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說教只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家長試試這樣做

父母好像天生就會嘮叨,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一不小心做了一點點的失誤,家長就會不停的指責孩子。有的時候明明說一句話,讓孩子記住自己犯的錯誤,防止以後再犯就可以了,但是這些家長偏偏就不能適可而止,一件小事他們最少就要嘮叨半個小時。孩子聽到家長的批評,心裡也非常的愧疚,一直待在旁邊默默的流淚,看到孩子流淚,家長不心疼反而越來越起勁兒。他們認為那是孩子歉意的眼淚,必須要逼著孩子做出承諾收拾殘局,受到懲罰,這一整套流程走下來家長才會滿意,才能覺得孩子受到了教訓,以後這種錯誤完全不會再犯了。

但是我們想一想就能夠知道孩子犯錯誤是多麼正常的事情,即使家長因為一件事情嘮叨一天,孩子以後碰到這件事情還有可能失誤,所以並不是嘮叨的越久,孩子記得越清楚。很多事情孩子是需要通過一次次的錯誤總結經驗才能夠學會的,而家長的嘮叨只能讓孩子內心受到嚴重的打擊,加深孩子對於父母的不理解,讓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隔閡。


總是說教只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家長試試這樣做


很多人都曾經說過,情商最低的家長就是那種面對孩子不停地說教的家長。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教育越來越優秀,朝著向上的方向生長,這本來沒有什麼錯誤,但是家長卻用錯了教育的方式。就像強強的媽媽一樣。一開始面對強強特別喜歡看電視這件事,媽媽不知道嘮叨了多長的時間,強強從來沒有聽過,而且情況有愈演愈烈之勢。後來強強的媽媽通過跟專業的教育專家學習之後,她明白了說教這種教育方式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效果,所以強強的媽媽就轉變了態度。她跟強強商量,同意強強每天晚上看兩個小時的電視,但是在看電視之後,他需要寫一篇自己的感想,沒有什麼特定的要求,只是希望強強把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寫出來。這樣做了之後強強漸漸不再沉迷於電視了。他會每天乖乖的按照之前與媽媽的約定,看完兩小時電視之後,就去寫一篇自己的感想。而且媽媽通過看強強寫的感想,能夠更瞭解強強的心理。

總是說教只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家長試試這樣做

有些時候父母給孩子講道理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他們講道理的角度總是大人的角度。而孩子對於大人角度的這些道理根本聽不明白,所以家長的說教在孩子那裡都是無用功。因為他們沒有經過社會的磨礪,所以沒有辦法產生共情,他們認識不到家長所說的話有多麼重的分量,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按照家長說的那樣去做家長的說教,只會給孩子帶去一種壓迫的感覺,讓孩子們不自覺會產生反感的情緒,除此之外,別無用處。

家長應當怎樣做呢?

  • 一,注意說教的適度性

一直說講對孩子沒有好處,但並不是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完全拋棄跟孩子講道理。

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給孩子灌輸一些大道理,但是這些道理其實父母做起來也非常的猶豫,既然自己都難以相信,那麼孩子更做不到了。所以對於一些在孩子這個年紀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強迫孩子在不適合他們的年紀接受。

還有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灌輸一些高大的庸俗的人生價值觀。其實這些觀念和話語對於孩子來說就等同於天書一樣,是根本聽不懂根本無法理解。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當站在他的角度向孩子傳達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讓他們能夠真正的在生活當中去實踐這些道理。

家長講道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踐行這些道理,而不是把講道理當成目的。如果家長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告訴孩子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

總是說教只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家長試試這樣做

  • 二,不能不講理

很多家長總是要求孩子犯錯誤之後要道歉,但是對於家長犯錯誤的事情,他們卻總是想矇混過關。似乎在這些家長眼中,家長向孩子道歉是多麼一件讓人難以啟齒的事情,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自尊心。在生活當中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錯誤,家長也有可能對孩子犯一些錯誤,如果家長一直用強盜邏輯去狡辯,不真誠的向孩子道歉,那麼在孩子的眼中,家長的地位就會大大下降,孩子也會在不自覺當中學到家長的胡攪蠻纏,以後家長再教育孩子勇於道歉,他們就更有藉口了。

總是說教只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家長試試這樣做

  • 三,以身作則

要想讓孩子變成一個乖巧有教養的孩子,除了說教之外,家長的以身作則是一種更加高明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與孩子的相處當中,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說,即使家長請孩子幫忙也應當由衷的跟他們說謝謝,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尊重,這是一種將孩子視作獨立個體的體現。如果家長要給孩子尊重,那就要從這些小事情做起,其實有的時候孩子的心理是非常容易滿足的。家長如果能夠從一舉一動當中去尊重他們,那麼他們也會在一舉一動當中尊重家長。

總是說教只會給孩子帶來“壓迫感”,家長試試這樣做


孩子未來的人生會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家長的教育方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長除了不能夠一直對孩子進行說教之外,也應當以身作則去影響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