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對比美劇中作為非主要劇情出現的心理諮詢,國產劇中的心理諮詢師總不免有被神話,或充當說教者的嫌疑,似乎不講出點理論概念或操作技術,就體現不了心理諮詢的作用。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近年來,國內各影視作品中越來越多的涉及到心理諮詢的內容或題材,《來電狂想》中能看出別人問題的心理諮詢師戴戴,《愛上你治癒我》中在精神科工作的心理諮詢師苗苗,《你好瘋子》中自己的多個人格相互爭鬥與融合的安希,《好先生》中完全不符合正規心理諮詢操作的心理諮詢師徐麗。

對比美劇中作為非主要劇情出現的心理諮詢,國產劇中的心理諮詢師總不免有被神話,或充當說教者的嫌疑,似乎不講出點理論概念或操作技術,就體現不了心理諮詢的作用。

反觀心理行業普及度較高的外國影視作品,劇中的心理諮詢師更多是安靜地坐在那裡,用平穩的聲音,簡單的通過一些很普通的語言,引導著來訪者進行大量的自我思考。有時是雙方長久的沉默,有時是來訪者因為害怕看到自己內心真相,憤怒的拂袖而去,有時也有諮詢師被質問“為什麼你什麼建議都不告訴我?”的衝突場景。但這才是心理諮詢原本應有的真實模樣。

說實話,之前對《完美關係》這部電視劇的瞭解,僅限於熱搜裡面的網友吐槽,但直到有一天回家,在追劇的媽媽問我:“什麼叫焦慮症?焦慮症是不是會突然暈倒啊?”我內心一驚,趕緊問明出處,捶胸頓足一番後決定。

作為一個負責任,且一直想給大眾普及正確心理諮詢知識的心理諮詢師,是時候好好寫篇文章來告訴大家,這部劇裡面都有什麼基本諮詢錯誤了。

雖然我不是導演和編劇,但是你拍劇,我做注還不行嗎。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第一集開場

我們一起來看下第一集開場的對話。

短短的幾句對話包含了數個操作不當的問題。

本身“為什麼”的問題就不建議使用在初訪中,因為使用過多會給來訪者帶來諮詢師不能理解自己,甚至質疑自己動機或被審問的感覺。而在“為什麼”後面加上語氣詞“呢”,更會帶來八卦好奇而非專業諮詢的感受。且後三句(“可你有沒有想過……”)在一上來就以這樣的方式拋給來訪者,其實是有些評判、指責對方的意味。

類似情況同樣出現在接下來的幾句對話中: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對來訪者個人的生活作息進行評判,且習慣性添加大量語氣助詞,都會很大程度上降低諮詢師專業度,這在我們培訓新手諮詢師時,是在第一階段就應該全面改掉的基本錯誤

在諮詢師上崗前,道德倫理培訓是要放在首位的,其中保密協議的簽訂應該是諮詢師的基本職業理念,而非等來訪者主動提出,對於協議的信任,和只有職業操守承諾的不信任: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此外,劇中心理諮詢師的診斷過於輕易和草率。焦慮症屬於焦慮性神經症,而神經症的診斷要考慮痛苦程度、衝突類型、持續時長、社會功能受損度等多方面因素。

諮詢師一方面表示來訪者情況只發生了一次不需要擔心,另一方面卻給出了,需要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才能判斷的神經症診斷

此外焦慮症可分為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和急性焦慮(驚恐發作)兩種形式,隨便籠統的告訴來訪者是焦慮症也是不負責任的,何況這症狀怎麼看都更偏向驚恐發作一些。

不解釋清楚的診斷,只會讓觀眾產生像小編的媽媽一樣,誤認為焦慮症都會暈倒的可怕感覺。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最打臉的是劇中的道具很專業,SAS焦慮量表確實是心理諮詢和門診中常用的自評工具,但明明道具上都清楚的寫著“在各類神經症鑑別中作用不大”,諮詢師還能說出“我確定你就是焦慮症”,小編只想問: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心理諮詢有嚴格的診斷量表和鑑別診斷的結構化面談,這樣的劇情只會讓不了的大眾更加輕易憑藉自己在網上做的測試,私自給自己貼上“病理化”的標籤。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小編只看了兩集半就已經感到氣憤無比了,為數不多的諮詢鏡頭中,滿是心理諮詢師站到制高點的審視和批判,以及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說教

難以想象,如果不是在拍劇,現實中像男主角這樣眼高於頂的來訪者,不會拍案而去,或者投訴對方人身攻擊嗎?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單親家庭不是一個人的錯誤,更不應該是作為孩子的來訪者,來為自己的出身買單。這句話就像在諮詢中你說:“我不相信愛情,因為我覺得沒有誰會一直在”,對方回答你:“你這樣想不對,得積極點啊,不過我理解,畢竟你是單親家庭。”你會不會很想給他一個白眼?

這種非中立價值觀對尋求諮詢幫助的來訪者來說,是種巨大的傷害。此外如果這個人能在主觀意願上積極,誰還需要來找心理諮詢師?

輕易地要求對方做自己原本就抗拒的事情,是基本的零共情錯誤(完全沒有對來訪者感同身受),自我的突破是需要過程與心理建設的,而不是上來就否認或無視他的困難與痛苦。

槽點太多,實在是發揮不下,如果大家對後續劇情還想有進一步專業的分析解剖,可以留言要求哦~

其實,作為一名心理從業者來說,影視作品對這個行業的廣泛涉及,無疑是社會不斷重視,以及大眾逐步接受的一個良好信號。但是不專業,甚至不嚴謹的設置,對於這個本就有一絲神秘,本就不被大家熟悉的行業來說,只會是雪上加霜。

希望影視這條作為各項新興行業普及的主要渠道,能夠以更加負責,更加嚴謹認真的態度,來進行劇情和演員的要求與設置。

不然我可能要考慮下,是不是轉行去做編輯或者演員,才會對心理諮詢行業的發展作用更大了。


吐槽《完美關係》中的“偽”心理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