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疫情大考下的思考”系列报道之三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病毒防御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和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心理疏导是 “降压药”和“安全阀”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困扰,确诊患者、被隔离人群、医护工作者、防控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感到恐慌、焦虑,甚至悲伤、痛苦。因此,除了有力的医疗防护,“柔性”的心理防护同样必不可少。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并走出心理危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的重要性。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深入落实科学防治要求,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再次强调,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在防控疫情的背景下,精准实施心理疏导与干预是不可缺少的“降压药”和“安全阀”。

这是因为,有太多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如果不及时对社会进行心理疏导,当不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损伤,严重的则会造成较大范围的恐慌,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构筑防疫抗疫的心理防线,不仅有助于帮助人们消除不良情绪,还能减缓疫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近段时间以来,为加强疫情防控中的公众心理疏导工作,中央文明办请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推荐了10个应对疫情心理疏导的视频短片。每个短视频时长2分钟左右,分别针对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返岗工作人员、一线防疫人员、居家隔离人员、确诊(疑似)患者及家属、因疫情去世人员家属等人群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众化具象化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抚慰。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印发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为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提供有力指导。国家卫健委于2月2日印发《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需应对疫情开设专门的心理援助热线,结合本地公众需要提供24小时心理服务。一时间,各地区在原有心理热线基础上,统筹协调多部门、多方面的心理热线服务,努力为公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

此外,全国众多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也行动起来,开通了面向疫区乃至全国的疫情心理援助服务。

心理防御战不仅仅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环节和科学战“疫”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衡量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否赢得彻底的重要标准之一。

宅家产生的“心结”要当心

目前,疫情防控仍在继续,我市很多企业都已逐渐复工复产。但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长时间“宅”在家里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停课不停学”带来的不知所措等因素,仍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市民,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累积的各种情绪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阻碍着正常工作状态的回归。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给很多人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接受采访时,在我市一所小学担任心理教师的冯艳珍嗓音有些沙哑。3月8日这天,她在微信上用语音为多位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

疫情发生后,冯艳珍的工作量陡增。对疫情的恐慌、长期封闭的焦虑、生活节奏被打乱的无措……疫情除了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让人们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8岁的明轩是一名小学生,上学时生活很有规律,而且乖巧懂事。但疫情发生至今,明轩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发脾气,而且学习也没有耐心。明轩的妈妈胡女士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孩子一听到疫情,就显得很紧张,而且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出去玩。为此,胡女士和丈夫想了很多方式来平复孩子的心绪。

前段时间,家住龙亭区开柳路北段的刘现军也面临着心理问题,而且他的焦虑程度非常严重。刘现军在江苏昆山一家电子厂打工,过年回家不久得知疫情来袭,被要求不串门、不聚会,“起初每天在家看电视,陪孩子,时间很惬意,但是不久之后就开始慌了。”刘现军最忧心的是不工作没有收入。他是原来厂里的技术人员,靠着工资和积蓄在开封市区按揭了一套商品房,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但受疫情影响,刘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返岗工作,感到压力不小:“复工前那段时间,一直睡眠不好,入睡难、睡得浅,还多梦,特别容易忘事,转个身就忘了自己要做什么。”

31岁的赵亚林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附近开了一家理发店,但受疫情影响,理发店已经闭店近两个月。赵亚林说,这段时间配合疫情防控,居家不外出,让他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平时的忙碌充实变为对现实的焦虑和疫情的担忧。打开手机,看着全国各地的疫情信息,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为了缓解这些心理情绪,他和妻子一起做家务、学做饭等等,让自己忙碌起来。

“这几天一直头疼,是不是得病了?”“最近经常感觉浑身不舒服,很害怕!”冯艳珍介绍说,疫情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多方面的。这段时间,也有一些市民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否异样。“疫情易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疑病心理是主要反应之一。此外,封闭时间过长,人们容易出现烦躁、发怒、郁闷、生气等情绪不稳定问题,同时缺乏户外活动,生活节奏被打破,乏力、疲倦等身体不适的症状也会多发。新冠肺炎起源于全新的未知病毒,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感”容易导致人们焦虑和恐惧,进而造成过度恐慌。

记者查询相关信息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对我国18至70岁的中国居民,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疫情防控与社会心态的变化”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显示,在积极情绪方面,民众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强烈的乐观、平静体验居多,分别为42.8%和53.9%。在消极情绪方面,首先是有较强烈的担忧,占比79.3%,其次有较强烈的恐惧,占比40.1%,再次是有较强烈的愤怒,占比39.6%,表明担忧是民众目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较占主流的情绪。第二轮调查显示,民众对于疫情风险认识趋于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措施的升级提高了民众的安全感。乐观和平静情绪的平均分有所增加,消极情绪有了明显下降。此外,民众对主流媒体信息可信程度的评价大幅提高,私人信息可信程度明显下降。

暖心服务助力我市疫情防控

病毒无情,人间有情。通过心理援助的危机干预方式,化解大家心理应激反应过度及其导致的暂时性心理疾患,已经成为举国战“疫”的重要一环。

在开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市卫健委高度重视疫情下的大众心理健康问题,专门依托市五院开通了400-1096-096疫情防控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市五院专门组织专家成立了疫情防控心理援助救援队,24小时不间断服务,帮助公众在心理上有效应对这场疫情。热线开通以来,一些市民通过热线扫除了心头的阴霾。对每一位市民的求助,心理专家们都力争周到细致地帮助解决。接线专家及时帮助来电者平复因新冠肺炎产生的紧张情绪,并提供疫情防护相关知识,得到来电者一致好评。

2月10日起,开封中小学线上课堂正式实施在线教学,全市百万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开启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各学校在共享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结合疫情防控情况对网上直播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延伸,如市县街小学开辟了网上音频《知心姐姐讲故事》,带领学生树立新的目标,认识钟南山院士。市二师附小发挥专职心理教师作用,开辟在线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学生筑牢疫情防控心理战线。市十四中在线上教学同时开展网上心理咨询,要求班主任不仅关注学生的课业辅导,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问题,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带来战“疫”强心剂。

近日,市科协联合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组建了社会心理服务团队,为疫情防控提供心理支援,24小时提供热线服务,免费为广大市民提供远程心理援助,帮助大家消除焦虑恐慌心理,以积极心态面对疫情。市科协还通过更加细致周到的社会心理疏导服务,疏导社会不良情绪,并及时了解社会认知和民众情绪变化情况,为疫情防控科学决策提供及时的参考信息。

3月2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心理援助热线开通,数十位心理咨询师轮流值守,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和情感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市人社局充分发挥“开封人社12333”公共咨询服务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帮助广大市民筑牢心理防线,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吃好睡好放松身心,这是我们身体获得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的保障……”2月26日,在尉氏县邢庄乡甄家村的广播站,心理咨询师张路萍正在向村民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村民长期居家可能产生的亚健康心理。这段时间以来,我市农村地区充分利用村委广播、宣传页、电话连线等方式,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疫情,帮助村民纾解情绪,建立安心抗疫的心理屏障。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当负面情绪产生后,不要一味的逃避、抗拒,可以通过深呼吸、室内运动等方式放松自己,也可以向朋友、家人、社区工作者倾诉获得帮助,如有需要,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在禹王台区南郊乡,政府工作人员印制了心理防护知识宣传单发放到各家各户,工作人员还利用宣传车,轮番播放心理防护知识。

坚持做好疫情期间的人文关怀,我市统筹各类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确保电话打得通、问题说得清、答复讲得透,做到了便捷高效,帮助不同群体免除后顾之忧。

疫情之下如何迈过心里的“坎”

研究表明,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个体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要及时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

2月3日,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问的“全国多地延迟开工开学,许多人待在家中时间也被延长,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烦躁恐慌情绪,如何缓解?”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建议,广大民众可以试试“五个一”,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击很有帮助。陈雪峰表示,要制订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要钻研一件事请。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要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要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可以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要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采访中,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冯艳珍告诉记者,疫情当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现负面情绪。要理解和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告诉自己这是面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反应,要允许它们存在,不自责,也不指责和抱怨他人。其实,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提高人们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居家期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多去关注一些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正能量的事情,可以做一些平时很想做但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多陪伴自己的家人,或是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和许久未联系的朋友通讯联系等。

“目前,疫情已经有所控制,不少单位已经复工。这一时期,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冯艳珍介绍说,疫情是大的形势,能够复工说明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这是有关部门经过慎重调查和考虑做出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要主动调整自己对待疫情和复工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此外,大家一定要做到适度获取信息,掌握可靠的信息渠道,不要轻信非官方信息渠道。

人心强大起来,抗疫更有力量。疫情虽然凶猛,每个人都要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去战斗,打赢这场硬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