的關必須過,孫過庭《書譜》說對待字帖要“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古人沒有不臨帖的,臨帖要像這是必經的過程。

吳昌碩曾經評價他的弟子,大畫家潘天壽,說學吳昌碩最像的是潘天壽,跳開去離他最遠的還是潘天壽。可見這樣的過程,體現了想要與之離,必先與之合的思想。

那麼臨帖到底學了什麼東西才會得到規律呢?否則怎麼可能離開他呢?

董其昌曾說“目擊道存”,用我的話說學“筆法,識勢,裹束”也就是後來說的,筆法,識勢,結字章法。這是學一家時需要深入學習的普遍規律,唯有做到這三點,你就可以說找到了學習書法的基本規律。

要知道,古人的筆法是有共性的也是有規律的,從大書家那裡學字就能得到普遍規律,也就是筆鋒的運動方式——筆法

如何側鋒取勢,如何轉折提按,如何立鋒鋪毫,都在臨摹中可以學到。

還有結構,如何識勢?就是看用筆的發力點,轉折點,這些點要做到呼應,這樣才可以裹束成一個字。即是結字法,也是章法。

下面,看一組古人的臨摹:

如圖這是元代書法大家,康裡巎巎臨摹的王羲之《十七帖》,可以說分毫不差。








法永禪師


關鍵是進去了,也就是說學得很象,細節也模仿到了,還要轉師多師,最後才能找到自己,做自己是最快活和自由的事了。









慢慢來


這個不是模仿古人的,你能認識幾個字



笑看d風雲變幻


看看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