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與紗線下跌,訂單不足成大問題,後市何去何從?

步入3月中旬,全國的紡企產能恢復基本在80%左右,經歷了之前短暫的“熱銷”行情,隨著產能的逐漸恢復,棉紗價格也漸漸降溫,目前訂單成了最大的問題。截至3月12日,國內C 32S均價報收20608元/噸,與上週相比下跌了40元/噸。

原料與紗線下跌,訂單不足成大問題,後市何去何從?

從棉花原料來看,由於前幾日沙特打響原油價格戰加上近期海外疫情呈幾何式爆發的影響,全球大宗商品都在“跌跌不休”中。2月21日以來,鄭棉累計下跌1300元/噸~1500元/噸。2月21日,鄭棉主力收盤價13265元/噸,短短一週,截至2月28日下跌至12180元/噸。下跌了整整1000元以上。3月13日鄭棉開盤價直接跌破12000元/噸大關,收盤於11775元/噸。緊接著期貨,現貨跟著同步下跌。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新疆棉的移庫、銷售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受原料影響,棉紗價格也難以提漲。對於紡企而言,原料庫存風險也越來越大,據瞭解,眼下多數紡企原料為年前備貨,且多數庫存在1個月左右水平,折算成本已無利可圖。企業現在大多已經放棄了“金三銀四”的幻想,採取以銷定產、現金為王的原則。

原料與紗線下跌,訂單不足成大問題,後市何去何從?

從下游坯布行情來看,與往年的開機負荷相比,今年開機負荷指數明顯偏低,截至當前坯布開機負荷指數不足五成,且恢復速度也有明顯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各地輕紡城市場雖然陸續開市,但多數門可羅雀,部分織廠多考慮訂單及庫存轉移等因素控制織廠開機。另一方面部分織廠雖已復工多日,但外地員工較多,部分員工仍未返崗,造成無法開機。而從庫存來看2020年織廠復工後庫存下滑顯著,由於疫情造成復工延期,下游客戶多催促織廠交貨。但同樣的,織廠也面臨著新訂單不足的壓力,市場信心較年前有所回落。

原料與紗線下跌,訂單不足成大問題,後市何去何從?

近期,進口紗的特點是:價格整體下跌,且內外呼應價格齊跌。據貿易商透露,受疫情在全球擴散影響,市場採購情緒不高,價格整體偏弱,買家多逢低價下單,遇高價則退避三舍。截至3月12日,FCY Index C32S折人民幣現貨價報收20457元/噸,較上週下跌12元/噸。目前,疫情已在全球擴散,且破壞力驚人。業界對2020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評估大多持非常悲觀的態度,甚至感覺全球經濟都有停擺的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產廠家、貿易商之間都是愁雲慘淡,紛紛去庫存變現儘快逃離市,進口紗庫存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分國別看,目前純棉紗主要出口國紛紛下調棉紗價格。其中,因印度(紅線)和越南棉紗(橙線)在品質上有差異,並且中國進口印度關稅為3.5%,而進口越南為0關稅,只有印度紗在絕對價格上低於越南棉紗,才可能在中國市場有競爭優勢。但近一年的數據顯示,印紗和越紗外盤報價幾近膠著,但在國內越南C32S優勢就比較明顯了。

總的看來,在原料大幅波動並重心向下的背景下,紗線正在遭遇“由上而下”的阻力,如果近期原料、紗線繼續下跌,企業生存都是個大難題。編輯整理自上海棉交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