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深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管理

玉屏侗族自治縣康華黨支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以“民心黨建”引領“五個體系”建設,及時收集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優化後續發展管理服務,促進4個安置點877戶3577名搬遷群眾快速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奮力書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臺賬式管理密織群眾需求網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關鍵在於就業。輕輕點開“勞動力培訓臺賬”“勞動力就業臺賬”群眾學過什麼技能、掌握什麼本領、有什麼就業意願、有沒有實現就業等信息一應俱全,為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服務精準施策提供支持。

“以前一直想開餐館,但苦於自己沒有技術,沒想到搬到這裡來還能學到技術。通過這些烹飪培訓,我也真正學到了東西,等再學精一點,就可以找地方開個小餐館,實現我多年的夢想。”說起能參加自己熱愛的就業技能培訓,移民搬遷群眾梁慧玲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國家政策好,把廠建到我們搬遷安置點附近,在家門口就業,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不但能幫助照顧家,自己還有了工資,想買什麼有錢買,再也不用伸手問子女們要,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說起在家門口上班,60歲的姚茂蓮臉上至今還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為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服務,在安置點創建“扶貧微工廠”,讓搬遷群眾足不出戶實現家門口就業,並結合“東西部協作項目”等勞務輸出,確保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就業”。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關鍵在於就學。輕輕點開“就學情況臺賬”“留守兒童臺賬”搬遷群眾適齡兒童有沒有實現就近入學、在哪個學校讀書、讀幾年級、放學後到下班時間段有沒有人監護管理等信息一手在握,為易地扶貧搬遷就學服務精準施策提供保障。

四點半課堂志願者李清松說:“目前,我們開設了輔導、繪畫、棋類益智、藝術等11類課程,有39名學生報名參加。”

“‘四點半課堂’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學習知識、交到新朋友,還給我們家長減輕了不少負擔。”學生家長楊儒橋說。

康華社區採取“機關幹部+教師+社會志願服務團隊”的模式,成立社區“四點半課堂”,解決搬遷安置點孩子們放學後無人看管的問題,實現學校、社區和家庭的無縫對接。

“以前家裡有點事情需要找人幫忙,不曉得喊哪個,現在建立了微信群,不管是家裡電燈泡壞了還是下水管堵了,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在微信群裡求助都能及時得到回覆和幫助。”說起微信服務群給生活帶來的便宜,搬遷群眾一臉激動。

為及時掌握瞭解決搬遷群眾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康華社區採取“一名分管領導+一名工作人員+一支黨員先鋒隊”模式,每個安置點建立一個服務微信群,第一時間處置解決群眾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將矛盾糾紛等隱患防範化解在第一線。

民有所呼,黨有所應。玉屏始終以群眾利益為重、以群眾滿意為準、以群眾工作為本,以更強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更過硬的工作舉措和務實作風,更好地維護好群眾合法權益,更好地凝聚民心,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為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管理提供黨建力量。(楊紹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