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者肯定蜀方(劉備)卻又最先滅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達什麼觀點?

巔峰財經TOP


重要人物的最先死去和作者肯定蜀國,這是兩個概念。作者以不同於三國志的形式站位於蜀國,以蜀國的立場去書寫三國曆史,雖然是以小說家的筆法去構建小說框架,但是還是基於歷史而高出於歷史,羅貫中無法改變蜀國的領導最先死去,因為這是現實中的歷史,所以題主不需要糾結這個話題。至於為什麼羅貫中要擁劉反曹這個話題,因為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作家,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正是蒙古統治者對百姓摧殘最嚴重的時候,對非漢族統治者的反感,使得羅貫中認為一定要正統才是統治的最佳方式,曹操屬於一個新的時代,劉備屬於漢朝往下的延伸,所以羅貫中肯定是要擁劉反曹。維護正統,其實就是在維護漢族的統治地位。當然,在真實的歷史中,類似於周瑜,魯肅,曹操等人都是被羅貫中狠狠地黑了一大頓的。


建良說


小說畢竟不是 史書,《三國演義》作者羅慣中肯定蜀國是因為蜀君劉備與漢朝皇帝同一血脈,劉備是正統的代表。所以肯定蜀國就是維護正統。魏君曹操代表的是新生力量,魏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歷史很殘酷,現實很骨感,歷史車輪攔不住,長江必竟東流去。不管作者願意不願意,魏國統一是無可否定的事實。《三國演義》做為小說來寫,儘管小說充許虛構情節,也不可以不尊重歷史事實。

《三國演義》雖然通篇以蜀君劉備為歌頌對像,但是最後蜀國還是滅亡了,結局令人傷感,掩卷不覺讓人 潸然淚下 。因為看《三國演義》容易讓人傷情,所以就有了“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和“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之說。一篇小說竟然能有這樣大的煽動力量,這也正是作者創作的成功之處。

《三國演義》主體思想是維護正統,宣揚仁義道德,宣揚忠君思想。如果《三國演義》作者不讓蜀國劉備在魏國統一之前死去,而是讓劉備作了魏國的俘虜。這樣的結局,一是讓作者和讀者於心不忍,二是有損於劉備的的高大形象,因為劉備必竟是一代梟雄 。另外,作者這樣的安排,讓孔明一心一意 輔佐後主劉禪,也宣揚了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

《三國演義》把劉備做為正面形象謳歌 ,才會將《三國演義》寫成一出悲劇,才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才會具有這麼強的感染力。

如果《三國演義》將曹操做為正面形像來描寫,《三國演義》就會變成一部喜劇,也就不會給讀者帶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了。


陽光燦爛65612926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其實《三國演義》是作為小說的身份來面向讀者的,和真正的三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真正的史書應該是無感情色彩無個人觀點的還原事件的真相,但往往這種書籍是用來供專家研究,不適合人們來消遣。所以三國演義作為小說,有了明顯的個人喜好,感情色彩,這樣寫其實是降低了創作的難度,但也會引發讀者更多的遐想,東漢末年,群雄涿鹿,地方豪強割據,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三國局面,但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弱,滅亡最早,劉備的確是白手起家,他能創立蜀國基業也的確讓世人敬佩。不過劉備雖然輸了江山,但卻贏了世人的讚賞,就像南唐後主李煜,做不得江山作詩人,詩歌被世人傳頌,古人往往在官場失意後遊山玩水時才更讓世人喜愛,劉邦在烏江自刎感天動地,作者通過寫早亡,寫悲慘的結局來感動世人,給世人留下最深的印象,看似是寫蜀國的破敗,實際上是最深感情的表達


夢想自由才痛苦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作者的確有明顯的親蜀傾向,而《三國志》作為勝利者所著的官方史,肯定親魏。任何朝代都一樣,官方記錄的史實中開國皇帝永遠正大光明,陰暗面只存在於野史中,而《三國演義》就屬於野史,由於野史的故事往往更加離奇、更加適合改編成戲劇和說書作品,所以在老百姓當中流傳反而比正史更加廣泛。至於為什麼蜀國最先被滅,這個是歷史的走向,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歷史事實,再怎麼親蜀,這點是不能瞎編的!


遊學敦煌


其實劉備必須先死,這是歷史進程,誰也改變不了,演義再演義人物可以杜撰,情節也可以,但是結局和開端必須跟隨歷史去走,至於怎麼死可以自己想了。演義本身就可以說是作者想象的歷史人物該乾的事,這是作者的主觀臆斷,但是你不能改變歷史,改變歷史大的走向了就不是演義了,得叫什麼傳了[淚奔]


Mr山鬼謠


(三國演義)中,作者肯定正面,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是漢家的血脈正統。是劉漢江山衰敗的最後支柱,是忠於大漢的重要源泉,以其微薄的力量對強大的曹魏,把劉備作為漢室正統,把曹操作為叛逆。這以許是作者歌頌劉備與諸葛亮,以及蜀漢的重要根源。之所以最先滅亡,以是迫於歷史的因數,如果蜀漢不亡,那且不是要顛倒歷史依據了嗎?


身份證原名叫潘雲忠


三國作者無論怎麼杜撰也得根據史時來,再怎麼演義也不可能改變得了蜀國也就是正統漢朝的覆滅。從某種意義來說劉備是成也因其義,亡亦因其義。胸懷大統復興之志,卻因義薄雲天之氣復仇而亡之。滾滾長江東逝水,漫漫混戰中,作為新興勢利的曹魏註定滅其蜀,所以羅貫中撰寫三國也是以曹魏勝,蜀吳亡為主基調的。


鵬哥愛剪輯


重要人物得其明主卻不得其時,劉備雖然是明主,卻是性格平庸迂腐之輩,後期蜀國雖然壯大,但也頻繁失誤,關、張二人相繼死去後,劉備為兄弟之情不顧一切,最終讓蜀國走向衰敗


雲旅陳俊


劉備的人物定位是仁義,仁義當先也是他發跡的原因,貫穿他的一生。進巴蜀後,本可以依據天險,發展壯大,更何況有臥龍,五虎追隨,奈何為了兄弟大義報仇,以至於命喪白帝。如果他不這麼做,他就對不起他的仁義之名,同時遵循歷史,蜀國該滅。


大學盤點


劉備的仁義緊侷限於桃園結義、劉皇叔這個遠房親戚的身份大部分人不認可、交際圈子太小.諸葛死後無能人 ..賢才缺失是導致先滅亡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