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個人家庭理財這麼做就不再"恐慌"!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宏觀上對各行業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微觀上對我們每個家庭收入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宅在家裡,不能復工或沒有完全復工、柴、米、油、鹽、生活水電、生活必須品先別說,如果有房貸、車貸、等其它剛性支出,看著每日家庭支出的流水賬單,如果疫管措施繼續下去,沒有新的收入來源充實日漸趨扁的錢包,不免對接下來生活產生一種恐慌。有人懊悔、有人沮喪,早知如此我就該......!,那麼這次疫情我們在家庭的投資理財方面應該汲取什麼教訓呢?假如其它"事件"再來,我們該如何提前應對才能讓今日的恐慌不再發生呢?我們覺得今後家庭個人理財應該這麼做就對了。


應對疫情,個人家庭理財這麼做就不再


1、做好銀行儲蓄計劃

提起理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銀行儲蓄,居民可以選擇5年、3年、2年、1年、6個月、3個月的定期存款,搭配投資。這種理財風險低、雖不能保值但保本性強,是我國居民家庭非常普遍的一種理財方式。每月家庭收入的30%作為儲蓄金額,作為基本生活保證金,足以應對非常時期的一家三到四口人的不時之需。以每月8000元的最低家庭收入(不同地區、不同家庭有差異)來計算為例:8000元X30%=2400元。2400元x12月=28800元,加上每年利息收入,每年可以儲蓄30000元左右,每年三萬元左右的基本生活保證金,


2、有計劃、有目的做好購買保險規劃

"帆船理論",即在保障船身高速前行的同時,還應該為其配備相當的救生圈,以備不時之需。而對於對未來的保障比較重視,不敢冒太大風險,又不知家庭怎樣理財的投資家庭來說,保險無疑是"上上籤"。它不僅能為家庭減輕生命的危險造成的負擔,提供養老保障,殘障保障,疾病保障,而且比起銀行儲蓄來,保障更穩定,收益更高,同時能夠享受免稅的待遇。建議每個家庭在購買社保的同時,把月收入的30%用於家庭個人的健康險、大病保險。

3、適當的配置國債

如果說目前市場上風險最小的理財產品的話那就是國債了,除非國家信用出問題或者破產,否則國債是最安全的投資標的。配置數量根據家庭收入狀況而定,一般最好用家庭收入的中的增量收入,例如有一筆額外的多餘收入。

4、 謹慎購買基金


應對疫情,個人家庭理財這麼做就不再


還有一種就是基金,基金可以做定投,成為自己投資的一種習慣,養成自己理財的好習慣。理財投入高收益必然有高風險相伴相隨。如果家庭對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希望獲取更高的收益率,而自己又沒有太多精力或者對投資知之甚少,那麼可以選擇基金投資。許多家庭之所以會有家庭怎樣理財這樣的難題,歸根結底是因為隔行如隔山,普通家庭對理財知識瞭解太少。而證券投資基金是由投資專家組成的理財團隊,具有知識、技術、信息、規模等各方面的優勢,風險相對要低,且從長期來看收益是有保證的。當然購買基金要多選擇、多比較,要選擇正規的渠道的、有政府背景的基金產品,比如銀行、證券公司推薦的保本理財產品。還要給投資者安全投資的五個核心底線作為結語:收益太高的不投、運營成本過高的不投、資金去向不明的不投、風控體系不明確的不投、成立時間太短的不投。

5、 樹立勤儉節約的生活消費觀


應對疫情,個人家庭理財這麼做就不再


"勤儉節約、開源節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經歷這次疫情的考驗,每個定會檢點以往消費行為,今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費支出。不必要的請客吃飯少一些,奢侈消費少一些,有一些更有值得提倡的消費方式:定額消費,每月家庭收入的10-20%用於交際和奢侈消費。嚴格按照計劃來,超出部分次月補,結餘部分轉儲蓄。一年下來也可節省不小的費用。

上述科學的家庭理財不是放之皆準的鐵律,每個家庭的收入手段、收入方法和收入數量不盡相同,這篇文章僅是告訴大家一個普通的家庭如果能科學合理的支配收入,不會出現寅吃卯糧的現象,就會應對一些突發事件對生活的衝擊。更歡迎廣大讀者熱烈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廣大讀者觀後有所收益。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