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该如何修炼?看《性命圭旨》讲了什么。

明朝是道教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先后委派张宇初、胡濙等在全国范围内寻访高道张三丰真人,永乐十年(1412年)在武当山大规模建造道教宫观。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年)张宇初羽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始行刊板,至正统十年(1445年)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后来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由于得到皇家的重视,给道教的发展在整个明朝时期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普通人该如何修炼?看《性命圭旨》讲了什么。

明朝的皇帝不仅崇尚道教,也喜好道教的修炼和养生,以世宗嘉靖皇帝为其中最著。上有所好,下有所行,明代朝野都热衷于道教修炼和养生之术,因此当时丹经道书和养生典籍的著述、刻印十分活跃,广泛流行。譬如我今天文章中要讲的《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全称《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相传为元代姓尹,也称‘尹蓬头’所著。全书共分元、亨、利、贞四集,均以图配文说明内炼的理论和具体功法,内容极为丰富。

普通人该如何修炼?看《性命圭旨》讲了什么。

元、亨、利、贞每集前有目录。元集为总纲,宜反复参考。其《性命说》,有益于反身体验所得。亨、利、贞分三节,计有口诀九,每一口诀用八字,共七十二字,字字珠玑,为道教内修之精华。

《性命圭旨》认为,儒释道三教的精髓皆在性命理论,三教创立的目的,皆在以性命之学化导众生,以成善类。 儒家以“天命之谓性”为性命学纲领。天命是性也是理,儒家著作中《书》谓“安汝止”,《易》谓“艮其止”,《诗》谓“缉熙敬止”,《大学》谓“在止至善”,皆性命之学,儒家修养的(一切)方面都是教人回归造化赋予人之命、性、理。即“顺性命以还造化”。

佛教以生命为虚幻,以真如为究竟理地。三藏十二部经,无非教人斟破假有,认识真空,超出生死轮回,成就佛乘。佛教的(一切)修为,都是为了使人觉悟,而教内各宗派虽教法义理、修行路径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经是佛言,律是佛戒,论是佛意,皆教人觉悟佛教根本义旨。而超脱生死轮回,成就佛道,较之世俗的富贵利达等其立意不可谓不高。

普通人该如何修炼?看《性命圭旨》讲了什么。

道教摒弃人的世俗追求,在佛家修心的基础上修炼性命。尽管道教各派对长生的理解不同,也并非所有的道教中人都认为肉身可以不坏,都相信拨宅飞升、尸解蝉蜕、祷晴祈雨、去祸免灾等等神通,但提倡通过内外丹功超出自然生命,追求理想的身心形态却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玄牝之门、呼吸之根、金丹之母、玄关之窍等,无非为性命而设。(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1-672页) 上文中的“(一切)”是书中原话,但是太绝对了,故用引号注明。“三教合一”不等同于“天地人合一”,后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和结构模式,前者是后者形式之中的具体内容,具体为“真人”哲理性的说教。

《性命圭旨》实际上略去了儒释道三教在心性论上的差别,面直就心性理论在成就理想人格中所担负的使命,就心性之学在三教义理中的基础地位这一根本点,着眼实际儒家的心性论侧重道德性、价值性,以此为人的伦理行为的根据。道家的心性论侧重生理属性,以此为炼养身体的理论基础。佛家的心性论侧重心理属性,以此为解脱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理论基础。所以存心养性和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之间的分际是决定性的,非名词之争。(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2页) 《性命圭旨》从“真人”修炼的立场,阐明了三教的性命观,也继承了元明以来道教性命双修的传统。首先,它论证了性命的定义及性与命二者的关系。

《性命圭旨》后三集则是讲述概念上四个修炼过程和程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及炼虚合道,至此,性命双修整个理论从精气神概念开始,到澄神凝气,最后以炼气成丹,与道合一终的“真人”修为。

普通人该如何修炼?看《性命圭旨》讲了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性命圭旨》最高层次的炼丹是一种精神性的金丹,这种金丹不是某种药物,炼此丹实际上是对儒释道三教的根本洞识,从“三元合一”领悟出“三教合一”、“天地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和人生观念,这在《性命圭旨》中还有“中心图说”、“八识归元图说”等等可以得到证明。

普通人该如何修炼?看《性命圭旨》讲了什么。

虽然《性命圭旨》对道、性命、生死和“三元合一”都作了论证,但它的归宿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的是“三教本一道”,这个“合一”是无上至尊之道,是最上一乘之法,它是修行正途,最后,《性命圭旨》指向了明代后期儒释道合一的社会思潮。

《性命圭旨》内容深奥,上述只是粗浅认识,在修行的过程中我还在深入学习,继续实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